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来自媒体平台上刮起一股畸形“纯狱风”:“最美通缉犯”出狱后顶着犯罪标签当主播,换号仍执着用“大牢出来的女人”博流量;民生银行前副行长肖某,拿参与骗取27亿余元的九年牢狱经历做噱头涨粉。
近来自媒体平台上刮起一股畸形“纯狱风”:“最美通缉犯”出狱后顶着犯罪标签当主播,换号仍执着用“大牢出来的女人”博流量;民生银行前副行长肖某,拿参与骗取27亿余元的九年牢狱经历做噱头涨粉。
这种把“黑红”底线拉到令人发指地步的行为,已然扭曲网络价值观。而抖音平台果断出手,对“最美通缉犯”新号实施无限期禁言、取消营利权限,对肖某账号及时处置,既是对歪风的亮剑,更守住了网络生态的正义底线。
犯罪污点被包装成“流量素材”,是对法治与受害者的双重践踏
本该成为人生警钟的犯罪经历,如今在部分人眼中却成了“逆袭剧本”“励志人设”的镀金材料:肖某无视诈骗给147名受害者带来的创伤,堂而皇之炫耀“入狱前经历”;曾持刀强奸15岁女孩的罪犯,摇身一变以“浪子回头”之名直播带货;还有人把监狱日常当作“独家揭秘”的卖点,将违法细节包装成“谈资”。
这种行为绝非“自我表达”,而是对法治精神的公然挑衅!当“犯罪”能换来关注、“坐牢”能转化为流量,法律的威严将荡然无存;当施害者靠昔日恶行获利,那些被诈骗掏空积蓄的家庭、被性侵笼罩阴影的受害者,其尊严又该置于何地?所谓的“人设”背后,是对他人痛苦的漠视,是对正义标尺的篡改。
“犯罪变现”歪风蔓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侵蚀更致命
比践踏法治更可怕的,是这种歪风对青少年群体的误导。
当“黑红也是红”的逻辑在网络空间扩散,当“犯过错靠炒作也能成名”的案例反复出现,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极易产生错觉:既然遵纪守法不如博眼球、循规蹈矩不如“出格”,何必坚守规则?
这种价值观扭曲的破坏力远超普通不良信息:它会悄悄消解社会对规则的敬畏,让“正义”“底线”这些庄重的词汇,沦为流量调侃的笑柄;它会把“违法犯罪”的警示,异化为“想出名先出格”的错误示范,一旦有人跟风效仿,必将引发更多家庭破碎与社会秩序混乱。
平台封禁不是“歧视”,而是对“真正重生”的守护
值得庆幸的是,抖音等平台没有纵容歪风蔓延。平台的处置态度清晰明确: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犯罪经历绝不能成为“流量密码”。但必须明确的是,这种封禁绝非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歧视——社会从未拒绝真心悔过者:只要愿意靠双手摆摊谋生、凭手艺回归社会,哪怕只是默默打一份工,都能获得尊重与接纳。
平台阻断的,是“靠污点变现”的歪路;守护的,是“靠诚意重生”的正路。那些真正想重启人生的人,从不会把坐牢经历挂在嘴边当噱头;只有妄图走捷径、毫无底线的人,才会把罪恶包装成“人设”。
铲除“纯狱风”需监管、平台、公众形成合力
封禁账号只是治理的第一步,要彻底铲除“纯狱风”滋生的土壤,还需多方协同发力:
对平台而言,需完善长效内容审核机制,从源头拦截“犯罪博眼球”的内容,避免歪风传播;
对监管部门来说,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试图借“罪恶娱乐化”获利的人,不仅赚不到流量,还要付出法律代价;
对公众而言,更要守住审美与价值底线——不点赞、不评论、不传播这类畸形内容,不给“黑红”任何流量滋养。毕竟,没有流量的支撑,“纯狱风”自然会失去生存空间。
网络空间需要包容,但包容的是知错就改的诚意,不是践踏底线的放肆;社会需要温度,但温度的是对重生者的接纳,不是对罪恶的美化。
唯有牢牢守住“犯罪不能娱乐化、污点不能变现”的底线,才能让法律威严不被消解、受害者尊严不被漠视、青少年价值观不被扭曲——这才是对正义真正的守护,也是对清朗网络生态最好的维护。
来源:清闲的露珠bwZ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