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韩国盖洛普调查显示,85%的韩国民众对中国持有负面印象,这一数据较2016年的47%大幅攀升。
近日,韩国盖洛普调查显示,85%的韩国民众对中国持有负面印象,这一数据较2016年的47%大幅攀升。
韩国85%反华负面是怎么来的?
一、中国发展起来了,中国国际叙事越来越强,而这让韩国之前由申遗所窃取的中国文化,变成赤裸裸打脸现场。
韩国近年在文化申遗领域的激进动作,如将"燃灯会"列为人类非遗、用《黄帝内经》等推动"韩医"申遗,被中国舆论视为对中华文化的系统性"剽窃"。
这种认知冲突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无限放大:
当韩国将"腌制越冬泡菜"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时,中国网友翻出《诗经》中"中田有庐,疆场有瓜"的打脸。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后,中国迅速将端午节列为国家级非遗。
加之什么孔子是韩国人的,长城是韩国人修的,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
活字印刷术,汉(韩)服。春节成联合国假日,更是让韩国人大为破防。
连个普通贸易合作都要描述成中国打压
二首尔新闻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90%涉及"文化剽窃""经济威胁"等负面议题,这就像一个小偷暴露了,那怎么办呢?当然是贼喊捉贼,把水搅浑。
韩国主流媒体在塑造对华认知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以《朝鲜日报》《中央日报》为例,其涉华报道中"文化冲突""经济威胁""人权问题"占比超过70%,而对中国科技成就、社会进步等议题的报道不足5%。
这种选择性报道形成了"信息茧房",使韩国民众误以为中国仍停留在"脏乱差"的刻板印象中。
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进一步加剧了认知极化。
当用户浏览反华内容时,平台会推送更多类似信息,形成"回声室效应"。
2024年首尔大学研究发现,韩国18-29岁网民中,83%的人主要通过TikTok获取涉华信息,而这些内容中60%包含极端反华言论。
这种叙事框架将韩国塑造为"文化弱小者",将正常的文化交流污名化为"文化侵略"。
例如,当中国游客在景福宫拍摄汉服照片时,韩国媒体将其渲染为"文化殖民行为",引发民众集体愤怒。
就这,韩国网民也哀叹为“中国拿到了最想要的剧本”
三、千年属国的自卑情绪,从古至今,半岛生活稍好过中国大陆区的也就短短几年,正当他们自信满满想炫耀下时,就又压得死死,谁甘心?
韩国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原王朝的朝贡国,这种"事大主义"传统在当代转化为复杂的民族心理:
一方面对中国崛起充满警惕,另一方面又难以摆脱文化基因中的"中华情结"。
这种矛盾在韩国青年群体中尤为明显——
他们热衷于观看中国古装剧,却又对剧中"天朝上国"的叙事感到不适。
经济领域的竞争加剧了这种焦虑。
韩国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在芯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首次超过韩国,三星、现代等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种经济优势的逆转,被韩国媒体解读为"中国利用体量优势挤压韩国生存空间",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威胁论"的传播。
来源:光头老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