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高韦庄镇大徐庄行政村辖大徐庄、苗庄、后唐、范集、种庄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20:47 1

摘要:位于高韦庄镇东南部,距镇驻地高韦庄2千米处。东邻浮岗镇韦岗村,北邻东石庄村,西邻小高庄村,南邻前唐庄村。辖大徐庄、苗庄、后唐、范集、种庄5个自然村。居民 767户、3152人,有范、徐、王、刘、唐、姬、种、陈、赵、谢、苏、杨、张、耿、孙、曹等姓,均系汉族。村庄

大徐庄行政村

位于高韦庄镇东南部,距镇驻地高韦庄2千米处。东邻浮岗镇韦岗村,北邻东石庄村,西邻小高庄村,南邻前唐庄村。辖大徐庄、苗庄、后唐、范集、种庄5个自然村。居民 767户、3152人,有范、徐、王、刘、唐、姬、种、陈、赵、谢、苏、杨、张、耿、孙、曹等姓,均系汉族。村庄总面积2.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13平方千米。

沿革

原属曹县八区。1945年9月属复程县六区。1956年属单县高韦庄区。1958年4月,设高韦庄乡。9月成立大徐庄大队,属钢铁人民公社。该人民公社后相继改为双庙人民公社、高韦庄人民公社。1984年2月,撤社改镇,属高韦庄镇,分成大徐庄行政村、后唐庄行政村。1997年体制改革合村并队时,调整为现在的大徐庄行政村。

自然村概况

大徐庄村

东邻浮岗镇刘井村,西邻范集村,南邻大刘庄村,北邻东石庄村。居民215户、780人,有徐、解、杨、苏、孙、曹、王等姓,均系汉族。村庄总面积0.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7平方千米。

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徐氏自曹县西关迁此建村,故取名为大徐庄。

后唐庄村

东邻大刘庄村,北邻范集村,西邻苗庄村,南邻姬蔡庄村。居民210户、760人,有唐、王、刘、周、张、李等姓,均系汉族。村庄总面积0.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4平方千米。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唐氏建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唐氏自今郭村镇唐洼迁此,改名唐庄。因与南邻村同名,1984年经县政府批准,改名后唐庄。

苗庄村

东邻后唐庄村,北邻范集村,西邻乔庄村,南邻姬蔡庄村。居民 200户、670人,有姬、赵、陈、王、刘等姓,均系汉族。村庄总面积0.4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38平方干米。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苗氏自河南省虞城县西苗楼迁此建村,名苗庄。

范集村

东邻大徐庄村,北邻东石庄村,西邻苗庄村,南邻后唐庄村。居民 240户、800人,有范、徐、陈、赵、李、杜、林、张、田等姓,均系汉族。村庄总面积0.78平方干米,其中耕地面积0.57平方干米。

宋朝名臣范仲淹八世孙落户河南伦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范氏分支自河南伦城迁此建村,名范庄。咸丰年间(1851—1861年),成了集市,遂改名范集。

据《种氏族谱》载: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种氏自今本镇二郎庙迁至范集北建村,名种庄。2008年新村规划,因种庄人少交通不便,将其迁到范集新村,从此种庄不复存在。

革命故事

范集遭遇战

淮海战役的前夜,国民党、共产党双方都在做着战前准备。黄河故道两岸的群众,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国民党军在黄河故道南活动较多,解放军在黄河故道北以六区驻地青堌集为中心,不定期活动。

一九四八年深秋的一天,阴有小雨,寒意浓浓,树叶随风飘落,麦子已种在地里还没出土,大地茫茫没有一点生机。大约上午十点左右,村北交通壕里,由北向南一行十几人,穿着单衣,急速向村中跑来,远处不时传来枪声。村西小路飞驰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村外干活的村民急急忙忙往家跑,东张西望,不知所措。不一会。双方人马相遇,枪声大作。村前空地无任何遮掩,有的村民还没跑到家,已看见六七人倒地。有一个身穿蓝衫,个子较高,端着机枪的人向西冲去,没倒下的人紧随其后,只一会工夫,仅剩他一人又从西向东冲出来。这时,敌人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包围上来,人越来越多,黑压压一片。根据我奶奶回忆,老家西边是南北路,路的北端紧靠坑,在离家约八十米处,有一棵合搂粗的柳树,端机枪的人打着退着,转身藏在树于东边往西打。从北边赶来的敌人瞄向了他,一枪、两枪,子弹打在我家的门上,子弹穿透木门贴耳而过,奶奶吓得蹲在了地上。端机枪的人,调转枪口往北扫去,没注意从东边包围上来的敌人已近在眼前,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端机枪队员的头部。他双膝着地,依在树干上。随后,从三方汇集来的敌人来到大树下,一个敌人又对着倒下的队员补了一枪。此人头南脚北躺在地上,突然,他抱在怀里的机枪,哒哒哒,一串子弹射向天空,人不在动弹。

