摘要:8月14日下午,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所长、一级美术师邓柯为“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学员带来题为“谈谈主题性雕塑创作”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她系统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主题性雕塑的发展脉络与创作实践,包括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创作理念等内容。
讲座现场
8月14日下午,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所长、一级美术师邓柯为“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学员带来题为“谈谈主题性雕塑创作”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她系统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主题性雕塑的发展脉络与创作实践,包括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创作理念等内容。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
讲座现场
讲座以跨学科视角通过解析经典作品、披露创作细节,展现了中国雕塑艺术在现实主义传承与东方美学创新中的探索历程。邓柯首先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雕塑创作,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为案例,揭示了新中国主题性雕塑的特征。这座由刘开渠领衔、雕塑家团队共同完成的艺术丰碑,10块浮雕先用泥塑起形,后转换为汉白玉材质,既采用西方写实主义手法,又融入中国传统造型元素。
《人民公社万岁》则展现了另一种创作路径。艺术家们深入农村生活,突破“图解式”艺术创作的表现误区,从文学描述中获取灵感,将“初升太阳”的意象转化为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视觉形象。创作中历经筛选打磨,塑造出作品饱满的形体、强劲的气势,形成了区别于西方写实的东方美学范式。
生活体验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滋养在创作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分享中,邓柯说:“没有生活的作品就没有生命力。”她以四川美术学院团队创作的《收租院》、中央美术学院团队创作的《农奴愤》为例,讲述老一辈艺术家如何通过下乡与农民共同生活,捕捉真实情感张力。她表示,只有真正扎根人民,作品才能具备温度和情绪的力量。
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转型,主题性雕塑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邓柯以四川美术学院叶毓山的《歌乐山烈士纪念碑》、潘鹤的《开荒牛》、何鄂的《黄河母亲》为例,指出这一时期作品开始突破单纯写实的局限,强化雕塑本体语言的表现力。
进入21世纪,主题性雕塑的视觉审美走向了对人文的关怀,彰显出独特的个性,在语言创新上更为大胆。陈云岗的《中国老子》将中国画“十八描”技法融入泥塑,形成类似文人画的运动美感;曾成刚的“中国古代神话”系列,从青铜器中提炼雕塑语言,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活的情绪张力。这些作品表明,当代雕塑已从单一叙事转向多维度表达,在具象造型中融入写意精神,实现了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
邓柯认为,在新时代叙事中,主题性雕塑通过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现实生活,构建了一个艺术的、视觉的、图像的历史。雕塑在新时代的叙事,体现的是艺术创作与国家民族历史的关系,以及新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雕塑家所承担的使命。
邓柯是当代中青年雕塑家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其作品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铜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及第十二届、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等。在本次讲座中,她还结合自身创作经历,深入探讨了雕塑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叙事方式与空间表达。通过分析经典作品和分享创作心得,为在场学员提供了宝贵的艺术思考视角。
学员提问与分享现场
讲座结束后,邓柯耐心解答学员的提问,并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在艺术实践中寻找个人表达。本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学员的艺术视野,也为美术评论与雕塑创作的跨领域对话搭建了桥梁。
摄影 | 刘科瑶制作 | 殷 铄、刘根源校对 | 安亚静初审 | 殷 铄复审 | 马子雷终审 | 陈 明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