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临终前,这位布衣天子望着窗外凋零的梧桐,或许会想起三十年前与徐达、汤和等老兄弟们谈笑风生的场景,兄弟们那个时候戮力同心、同生共死,好不快活。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这位怀念功臣的君主,最终却以“屠戮功
前言: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临终前,这位布衣天子望着窗外凋零的梧桐,或许会想起三十年前与徐达、汤和等老兄弟们谈笑风生的场景,兄弟们那个时候戮力同心、同生共死,好不快活。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这位怀念功臣的君主,最终却以“屠戮功臣”的标签被后世铭记。
功臣和皇权之间历来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关系,汉高帝刘邦、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都有诛功臣的先例,但是他们却没留下像朱元璋这样的名声。今天我们就从数据出发,列举明初主要的100位功臣,且看他们中间有哪些是死在了朱元璋手里?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朱元璋屠戮了大半功臣。
被丑化的朱元璋
1、中山王徐达:他从老朱起家就开始跟着一起打天下,成长速度可谓惊人,被老朱视为左膀右臂,洪武十八年病逝,享年54岁。传说他是死于老朱赐下的烧鹅,笔者认为纯属无稽之谈。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明朝中期的《翦胜野闻》,连清朝的诸多学者都说该书并不可靠。
2、开平王常遇春:他原本投身绿林,后在老朱攻打和州期间弃暗投明,为老朱的帝业出力甚多,论其表现,堪称明朝开国诸将中的骁勇第一,与唐朝的鄂国公尉迟敬德很是相像。洪武二年,他在北伐途中突然病逝,享年40岁。
3、岐阳王李文忠:他既是老朱的外甥兼养子,又是老朱格外倚重的帅臣。他19岁便独立统军,23岁平定金华之乱,31岁就可与叔叔辈的徐达分道领军北伐。洪武十七年病逝,享年46岁。
洪武五年的三路大军北征
4、宁河王邓愈:他比李文忠还狠,16岁时就继承父兄遗志,领兵抗元,18岁带着麾下上万人马加入老朱(当时老朱手里充其量也就数万人马)阵营。此后,他一直跟着老朱南征北战,不辞辛苦,他最擅长的是招抚降附,乌斯藏和吐蕃各部归附明朝正是他的杰作。洪武十年病逝,享年41岁。
5、东瓯王汤和:他是老朱正宗的小伙伴,也是老朱参军的领路人。不知是能力还是心态的缘故,他在率军攻打陈友定、方国珍和明玉珍期间屡屡犯错,比如宽纵陈友定残部,使得八郡复叛,结果他在洪武三年的大封功臣中只得了个侯爵,好在老朱后面又给了他不少机会,让他在九年后累功升为公爵。洪武二十八年寿终正寝,享年70岁。
6、黔宁王沐英:不同于其他的义子,他8岁就被老朱收养,12岁开始跟着老朱四处征战,可以说他的一身知识、本领大多系老朱所教,他因此对老朱家满怀感恩之情,马皇后去世时,他伤心到咳血,待到朱标去世,他更是悲痛过度、患病而亡,他是六王中唯一一个以侯爵被追封为王爵的。
云南沐王府(即黔国公府)
1、韩国公李善长:他加入老朱阵营的时间比常遇春还要早,每逢老朱在外征战,他总能将后勤和民政等事务料理妥当,堪称老朱的萧何。洪武二十三年,他被胡惟庸案牵连致死,享年76岁,当时他的全家上下仅长子李祺和长媳临安公主身免于难。
2、宋国公冯胜:他算是明朝开国武将中为数不多的非泥腿子出身,打起仗来有勇有谋。洪武早期,他主要是作为徐达的副手与之分路北伐,洪武中期基本就是他的表演时间了,作为残元两大臂膀的河西和辽东,都是他率军打下来的。洪武二十八年,他因被告与女婿周王(朱元璋五子)有串联,被老朱借故下令赐死,确属冤枉。
