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7:40 1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动静之间成就江河湖海。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是对水生态环境治理良好成效的诗意化表达。“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开展了一系列政策制定、案例征集、宣传普及等工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动静之间成就江河湖海。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是对水生态环境治理良好成效的诗意化表达。“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开展了一系列政策制定、案例征集、宣传普及等工作,推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

(一)以参考指标为指引,明确美丽河湖的基本特征,说清“做什么”

“美丽”是指引起人类感官愉悦的状态,其内涵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时代地域息息相关。自古以来,人水关系在发展演变中相互磨合,促使人们形成了对于河湖的共性审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体现了河湖水流的形态之美,本质上是对丰沛壮观水资源的正向赞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突出了河湖在环境条件变化下的色彩之美,内含对水质清洁等理化特性的认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对河湖地貌之美的刻画,也是对水生态系统相融相宜的肯定。因此,人们对河湖审美喜好的背后,是对河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良好特性及其提供精神、文化、服务价值的理性取向。

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需要在操作层面将这些共性取向转化为可监测、可评价的具体指标,明确工作基本方向。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参考指标(试行)》,从水生态系统基本构成出发,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构建了生态用水保障、自然岸线率、水生植物保护、水生动物保护、湖库营养状态及水华情况、地表水环境质量6项指标在内的参考指标体系,旨在引导各地在河湖治理工作中保障生态流量、加快补齐治污短板、恢复水生境与水生生物状况,综合提升美丽河湖的良好品质。

(二)以清单管理为手段,锁定保护建设的具体对象,敲实“在哪做”

河湖与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密切程度,决定了其纳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和优先序。一方面,河湖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中的一环,在稳固区域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河湖供给食物和水、承载历史文化记忆,是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的依托载体。

国家层面充分考虑河湖自然和社会服务价值,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出发,建立了囊括重要生态功能、环境敏感脆弱、社会关注度高的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水库清单。经过征求意见、优化完善,最终确定2573个水体,覆盖了全国七大流域、三大片区和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于2023年12月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了2035年前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了2027年美丽河湖建设完成率达到40%,到2035年基本建成的目标任务,正式宣布了全面建设美丽河湖的总动员令。

二、激发基层探索

自“十四五”开始,生态环境部每年组织开展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加强推广应用,供各地互相学习和提高。截至目前,已征集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共94个。这些案例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充分挖掘了各地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丰富了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工具箱、技术包,起到了“学有榜样、做有标尺、行有示范、赶有目标”的引领作用。

从基础条件来看,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分别体现出保护型和治理型河湖的工作特点。一些环境本底较好的河湖案例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侧重于以建章立制实现对河湖原生环境的低扰动开发和高水平保护,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如西藏自治区纳木错案例通过组建保护区管理机构、健全自然保护区制度、建立水域岸线等资源保护体系,着力消除人为因素带来的生境退化隐患。一些下大力气治理的河湖案例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重点提升制约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环节,如湖北省黄柏河案例聚焦水质总磷长期超标问题,实施从磷矿开采源头控制到尾水排放末端治理的系统工程,大幅削减总磷污染负荷,实现水质提升飞跃;山东省马踏湖案例立足水源补给少、生态功能丧失等问题,实施“治保用”系统治理策略,利用人工湿地对再生水的水质净化作用,拓宽补水水源、提升补水水质,有效缓解了生态补水短缺局面。

从地理区位来看,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均体现出“因地制宜”工作思路,治理保护措施精准反映出所处的区位环境特征,为同区域河湖保护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如干旱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无定河(鄂尔多斯段)、陕西省延河等案例,以水源生态涵养、水土流失治理等为工作重点,着力缓解水资源禀赋不足、生态本底脆弱对河湖健康的负面影响。丘陵地区浙江省西苕溪等案例,通过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分和建设,探索恢复河湖水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有效路径。平原河网地区浙江省南湖等案例,通过“水下森林”建设实现“先水养草,后草养水”的生态修复模式,以毛细河道水质改善带动河网水系整体提升;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共建的太浦河案例则通过建立跨界水域巡河、管护、监测、治理、执法“五个联合”工作机制,探索了河网地区上下游、左右岸联保共治的有效路径。从人水关系来看,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以满足水体定位和突出功能需求为重点开展了保护治理工作,在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产生了多元效益。如浙江省千岛湖、安徽省新安江(黄山段)案例聚焦饮用水源地保护核心需求,创新健全跨省域横向补偿机制框架、建立特别生态功能区等组合手段,确保千岛湖水源地I类优质水的持续输送。江苏省秦淮河、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等案例注重合理开发河湖旅游资源,将保护沿岸历史文化资源与河道整治相结合,推动区域文旅经济持续繁荣。江苏省吴淞江案例聚焦区域工业发展定位,通过淘汰沿江低效能企业、腾挪产业迭代升级空间、发挥“黄金水道”交通作用,“疏堵结合”解决水系资源环境过载难题,带动沿江省市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广东省茅洲河案例则聚焦城市人口密集区重污染河流治理难题,推行“厂、网、河、站、池、泥”全要素管控,治出了秀水美景,更治出了百姓口碑。

三、总结经验启示

从各地“各美其美”的美丽河湖案例中,可以总结提炼出河湖保护治理的共性经验,为推动“美美与共”水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加速形成、实现从个体美到整体美的升华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美丽河湖实践案例表明,通过立法、规划、机制建设等手段明确河湖治理顶层设计,有利于推进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制定出台河湖保护条例、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水生态环境行政管理向依法治理转变。也可以编制河湖保护治理规划、方案或“一河一策”,系统摸清河湖及陆域汇水范围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状况,明确保护和治理的具体目标和路径,实现“一张蓝图管到底”。还可以通过明确上下游联保共治合作方式和责任落实机制,健全监测监管长效管理体系,配齐监测执法队伍与能力,形成齐抓共管有效格局。

系统保护原生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在美丽河湖保护建设中,按照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利于维护河湖原有生态环境,降低次生治理投入。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明确河湖及陆域范围在独特生境维持、重要物种保护等方面的生态功能,通过划定保护范围、开展保护区建设、明确保护目标等举措,以低影响开发模式实现对河湖原生环境的全方位、深层次保护。

健全治污减排体系。河湖水质由污染物量“分子”和环境容量“分母”组成,水体污染是人类活动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控源减排也是河湖治理中最关键的措施手段。系统开展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健全“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以水质达标需求倒逼入河污染削减及优化布局。从突出污染问题入手,溯源实施固定源、移动源、面源综合治理。通过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升工业、农业、生活源污染治理水平。以提高污水收集率、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为抓手,持续推进城市面源、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推动生态扩容增绿。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同时受人类活动干扰和生态环境容量所制约,需要生态扩容措施与污染减排协同发力,加大生态流量补给及河湖生态韧性建设。健全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河湖生态流量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调度的基础性作用,合理调配生产生活用水,科学实施生态补水,提升河湖自净能力。以提升水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出发点,开展水生态环境系统修复,通过生态缓冲带建设、水生植被修复、重要生境保护修复等措施,维护河湖水生态系统平衡,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

推进人水和谐共生。美丽河湖不只是“绿水青山”,更是“金山银山”,需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力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立足产业、区域定位,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建立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政策导向,以美丽河湖生态优势获取发展活力与社会效益。综合运用生态补偿等经济手段,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实现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和“金山银山”相互支撑、螺旋式上升。加大河湖沿线历史文化建筑、设施、产品的保护传承力度,推动生态景观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历史沿革、人文轶事等内容融入河湖治理,让百姓记忆中的美丽河湖从古流今、源远流长。

来源:世界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