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李祁的三首词作:《点绛唇·楼下清歌》捕捉了春末的惆怅和梦境般的迷茫,像一首关于失去和寻觅的轻柔小曲,结尾的月下独行尤显落寞。《青玉案·绿琐窗纱明月透》则转为细腻描摹,通过一位女子的视角,展现了她对心上人归来的生动期盼和生活细节,充满闺中温情。
#寻脉国风#
李祁(约1308—1381),字一初,号希蘧,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宋末元初文学家。
本文李祁的三首词作:《点绛唇·楼下清歌》捕捉了春末的惆怅和梦境般的迷茫,像一首关于失去和寻觅的轻柔小曲,结尾的月下独行尤显落寞。《青玉案·绿琐窗纱明月透》则转为细腻描摹,通过一位女子的视角,展现了她对心上人归来的生动期盼和生活细节,充满闺中温情。
《南歌子·袅袅秋风起》最为深沉,以秋日登岳阳楼为背景,用萧瑟景物和浩渺烟波,烘托出一种天地间无处可诉的深切孤独和苍凉感,意境阔大而悲凉。
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
梦云烟树。
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
花无数。
问花无语。
明月随人去。
词的开头很直接。“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好像有个人在楼上,偶然听到楼下传来清亮的歌声。但这歌声没有持续很久,像流水一样,流着流着就断了,消失在傍晚的春风里。春天快要过去了,美好的歌声也停止了。这里有种淡淡的惆怅,好时光总是容易逝去。
接着,画面转向了内心。“梦云烟树。依约(yī yuē)江南路。”眼前或许是真实的暮春景象,但思绪却飘远了,飘进了如梦似幻的云雾烟树之中。那景象模糊不清,隐隐约约(依约),好像是江南某处的小路。
江南,在宋词里常常代表着水乡风光,也可能寄托着某种思念或者过往。这里不用复杂的词,只用“梦云烟树”四个字,就把那种迷离恍惚的感觉写出来了。
下半片词,深入了这个梦境。“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梦里的景象很特别,有碧绿的水,也有黄色的沙。这不像典型的江南水乡,反而有些奇特。也许是记忆里的某个地方,也许纯粹是梦的拼凑。他梦到自己在那儿寻找梅花。
梅花通常在冬末早春开放,象征着坚韧和高洁。比如诗人林逋(bū)写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清雅的。这里词人梦中寻梅,也许是在追寻某种精神寄托,或者一段关于梅花的美好回忆。
梦里找到了梅花吗?“花无数。”找到了,而且不是一两枝,是许许多多,开得漫山遍野。这本该是喜悦的场景,但接下来的话却让人心头一沉。“问花无语。”他向着这满世界的花儿发问,问什么呢?也许是问自己的心事,也许是问远方的人,也许只是想找个回应。
但花儿只是静静地开着,什么也不回答。这种热闹中的寂寞,比一个人的孤单更让人难受。梦里的圆满,最终还是带来了失落。
最后一句,“明月随人去。”梦醒了,还是仍在梦中?不确定。只知道天上有轮明月,默默地跟着人走。月光是清冷的,也是永恒的。李白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可以作伴,但也映照着孤独。
苏轼也望月感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牵系着思念。这里的月亮跟着人走,仿佛是一个沉默的同伴,见证着词人的心事和脚步,也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清冷和迷茫。
这首词,语言很干净,没什么华丽的词藻。它捕捉的是一种感觉,一种从听到歌声开始,到沉入梦境,再到带着月光怅然若失的情绪流动。短短几句,写尽了春暮的伤感、梦境的迷离和内心的孤独。
绿琐窗纱明月透。
正清梦、莺啼柳。
碧井银瓶鸣玉甃。
翔鸾妆样,粲花衫绣。
分付春风手。
喜入秋波娇欲溜。
脉脉青山两眉秀。
玉枕春寒郎知否。
归来留取,御香襟袖。
同饮酴醿酒。
月光透过绿色的窗纱照进来,朦朦胧胧。这月光或许是残月,天快亮了。女子刚从一个甜美的梦中醒来,就被柳树上的黄莺叫声惊扰。这声啼叫打破了宁静,也把我们带进了她的世界。她起身,来到院子里。我们听到清脆的声音,是她用银瓶在碧绿的井边打水,瓶子碰到了井口的玉石砖(甃,zhòu)。这声音让画面活了起来。