冯胜雕像
3、颍国公傅友德:他是红巾军的元老,早在郭子兴起事之前,他就加入了芝麻李率领的红巾军,后转投刘福通、明玉珍、陈友谅,最后才跟了老朱,他和常遇春一样以勇猛著称,某次战斗,他面中流矢,竟拔矢复战。洪武三年获封侯爵,十四年后以平定云南之大功晋升公爵。洪武二十七年,他因与晋王(朱元璋三子)关系紧密而被赐死,和冯胜一样的逻辑。
4、凉国公蓝玉: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单从捕鱼儿海一战来说足见卓越了,但他确实十分骄纵,比如“蓄庄奴假子数千人”、“强占东昌民田”和“纵兵毁关等等。洪武二十六年,因被告谋反而亡,享年54岁。笔者觉得他死得不冤,换哪个皇帝,都难以容忍这样桀骜不法的功臣,只是早处理和晚处理的区别。
蓝玉的军事杰作
5、死后追封的公爵:郢国公冯国用的才能是优于其弟冯胜的,只可惜在明朝建立之前就病逝于军中,和他一样病逝的还有虢国公俞通海、汝国公周武、永国公薛显、黔国公吴复、江国公吴良、海国公吴祯、许国公王志、沂国公金朝兴、恩国公张赫、陕国公郭兴、滕国公顾时、蕲国公康茂才、郓国公韩政、巢国公华高、芮国公杨璟、皖国公仇成、杞国公陈德和济国公丁德兴,另有姑孰郡公陶安(文臣)则病逝于江西参知政事任上,共20位。
郧国公廖永安作为早期义军首领,将自己精心训练的巢湖水师拱手送给老朱,有效弥补了老朱军事力量的短板,不幸的是被张士诚所俘,因拒不投降而身亡。和他同样死在张士诚手里的还有东海郡公茅成。和陈友谅角力期间战死的则有4位,分别是梁国公赵德胜、蔡国公张德胜、河间郡公俞廷玉(俞通海之父)和济阳郡公丁普郎。
另外,金华之变和处州之变期间分别阵亡了越国公胡大海和泗国公耿再成,北伐期间阵亡了安国公曹良臣和乐浪公濮英,攻打方国珍时阵亡了天水郡公严德。
朱元璋早期的发展环境
1、延安侯唐胜宗:他是老朱的小老乡,18岁就跟着老朱打天下,一身本领虽说比不得蓝玉、李文忠,但是起码也能称得上二流。洪武二十三年,他被吉安侯陆仲亨的家奴告发曾参与了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和胡惟庸的“不轨”活动,导致本就有意打压淮西勋贵的朱元璋借着这个由头把他们4个侯爷都给处死了。
和他们同样受胡惟庸案牵连致死的还有荥阳侯郑遇春、临川侯胡美(朱元璋的岳父)、宜春侯黄彬、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靖宁侯叶升,合计共10位。
2、江夏侯周德兴:他是老朱小时候的玩伴,也是老朱早期的核心班底,抛开前期的战功不论,他最主要是帮助老朱平定了广西。按理,他既然躲过了胡惟庸案,像汤和一样善终是没啥问题,偏偏他有个胆大妄为的儿子,好好的侍卫不好好干,偏在朱标的丧期内作乱宫廷,让他受牵连致死。
曾奉命抵御wo寇的周德兴
3、长兴侯耿炳文:他和其父耿君用很早就跟着老朱混了,他父亲战死后,他带着父亲的老部下从张士诚手里夺取了太湖口的重镇—长兴,并奉命在此地镇守10年之久,期间硬是没让张士诚占到什么便宜,由此保障了老朱侧翼安全。或许是因为他和朱标是亲家,老朱后期对他格外重用,没有让他沾什么是非。
4、德庆侯廖永忠:他是郧国公廖永安的弟弟,能力和他兄长应该不相上下,他的特长和邓愈有点类似,他在平定两广之后充分发挥出了统战工作能力,据说当地百姓为表示对他的感激而给他立祠。不幸的是他在老朱登基前接了个要命的差事—护送小明王从滁州到应天,结果小明王淹死,他在八年后亦被朱元璋赐死,着实可惜。
5、永嘉侯朱亮祖:他原为元军将领,有过多次打败老朱的佳绩,后被收服,洪武三年受封的34名功臣中,他排在第27位,他在出镇广东期间和番禺父母官道同交恶,道同是一心为民,严于执法,他却总是帮着地方豪强和道同作对,最后害得道同被老朱冤死,待老朱弄清事情原为后,一气之下令人将他鞭打致死。
朱元璋对待功臣有时也会有和气的一面
