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静远教授:奥妥珠单抗“三把利刃”劈开传统治疗的“三座大山”,MN治疗迎来新曙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20:32 3

摘要:膜性肾病(MN) 是全球范围内成人肾病综合征 ( NS) 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 ,其特征是免疫球蛋白 G(IgG)和补体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从而导致肾脏损伤

膜性肾病(MN) 是全球范围内成人肾病综合征 ( NS) 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 ,其特征是免疫球蛋白 G(IgG)和补体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从而导致肾脏损伤[1,2]。随着对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以及靶向药物的不断研发, MN的治疗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新一代CD20单抗奥妥珠单抗凭借更优的作用机制以及良好疗效与安全性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MN靶向治疗药物之一。 本期内容特邀上海瑞金医院肾脏科谢静远教授分享宝贵经验,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谢静远 教授

上海瑞金医院肾脏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导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肾脏病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 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肾脏病学专委会 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生理学会肾脏生理学专委会 委员

上海肾脏病分会委员兼秘书,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多项国自然面上、重点、科技部重点研发等课题发表Kidney Int, JASN, Nat Commun 等论文100余篇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肾脏病学会“青年研究者奖”等

当前MN治疗中未被满足的需求:传统治疗的“三座大山”

近几十年来,烷化剂如环磷酰胺(CTX)或针对CD20的B细胞靶向药物如利妥昔单抗(RTX)一直是治疗MN的有效疗法。此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S,如他克莫司和环孢素)也常用于MN的治疗。但临床仍存在诸多未解决的问题:

药物毒性显著

传统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GC)和CTX会带来显著的临床毒性作用,包括高血糖、骨髓抑制、感染、不育和癌症风险等[3]。CNIs也常伴有频繁发生的副作用,如高血压和肾毒性反应[3]。

部分患者对现有治疗应答不佳

约20%-40%的患者对GC+CTX无反应,约20%-60%的患者对RTX治疗无反应[4]

停药复发率高

CNIs在停药后复发的几率较高,30%-50%的患者在停药后复发[3,4]。追本溯源,B细胞在MN复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记忆B细胞在初次免疫应答后产生,形成具有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B细胞受体(BCR),并长期存活,但通常处于静止状态。当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会迅速分化为浆细胞,导致抗体滴度急剧上升,从而引起复发[1]。

由此可见,MN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来满足临床需求,这也为MN的创新治疗和预后改善提供了重要契机。

奥妥珠单抗的“三把利刃”,劈山开路,MN治疗迎来曙光

随着研究不断进展,临床已经开发出新一代人源化的抗CD20抗体——奥妥珠单抗,该药抗体可变区源自人,因此其免疫原性更低[5]。相较于I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奥妥珠单抗作为II型抗体,与CD20结合后,不会出现内化,具有三大核心优势:

Fc受体III型的亲和力更强

与I型抗CD20单抗RTX相比,奥妥珠单抗经过糖基化改造(II型抗CD20抗体),增强了与FcγRIIIa受体的亲和力,显著提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效应超35倍,B细胞杀伤效果更强[4]

B细胞清除作用更强

奥妥珠单抗能够通过与CD20结合而不依赖于半胱天冬酶的机制引发更强的诱导B细胞发生直接细胞死亡(DCD), 这种差异可能使奥妥珠单抗在组织中清除B细胞方面具有机制上的优势,从而带来更好的临床疗效与RTX相比,奥妥珠单抗B细胞耗竭能力更强,能够诱导外周血和组织中B细胞发生更深度、更持久的耗竭,可持续9.5月[7]临床缓解率高:一项中国的回顾性研究纳入23例MN患者,经奥妥珠单抗治疗后,6周、3个月、6个月时B细胞耗竭的比例分别为100%、100%、91%,免疫学完全缓解的比例分别为57%、78%、91%(图1)。治疗后6周起,尿蛋白定量显著下降,白蛋白显著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保持稳定。与基线相比,6个月时IgG显著增加,而IgA和IgM无显著变化。3、6个月肾脏缓解率分别为 52%、74%。在6个月时对治疗无应答的6名患者中,5例患者(83%)实现了完全免疫应答,4例患者(67%)蛋白尿下降超过50%。由此可见,奥妥珠单抗可有效治疗MN[8]有效对抗复发难题:对于难治性或反复复发的原发性MN患者,奥妥珠单抗同样带来了新的希望。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51例MN患者,这些患者对GC+ CTX和/或CNIs治疗无应答、依赖CNIs或在CTX停药后一年内复发。其中20人接受了奥妥珠单抗治疗,31人接受了RTX治疗。结果显示,在24个月(IQR, 10-34)的随访期,奥妥珠单抗治疗组应答率显著高于RTX治疗组(90.0% vs. 38.7%,p)。奥妥珠单抗治疗组在3个月(75.0% vs. 20.0%,p免疫学缓解率显著更高,B细胞清除率也同样显著高于RTX治疗组(3个月:100% vs. 57.9%,p=0.003;6个月:81.3% vs. 17.6%,p≤0.001;图2)。Cox比例风险生存回归分析也显示了奥妥珠单抗的疗效更优(p;图3)。在接受RTX治疗的19例无应答的患者中,10例患者随后接受了奥妥珠单抗治疗,8例患者在20.0(IQR, 18.5-22.3)个月的随访期间获得缓解[4]。

