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陆圈镇村落往事|马军营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18:35 1

摘要:被誉为“小寿光”的东明县陆圈镇马军营村,是我市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2011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十大“一村一品”明星村和“百千万”富民工程信用示范村。

被誉为“小寿光”的东明县陆圈镇马军营村,是我市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2011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十大“一村一品”明星村和“百千万”富民工程信用示范村。

马军营行政村

马军营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东南6公里处,辖马军营、新马军营两个自然村。现有居民417户,1521人,耕地2451亩。

马军营

新马军营

据村碑记载,马军营是明永乐元年(1403)燕王安下的军户村,因首领姓马,故以姓氏命村名马军营。1964年,为种地方便,马军营32户居民迁至村东南3华里处建村,称新马军营。

两村居民分属十姓。张、孙二姓系军户后代,现分别有156户、548人和98户、350人;梁姓约干清朝后期来自本县梁庄,现有62户、230人;穆氏于清末由索旗营迁居此村,现有29户、110人;王姓原籍山西洪洞县,干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迁来,现有24户、95人;尤姓于清末从城关镇袁旗营迁入,现有18户、69人;宋姓分两支,共16户、69人;李姓于民国初年从城关镇裕州集迁来,现有7户、26人;曹姓于清末从大屯镇展营迁此居住,现有5户、14人;刘姓现有2户、10人,原住城关镇后鱼窝村。

马军营建村以来一直归东明县管辖。据《东明县志》记载,该村民国初年属第七乡,1928年属第十一区,1933年属第四区,1944年属第三区,1949年属第九区,1958年属陆圈公社,1984年属陆圈镇至今。

马军营人传承先祖遗风,有着不屈斗争精神和光荣革命传统。清末为防水患和兵匪侵扰,在村庄四周挖了宽25米、深2米的环村河,建起了底宽15米、高8米、顶宽6米的土寨墙。墙顶外沿有高1.5米的女儿墙,东、南、西、北各设寨门,寨门两边均建有望墙,墙上有瞭望、射击孔,置土炮一门、铁砂枪三杆。民国初期,超过三十亩地的户买一杆铁砂枪,家家有大刀片、红缨枪,遇有危险全村老少齐上阵。土寨对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了重要作用。1940年后,为防日军占领后利用,村民在八路军带领下把寨墙放倒。现在留有修寨时挖的官坑和寨墙、环村河残迹。1947年,村民自发成立红枪会,会长梁留刚秘密加入共产党,以红枪会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该年农历腊月,解放军二十九团驻扎在马军营村,村民积极为军队腾房挪屋、筹备军资。1948年春,国民党刘禹林的还乡团到马军营烧杀抢掠,人们奋起反抗,村民张后让被抓;郑子龙率领的独立营闻讯赶来,军民密切配合,将还乡团打得狼狈逃窜。

马军营人世代以农业为生。解放前生产水平低下,灾害频繁,村民生活苦不堪言。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改道,由于马军营地势偏低,村内平均水深丈余,庄稼被淹,房屋倒塌,财产损失殆尽,人亡十之七八。大水退后,泥沙淤积八尺多深。1917年至1933年,黄河4次决口,马军营每次都未能幸免,庄稼失收,房屋被毁,村民流离失所。频繁的自然灾害,加之兵荒马乱,使马军营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后,村民翻身做了主人,生活得到改善,一些户不几年经济便有很大转机。村里有粉坊、油坊20多家,有些户还干起了做木制蒸笼的生意。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年代,马军营人创造了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是该村发展农业的基本保证;面向市场科学种田是该村迅速致富的重要因素。从1964年起,按照统一规划,该村开挖沟渠20余条,修筑桥、涵、闸30多座,整修生产路4000米,平整土地2000多亩。1970年,棉花面积达到1000亩,亩产皮棉180余斤。1975年,全村交售棉花15万斤,被县政府命名为“植棉生产先进单位”。并涌现出张学彦等多名植棉高手,被外乡、镇聘走当技术员,受到县里表彰。1972年至1979年,栽桑160余亩,建起一批育蚕温室,培育桑苗20亩,年产蚕茧5万多斤。8年间,全村植桑养蚕收入50多万元,连年被菏泽地区、东明县评为“植桑养蚕先进单位”;有62人次被聘为植桑养蚕技术员。孙以心被地、县两级评为植桑养蚕先进个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像火山一样进发出来。1980年,该村开挖排灌渠道10多条,重修生产路8000多米,建扬水站1座、桥2座,修筑防渗水泥板灌溉渠道700米。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科技的推广,使粮食亩产突破千斤大关,皮棉亩产达到200多斤。近几年,小麦、西瓜、棉花套种成了马军营村的主要种植模式,西瓜、棉花亩均收入达1500多元,人均增加收入近千元。大棚蔬菜也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新马军营大棚蔬菜面积达到200亩,70%以上的户建起蔬菜大棚,成为全县第一个大棚蔬菜专业村。在他们的带动下,周边村庄大棚菜也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以马军营为中心、总面积达5000余亩的产业区,年总产蔬菜300多万斤,每亩年收入1万元。陆圈镇政府为打开大棚菜销路,特建蔬菜批发市场1处,为该村的大棚甜椒注册了“翠陸园”商标,上网销售,使之远销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种植大棚菜使新马军营富起来,存款10万元以上的户占全村四成以上。该村种菜能手张厚连,被陆圈镇政府聘为技术员,指导全镇蔬菜生产。孙永生被授予菏泽地区“青年蔬菜种植能手”、“全县农村致富带头人”、“东明县十大农村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省、市、县电台、电视台到该村采访蔬菜生产,大棚甜椒被中央电视台拍成专题片播放。

该村领导两个文明一齐抓,积极创建和谐村庄,尊老爱幼、扶弱助残在本村蔚然成风。刘青云之妻吴二娟五年如一日,细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婆母,人人称道;已故张双喜之妻顾翠阁,挑起家庭重担,20多年对年迈的婆母体贴入微、关心倍至,成为和睦家庭的典型;梁百锋之妻金翠娥、张治修之妻彭金藏,上敬公婆,下爱儿媳,有口皆碑;已故退休工人张玉方之妻李素青,乐善好施,多次接济鳏居的张保德钱粮、衣物,传为佳话。

马军营人重视教育。明朝时出过文举张孟久;清朝时出过监生孙邵勉、文举穆立新、武举穆卫文,还有宋新士、孙祥兆、孙云生、张世德、张谈书、穆占同6名秀才。解放前,曾有18家联合出资聘请本村人张广显教自己的孩子读书。1958年建村办小学,1967年学校迁到村南,新建教室20余间,占地4600平方米,设小学到初中7个教学班,有260多名学生。1982年投资4.3万元,新选校址占地12亩,建校舍414平方米。恢复高考以来,全村有大中专学生80人,其中本科生32人,硕士研究生2人。

曾经的课桌

来源:老虎6909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