6、凤翔侯张龙:他也是老朱的老班底,虽未独当一面建功,但从未有什么大的差错,胜在一个稳字,后来老朱将第八个女儿下嫁给了他儿子,两家结为亲家。胡惟庸案爆发时,他还在和唐胜宗他们一道共事,但结局却大不相同,洪武三十年,他寿终正寝。
7、崇山侯李新:战功且不论,他审时度势的本领还是挺强的,眼看功臣勋贵被针对,他率先提出削减公侯之家的仆从、家丁数量,得到老朱的认可。只可惜他最后毁在了一个“贪”字上面,洪武二十七年,他奉命监修胭脂河,期间因被某士绅收买而擅自改变线路,致使民怨沸腾,他自个儿则被老朱拿去平息民怨了。
8、武定侯郭英:他是陕国公郭兴的弟弟、老朱的小舅子兼小老乡、辽王(朱元璋十五子)和郢王(朱元璋二十四子)的岳父,他之所以能得到善终,不是因为他和老朱家的姻亲关系有多么紧密,而是贵在他的忠诚朴实。
郭英后来被朱棣追封为营国公
9、南安侯俞通源:他是河间郡公俞廷玉的次子、虢国公俞通海的弟弟、老朱的小老乡,他在兄长逝后奉命继承兄职,跟着徐达和冯胜等大将屡立战功。洪武二十二年病逝。
10、定远侯王弼 :他是楚王(朱元璋六子)的岳父,别看他的名字像文臣,其实是个悍勇的武将,年轻时有“双刀王”之称。他在攻打张士诚的平江之战和进击残元的捕鱼儿海之战中均有亮眼表现。不幸的是,随着蓝玉案的爆发,他忧心忡忡地跑到傅友德家里吐槽,试图寻找出路,结果两人的谈话被老朱知道了,落得个被赐死的结局。
和他一样受蓝玉案牵连致死的还有永平侯谢成(凤阳人)、怀远侯曹兴、景川侯曹震(凤阳人)、会宁侯张温、普定侯陈桓(凤阳人)、鹤庆侯张翼(凤阳人)、舳舻侯朱寿和全宁侯孙恪(凤阳人),合计共9位。
凤阳是个好地方
11、死后追封的侯爵:东丘郡侯花云是淮西二十四将中死得最可惜、最惨烈的一个,太平之战期间,他以3000人对阵陈友谅的10万大军,兵败被俘后又挣脱绳索连斩敌军五六人,最后被陈友谅下令丛射而亡,享年39岁,他的妻子郜氏亦投水而亡,后世有云,“国初死忠节者,惟花云最烈”。老朱登吴王位时追封他为郡侯。和他一样战死在太平的还有太原郡侯许瑗和高阳郡侯王鼎。
郡侯是老朱建立明朝之前仿元制设立爵位,前后一共追封了20位郡侯,其中3位未以郡名而以忠义名。这20位功臣全部都是战死的。洪都保卫战有4位,分别是天水郡侯赵国旺、彭城郡侯刘齐和陇西郡侯李继先,另有忠节侯张子明在此战期间被俘不降而亡。
淮西二十四将
鄱阳湖大战有10位,分别是高阳郡侯韩成、东海郡侯徐公辅、京兆郡侯宋贵、清河郡侯李志高、太原郡侯王胜、陇西郡侯李信、颍川郡侯陈弼、汝南郡侯昌文贵、下邳郡侯余昶和颍上郡侯陈兆先。处州之变有太原郡侯王道同和南阳郡侯叶琛。攻打张士诚期间有永义侯桑世杰。
郡侯之外还有2位侯爵战死,分别是北伐期间的燕山侯孙兴祖(孙恪之父)和攻打明玉珍期间的东胜侯汪兴祖(张德胜的养子)。最后就是病逝或寿终正寝后追封的10位,即安远侯蔡仙、霍山侯王简、临沂侯王真、汝阴侯高显、富春侯孙世、汝阴侯高显、合浦侯陈清、东海侯陈文、英山侯於显和昌乐侯丘广(文臣)。
鄱阳湖大战
综上所述,6位王爵中无一人死于朱元璋之手,35位公爵中有4位确系死于朱元璋之手,占比11%,59位侯爵中则有23位,占比39%。也就是说上述100位功臣中有27位是朱元璋诛除的,占比27%。考虑到这里面有4位(凉国公蓝玉、江夏侯周德兴、永嘉侯朱亮祖和崇山侯李新)属于“自作孽,不可活”的范畴,能够喊冤的有23位,占比23%。
这个比例确实是高了,甭管朱元璋的出发点有多好,但是“屠戮功臣”这个标签用在他身上不算冤枉。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朱元璋的个人能力和历史贡献值得肯定,他以近乎残酷的手段屠戮功臣也不容忽视。这里面的道理在告诉我们,权力的集中与分散、制度的创新与守旧、人性的阳光和阴暗,始终是人类发展的永恒命题。
参考文献:
来源:鄂G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