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往事:驿马坊之名,源自明代广宁卫的驿站,十三山驿与闾阳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5 10:22 2

摘要:路过锦州凌海市(原锦县)石山镇,就能看到在大凌河的冲击平原上,平地突起的连绵着十三座山峰,仿佛一组屏风一样非常显眼。这十三座山峰,虽然比较突兀,但海拔并不高,仅仅是医巫闾山的余脉,但历史上却名气很大,自古以来,就在各类典籍中多次出现,辽金时期就有记载,甚至有不

路过锦州凌海市(原锦县)石山镇,就能看到在大凌河的冲击平原上,平地突起的连绵着十三座山峰,仿佛一组屏风一样非常显眼。这十三座山峰,虽然比较突兀,但海拔并不高,仅仅是医巫闾山的余脉,但历史上却名气很大,自古以来,就在各类典籍中多次出现,辽金时期就有记载,甚至有不少吟咏十三山的名人诗词存世,到了明代,《辽东志》、《明一统志》等等典籍中也均有收录。

到了现代,当地采石业及石材加工产业极其发达,山上清晰可见采石场的痕迹,如今在石山镇102国道两侧,大大小小的石材加工工坊院内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石牌坊、石狮、墓碑、石亭、人物雕像等等。据悉,天安门广场的台阶花岗岩石料即出自石山镇,可见当地采石及石材加工的影响力。

此外,因当地方言平卷舌不分,十三山到了近代,逐渐演变、简化为“石山”。而石山镇就因此而得名,

在明朝时期,十三山这里有设了驿站,,洪武年间,为加强辽东防御与交通,朝廷在辽东都司辖区设立了一系列驿站,构成连接山海关至辽东的驿路网络。其中,辽东总兵驻地的广宁卫(今北镇)成了军事中心,而辖区的“闾阳驿、十三山驿”是其中重要的驿站,负责传递文书、军情及为官员提供换马、食宿服务。

在明清时期,驿站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驿马,那么就要有养马、管理驿马的场所,而驿马坊村位于十三山驿与闾阳驿之间,就承担了为驿站饲养和管理马匹的功能,而这个地方也因此而得名。“坊”在此指代养马或管理驿马的场所,体现了其作为驿站附属设施的角色。

驿马坊所在的辽西走廊是连接关内外的咽喉要道,明代驿路经此延伸至山海关。村名中的“驿马”直接反映了其在古代交通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即保障驿马供应以维持驿传效率。

然而,到了现代,十三山及驿马坊村的广为人知及名声远播却与东北王张作霖有关。实际上,张作霖与原配赵春桂(张学良生母)的真身就埋葬在驿马坊村的张作霖墓园里。而当地悠久的历史、现代采石业的兴盛及张作霖真身墓园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驿马坊的历史厚重感。

民国初年,张作霖委托其姐夫吴永恩为其母亲王太夫人甄选墓地,而张作霖少年时随母亲在今日北镇高山子镇赵家村(赵家庙)的姥姥家讨生活,在高山子镇长大、逐步发迹,其原配大夫人赵春桂也是高山子赵家村人,与石山镇距离很近。

同时,张作霖墓地正对十三山的三座山峰——即马鞍山、印山、猴山,暗合“马上封侯”“封侯挂印”的吉兆,而民间也有“两山夹一杠,辈辈出皇上”的说法。 故而,认为此处风水极佳,就开始动工为母亲兴建墓地。而原配大夫人赵春桂病逝后,也葬在此处。

而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少帅张学良原计划修建的“元帅林”又因“九一八”事变停工,导致张作霖灵柩迟迟未能入土,直到几年后,由做了伪满洲国总理的结义兄弟张景惠协调日本人,将其灵柩葬至驿马放家族墓地与原配合葬。因此,驿马坊这里才是张作霖的真身墓地。

张作霖墓园的建设及后续历史事件(如张学良亲属祭扫、政府修缮)使“驿马坊”逐渐超越地理名称的范畴,成为近代史的重要符号。1984年后,驿马坊张作霖墓园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多次修缮成为文化旅游景点。其地名的历史内涵与近代史事件交织,成为研究辽西走廊军事、交通及民国史的重要载体。

综上,石山镇及驿马坊之名源于明代驿站以及为驿站配套的养马功能,后因采石业发达以及张作霖墓地的选址与历史事件而广为人知,是地理、制度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来源:雾锁苍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