接着,词人细致描绘了这位女子的妆容。她梳着像凤凰展翅一样的发髻,穿着绣着鲜亮(粲,càn)花朵的衣衫。她的美丽和装扮,似乎是春风这位巧手精心打理出来的,自然又动人。这份美丽不是刻意的,而是带着一种天然的风韵。
下半阕写她的神情变化。当她看到心上人(或许是想象中的归来),眼中立刻充满了喜悦的光芒,那份娇羞和情意几乎要流露出来,眼神像秋天的水波一样清澈动人。
她的眉毛秀美,弯弯的,像远方温柔起伏的青山,带着脉脉(mò mò)深情。这种用远山比喻女子眉毛的写法,自古就有,比如《庄子》里提到美人“螓首蛾眉”,后来的诗词里也很常见,写出了眉毛的秀丽和宁静之美。
然后,她心里转过一个念头,轻轻地问:玉枕还带着春天的微凉,郎君你知道吗?这“春寒”不只是天气,更像是她独处时的一点孤单和思念。这句问话,温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埋怨,是她内心活动的直接流露。像李清照词里常写的,季节的感受往往和人的心情紧密相连,这里的“春寒”也是如此。
最后两句是她的期盼。她说,等你回来的时候,要留着你官袍上那淡淡的御赐的香气。这“御香”透露了她心上人的身份,大概是在朝廷或宫中任职。她想要留住的,不只是香气,更是他身份的象征和他存在过的证明。
然后呢?他们要一起喝那芬芳的酴醿(tú mí)酒。酴醿花开在暮春,它的酒也带着春末夏初的味道。在这里,这杯酒象征着团聚的甜蜜和喜悦。不同于有些诗人比如苏轼,有时借酴醿感叹春光易逝,李祁这里是用它来憧憬美好的重逢。
整首词,把一个美丽女子从清晨醒来到心有所待的细微情态,写得活灵活现。它就像一首无声的歌,唱着等待中的那份细腻情愫。结尾尤其温馨,充满了对未来相聚的向往。
袅袅秋风起,萧萧败叶声。
岳阳楼上听哀筝。
楼下凄凉江月、为谁明。
雾雨沈云梦,烟波渺洞庭。
可怜无处问湘灵。
只有无情江水、绕孤城。
词的开头很朴实。“袅袅(niǎo niǎo)秋风起,萧萧败叶声。”轻轻的秋风吹起来了,带来了落叶萧萧索索的声音。这声音和景象,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秋天。秋天总是容易让人感伤,这里的风是“袅袅”,很轻柔,但带着凉意;叶是“败叶”,预示着生命的凋零。不需要复杂的词语,秋天的氛围就出来了。
接着,词人点明了地点和心境。“岳阳楼上听哀筝。”他在岳阳楼上,听着哀伤的筝声。岳阳楼是名楼,常常引人怀古伤今,眺望壮阔山河。
但此时此刻,词人关注的不是壮阔,而是那传入耳中的“哀筝”。是谁在弹?为何而哀?词里没说,但这声音与秋风、落叶合在一起,更添愁绪。登高望远,本可以开阔心胸,但在这里,高楼似乎反而隔绝了人间,只剩下他和这无尽的愁。
“楼下凄凉江月、为谁明。”视线转向楼下,江上洒满月光。月光本是美好的,但词人用了“凄凉”二字来形容。这月光照亮了江水,却好像找不到目的,它究竟是为谁而明亮呢?这句问得好,把内心的孤独和迷茫,寄托在了月光身上。
月是无情的,它只是照耀,不懂人间悲欢。这和天上的哀筝、地上的落叶,形成了一种天地间弥漫的愁绪。
下片视野更加开阔,但愁绪也更深了。“雾雨沈云梦,烟波渺洞庭。”云梦泽,古时候的大湖,如今笼罩在迷蒙的雾雨之中,仿佛沉了下去。“沈”字用得重,有压抑感。
洞庭湖,就在岳阳楼下,也是烟波浩渺,望不到边际。这景象很壮观,但也让人感到迷茫和无助。天地如此广阔,却被雾雨烟波所笼罩,如同词人被愁绪包围,看不到出路。这里的云梦、洞庭,都是楚地的象征,也让人联想到屈原的辞赋,那些作品里也常常充满了忧愁和对未来的叩问。
“可怜无处问湘灵。”湘灵,指的是湘水女神,传说中是舜帝的妃子娥皇、女英,她们的故事本身就带着悲剧色彩。词人心中有太多的疑问和愁苦,想要向神灵倾诉,寻求解答或者安慰。
但是,他“无处问”,连这样一个寄托哀思的途径都没有。这是一种彻底的绝望,连虚无缥缈的希望都断绝了。这里引用湘灵的典故,自然贴切,深化了楚地哀愁的传统。
最后一句,“只有无情江水、绕孤城。”所有的心绪,最终落到了眼前不变的景物上。只有那滔滔东去的江水,日夜不停地围绕着这座孤独的城池。
江水是“无情”的,它见证了古往今来多少事,却始终沉默流淌,不为人的悲喜停留。而岳阳城,在这无情江水的环绕下,成了一座“孤城”。这“孤城”既是写实,更是词人心境的投射——他就像这座城一样,被无边的愁绪和冷漠的现实包围着,孤独无依。
这首词语言简单,但意境深远。从秋风落叶,到哀筝江月,再到烟波浩渺的洞庭、无法叩问的湘灵,最后归结于无情江水绕孤城,一步步把愁绪推向高潮。没有激烈的呐喊,却有挥之不去的忧伤。它用很日常的景物,表达了深刻的孤独感和对命运的迷茫。
来源:喵妹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