注:组间比较,*pp≤0.001

图2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图3 Kaplan-Meier曲线表示治疗应答的概率

安全性可控:奥妥珠单抗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与RTX类似,少数患者会出现输液相关的轻微不良反应[4,8]。有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奥妥珠单抗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3%左右,奥妥珠单抗初次治疗的患者10.0%会出现皮疹、瘙痒和眼睑肿胀等输液相关反应,频率略高于奥妥珠单抗二线治疗的患者(图4)[9]。

图4 奥妥珠单抗作为初始或二线治疗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奥妥珠单抗作为MN初始或二线用药(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免疫抑制剂治疗),在国内已有多项循证证据支持[4,8,9,10]。已有研究证实,使用奥妥珠单抗作为初始治疗的MN患者,其缓解率显著高于该药作为二线治疗(90.0% vs. 82.1%,p=0.003;图5),且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9]。对于难治性MN患者,奥妥珠单抗初始治疗后首次缓解的中位时间为2.7个月,94.4%患者达到缓解,其中66.7%达到部分缓解,27.8%达到完全缓解(图6)[10]。由此可见,无论初始应用还是二线应用,奥妥珠单抗治疗原发性MN已显示出良好潜力,基于众多优秀的临床研究数据,奥妥珠单抗有望获国内外权威指南/专家共识推荐,作为中高危原发性MN一线或二线治疗优选。

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

图5 奥妥珠单抗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和免疫学缓解率

图6 奥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主要结局

随着临床证据积累和医生经验增加,奥妥珠单抗或将越来越多地用于初治MN患者等人群。即使对RTX治疗无应答的MN患者,重新应用奥妥珠单抗进行抗CD20治疗仍有超过60%的比例可使病情得到缓解,蛋白尿缓解率也或将超80%[9]。更有研究显示,奥妥珠单抗治疗RTX难治的患者,缓解率达到94.1%(其中完全缓解率达52.9%,部分缓解率达41.2%)(图7)[11]。未来,临床还需开展大规模、长期的真实世界研究,以确认其对肾功能长期保护作用和良好安全性,这也是评价奥妥珠单抗临床价值的关键。

图7 Kaplan-Meier曲线表示奥妥珠单抗治疗后达到肾病综合征缓解终点的概率

谢静远教授点评

MN是我国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以肾小球基底膜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常导致大量蛋白尿和进行性肾功能损伤。

目前临床治疗仍面临传统药物毒性大、患者应答不足及停药后复发率高的三大难题。奥妥珠单抗作为新一代人源化抗CD20单抗,以其强效ADCC作用、直接诱导B细胞死亡和深度持久的B细胞清除的机制优势,直击上述临床痛点。多项基于中国人群的小样本研究证据表明,奥妥珠单抗不仅作为初始治疗时缓解率显著更高(90.0%),作为二线治疗时仍可达到82.1%的缓解率,对利妥昔单抗难治或复发患者仍有效且安全性良好,为不同治疗阶段的MN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可显著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目前多中心RCT研究也正在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后续值得进一步关注。

总 结

奥妥珠单抗的出现,正在重塑原发性MN的治疗格局,其卓越的疗效、良好的安全性,直击当前治疗的痛点,有望成为原发性MN治疗的新基石。随着临床广泛应用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奥妥珠单抗为原发性MN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之光,真正照亮患者通往肾功能保护、长期缓解、回归健康生活的道路。

参考文献

1.Wu Y, et al. B cell dysregulation and depletion therapy in 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 Prospects and potential challenges[J]. Int Immunopharmacol. 2024 Oct 25:140:112769.

2.Ronco P, et al. Membranous nephropathy[J]. Nat Rev Dis Primers. 2021 Sep 30;7(1):69.

3.Fervenza FC, et al. Rituximab or Cyclospor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embranous Nephropathy[J]. N Engl J Med. 2019 Jul 4;381(1):36-46.

4.Xu M, et al. Obinutuzumab versus rituxi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25 Apr 28;40(5):978-986.

5.免疫性肾小球疾病生物制剂治疗专家组. 免疫性肾小球疾病生物制剂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2,38(9): 850-864.

6.Looney CM, et al. Obinutuzumab Effectively Depletes Key B-cell Subsets in Blood and Tissue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 Patients[J]. Transplant Direct. 2023 Jan 19;9(2):e1436.

7.Dossier C, et al. A global antiB cell strategy combining obinutuzumab and daratumumab in severe pediatric nephrotic syndrome[J]. Pediatr Nephrol. 2021 May;36(5):1175-1182.

8.Chen Duqun, et al. THE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OBINUTUZUMAB IN THE TREATMENT OF MEMBRANOUS NEPHROPATHY-A RETROSPECTIVE STUDY FROM CHINA. WCN24-1086.

9.Su X, et al. Obinutuzumab as Initial or Second-Lin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J]. Kidney Int Rep. 2024 May 13;9(8):2386-2398.

10.Lin Y, et al. Obinutuzumab in Refracto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 A Case Series[J]. Kidney Med. 2024 Jun 18;6(8):100853.

11.Li H, et al. Additive Obinutuzumab Achieves High Remission Rates in Rituximab-Refracto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J]. Am J Nephrol. 2025 May 19:1-9.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