敌人开始疯狂的逐家逐院搜查。有一个伤员爬到五爷家,五爷家徒四壁,无处藏身,只好用柴草将他盖在厕所里。敌人搜到他家,看出了破绽,几个人从厕所里把那个伤员拖出来,二话没说,就一枪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后来听说,他是白腊园村的,姓马,解放后被批为烈士。五爷被砸了三枪托子,头破血流,晕倒在地。不到一个时辰,十二名队员,被打死十一个,有一个不知去向。敌人退出我村后,村民才敢出来,把牺牲的十一名队员逐个抬到村前的场里。奶奶讲,年龄都在二十岁上下,穿着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唯一不同的,每个人腰中扎一个皮腰带,帽子上有一颗红五星。他们就这样为新中国的建立,为解放劳苦大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那一个逃脱的队员并没有跑出村,情急之下,翻墙跳进杜云胜家。那时杜云胜才六七岁,在家后坑边玩,听见枪声,吓得跑回了家。父亲杜保彦从屋里出来,威严地说:“把门闩好,不要吭声,任何人叫也不要答应。”当时杜云胜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听大人的话,小心躲在厨房里,看见父亲又扛了两根木头,将门顶死,又摸了摸门闩,唯恐不紧,一脸惊恐样。祖母把牛屋锁上,看了几眼,唯恐出什么漏子,又将一个手推车推到牛屋门前,抱一捆柴草放在车上,才回到屋里,搬个小凳子坐在门前,随手拿来针线筐做起针线活。接着就有敲门声,几个敌人嚎叫:“有人吗?开门!”脚踹门的声音震耳欲聋,接着叭叭两声枪响,子弹破门打在墙上。敌人没听到里边有任何声音,便离开了。听到邻居说敌人走了,父亲转身搬来梯子,轻轻爬上墙头看外边的动静,下梯后一腚坐在地上,满脸汗珠滚落。杜云胜这才意识到家里有什么特别情况。过了好一会儿,父亲确实感到敌人已不在村里了,才开门出去,反手锁上外门。他在外面转了一会,回到家,把小车推到一边,打开牛屋门锁,从屋中棚上叫下来一个人。父亲给他换上自己的衣服和帽子,让那人怀揣几个馍,在小推车上放了几袋粮食,让那人在前面拉车,父亲在后边推车,沿家后坑北小路往北而去。那个队员终于安全脱险。

这个队员回到六区后,如实汇报了这次遭遇战的前前后后,连夜把死亡的战友运回老区安葬。后来杜保彦在解放初期任我村村长,没有他和家人冒险救助,很可能十二名队员全部牺牲。

为何这次遭遇战发生如此巧合,六区队员吃了那么大的亏,损失那么惨重,一点准备都没有。问几个老人都说不清楚,后来六区派人把后徐庄一个当过国军的地主抓了起来,也没审问,拉出家门就地枪决了。地主叫什么名,都记不准了,有的说叫徐歪嘴,有的说叫徐二愣子。不论怎么说,范集遭遇战肯定与他有关。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传言,那一天六区队员去林庄开会。途经后徐庄时已经夜深,因过度劳累,在村前树下休息睡觉,醒来后天已大亮。到村里找吃的,消息走漏,饭还没吃,北边就有国民党军往这里赶来。情急之下,队员们顾不得饥饿,扛起枪往村南冲去。后徐庄有通往范集村的壕沟,平常很少有人走,为便于隐蔽,队员们顺着沟往南冲,到达范集村东头,出壕进入范集村。敌人也知道后徐庄有通往范集的壕沟,分兵沿壕沟围堵,把队员们堵在了范集村。于是,就发生了范集遭遇战。

历史遗存

古杨树

后唐庄村前,有一颗高20余米的杨树,树干3人合围不拢,树荫遮盖面积约1亩左右,郁郁葱葱,几里外都能看见。树的主人为该村村民赵文江,其先祖在清乾隆年间种植此树,至今已经200余年。(资料搜集:范乃鸿)

来源:老虎6909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