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初,央媒一则“绝望文盲,能演好戏吗?”的犀利点评,将娱乐圈的“文化失格”现象推向舆论风口浪尖。近年来,杨超越、周也、杨洋、王一博等明星因文化素养不足、职业态度敷衍频遭诟病,甚至被央视点名批评。然而,这些被贴上“目不识丁”“德不配位”标签的艺人,却依然
2025年初,央媒一则“绝望文盲,能演好戏吗?”的犀利点评,将娱乐圈的“文化失格”现象推向舆论风口浪尖。近年来,杨超越、周也、杨洋、王一博等明星因文化素养不足、职业态度敷衍频遭诟病,甚至被央视点名批评。然而,这些被贴上“目不识丁”“德不配位”标签的艺人,却依然占据着顶流位置,收割着天价资源。他们的走红逻辑,折射出娱乐圈生态的深层矛盾,也引发公众对“颜值与才华孰轻孰重”的激烈讨论。
一、现象透视:“文盲明星”的三大生存法则
1. 资本造星:流量为王的时代捷径
以杨超越为例,其选秀出道时因“划水锦鲤”人设意外爆红。尽管唱歌跑调、跳舞同手同脚,但凭借粉丝经济的狂热追捧,她迅速跨界综艺、影视,甚至被资本包装为“草根逆袭”符号。这种“数据至上”的造星逻辑,让专业能力让位于话题热度,文化素养沦为流量附庸。
2. 人设营销:缺陷也能成为卖点
明星团队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流量密码。周也因《少年的你》中“魏莱”一角走红后,其“冷脸霸凌者”形象被延伸至现实,团队刻意强化“清冷疏离”的人设,即便被曝“耍大牌”“读错字”,也能通过“美强惨”滤镜维持热度。这种将缺陷转化为流量的策略,本质是对公众审美的精准收割。
3. 行业纵容:专业门槛的全面溃退
当杨洋将“驾驭”认作“驾权”、王一博写错“到此一游”时,行业非但未施压整改,反而默许其“偶像特权”。某制片人直言:“观众只为颜值买单,谁管他字认不认得?”这种畸形成态下,文化素养成了明星的“附加题”,演技、唱功等核心技能反被弱化。
二、深层矛盾:德不配位的四重危机
1. 价值观冲击:读书无用论的畸形示范
“文盲明星”的走红,与青少年“颜值即正义”的崇拜心理形成共振。当杨超越哭诉“没读完书”获赞“人间清醒”,当李易峰嫖娼后仍有粉丝高呼“哥哥无辜”,公众人物的失德行为被解构为“真实”,知识积累的价值被娱乐化消解。这种价值观的扭曲,正在动摇“知识改变命运”的社会共识。
2. 职业伦理崩塌:从“艺人”到“商品”的异化
吴谨言团队临时加价采访场地、何炅收礼风波等事件,暴露了明星特权意识的膨胀。他们将公众关注度视为“免死金牌”,无视契约精神与社会责任。正如马伊琍所言:“艺德是演员的立身之本,空有皮囊终将褪色。”
3. 文化失格:公众人物的反面教材效应
当周也在直播中三度读错“忏悔”、谢春芳抄袭被揭穿仍哭诉“创作艰辛”,其负面影响远超普通人的“无知”。这些明星的言行,成为青少年模仿的“范本”,甚至催生“读书不如当网红”的功利思潮。
4. 行业信任危机:观众用脚投票的觉醒
从《延禧攻略》到《墨雨云间》,吴谨言的“耍大牌-假唱-离婚炒作”三部曲,让观众从追捧转向抵制;李易峰嫖娼事件后,其代言品牌集体解约,印证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古训。公众对“文盲明星”的容忍度降低,倒逼行业反思流量至上的弊端。
三、破局之道:重建娱乐圈的价值坐标
1. 建立“文化准入”机制
参考韩国演艺经纪公司的“艺能学院”模式,将文化课考核纳入艺人培训体系。如央视主持人康辉、演员胡歌等“高知艺人”的成功,证明文化底蕴与职业成就可并行不悖。
2. 强化行业监管与惩戒
针对“绝望文盲”现象,可参考中宣部对劣迹艺人的“软封杀”措施:限制其参与主旋律作品、综艺节目,倒逼明星提升素养。同时建立“文化失格黑名单”,对屡教不改者永久退出行业。
3. 引导公众理性追星
通过媒体宣传“实力派偶像”案例(如罗翔、戴建业等知识型博主),重塑“才华优先”的审美导向。平台算法也需调整,减少“审丑式流量”的推荐权重。
4. 推动艺德教育长效化
中国传媒大学已开设“艺人职业伦理”必修课,教授法律常识、文化素养与社会责任。此类教育应成为艺人入行前的必修环节,而非流于形式的公关作秀。
四、结语:流量泡沫终将破灭
“文盲明星”的狂欢,本质是娱乐资本与流量算法合谋的产物。当杨超越的“锦鲤体质”被扒出是团队控评,当周也的“冷脸人设”被证实为摆拍,公众终将意识到:缺乏文化滋养的星光,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烟火。正如央媒所言:“德艺双馨才是文艺工作者的通行证。”唯有让实力与品德回归C位,娱乐圈才能真正摆脱“九漏鱼”横行的泥潭,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来源:全球偶像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