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折翼的天使”修补翅膀、为“迷失的星星”点亮归途的你们,教师节快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18:41 3

摘要:如果说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那么特教教师就是这项事业中最坚韧的践行者。他们以超乎常人的耐心、爱心与专业能力,为“折翼的天使”修补翅膀,为“迷失的星星”点亮归途。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尊严与成长的希望。

在我们身边

有这样一种教师

他们的课堂上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

却有着一遍又一遍耐心的重复与引导

他们的成绩单上

没有耀眼的分数

却记录着孩子第一次开口说话

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的巨大飞跃

他们

就是特教教师

如果说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那么特教教师就是这项事业中最坚韧的践行者。他们以超乎常人的耐心、爱心与专业能力,为“折翼的天使”修补翅膀,为“迷失的星星”点亮归途。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尊严与成长的希望。

2025年9月10日是

第41个教师节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群

默默坚守在教育一线的特教教师

他们的故事

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

却蕴含着震撼人心的温暖与力量

在云冈区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刘芬丽用20年时光诠释了特教工作的真谛。她将这份事业比作“一场安静的守望”,见证着一颗颗“迷失的星星”从胆怯自卑逐渐走向自信,从行为失控学会自我克制的蜕变历程。

谈起与特教结缘的初衷,刘芬丽回忆起年轻时见到朋友家的特殊孩子因生活不能自理而封闭在家的一幕。“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有人能教他一些生活技能,他会不会过得更快乐、更有尊严?”这个朴素的心愿,让她毅然走上了特教之路。

初入行时的挑战依然历历在目:专业知识的不足、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教学方法摸索、自闭症儿童的沟通难题、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技能训练……面对孩子们因无法表达需求而哭闹抗拒的情形,她曾经历过手足无措的迷茫,却始终没有放弃。

在无数个陪伴的日夜里,刘芬丽用无限的爱心与耐心温暖着每个孩子。她记得那个敏感自卑的学生,一旦需求未满足就会发脾气摔东西。通过日复一日的耐心引导,这个孩子渐渐学会了控制情绪,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20年的时光沉淀,让刘芬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今她不仅能更理性地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还能高效地与家长、团队协作。她的教育重心也从最初的“教知识、练技能”,转向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全面发展,才能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独立生活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她深有体会地说。

虽然荣获“市级优秀教师”“区级师德标兵”等多项荣誉,但在刘芬丽心中,最珍贵的“奖励”始终是孩子那句清晰的“老师好”,是家长脸上舒展的笑容。

在阳高县龙泉镇八里台村,一所仅有13间平房、1个操场的农村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里,90后教师王艳艳已坚守了6年。2019年10月参加工作以来,她担任生活教学、康复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用爱与专业为残障孩子点亮前行的灯,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

“特殊孩子的家长是带着一百个不放心踏进校门的”,王艳艳深谙赢得信任的重要。2020年,一名13岁的唐氏综合征学生入学后终日哭闹着找妈妈,她主动夜间陪护。当孩子不慎弄脏衣裤,她亲手清洗,换来孩子一句“抱抱”和全然的信赖。从此,孩子把她当作校园里的“妈妈”,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

更令人动容的是一位自闭症孩子母亲的托付。2023年,这位身患肝癌的母亲在生命最后时光每天都能收到王艳艳发来的孩子的视频,含泪将孩子托付给她。“那一刻,我真正明白教师职业的重量。”王艳艳说。

面对多样化的特殊需求,王艳艳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她带领团队开展“普特融合”教研,邀请普通学校学生走进特校课堂,共同完成美术创作,打破隔阂,促进交流,该项目荣获山西省第八届基础教育“三优工程”优秀教研团队一等奖。她带领学生开垦校园土地、种植蔬菜瓜果、体验春播秋收,“种植西红柿”劳动课获大同市优秀案例一等奖。她通过班会、情境教学和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安排特定工作,让孩子们感到被认可。2023年,她所带的启慧班荣获“大同市优秀班集体”称号,她本人也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

“我们不仅是教书匠,更是提灯的人。”王艳艳常这样说。6年特教路,她以爱为舟,以智慧为帆,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守护着“特殊”的花儿静静绽放。正如她所言:“只要多一份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何愁花不开!”

清晨的薄雾中,平城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宋勃老师提着教具和营养品,穿行在大街小巷,正赶往一名重度残障儿童家中送教。这样的路程,他已经坚持了十多年,让26名从未踏出家门的重度残障儿童看到了世界的微光。

2008年,怀揣特教梦想的宋勃走上特殊教育岗位。现实很快让他意识到,这份工作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是千倍万倍的耐心与付出。第一次走进重度残障儿童家中的场景令他至今难忘:孩子躺在床上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简陋的房间里,一位与他年龄相仿的母亲早已头发花白。

“为了给孩子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外债。”这位母亲的话让宋勃更加坚信送教上门的意义。从此,他不仅自费为孩子购买营养品,还联系志愿者和基金会捐款捐物。而孩子的一个微笑,家长送别时的一个鞠躬,都成为他坚持的动力。

面对有言语障碍的学生,宋勃是执着破冰的发音引路人。当语言康复仪器首次进入校园时,他彻夜钻研技术,最终让20多名无法清晰吐字的孩童重获新生。当一名自闭症儿童第一次说出“妈妈,我爱你”时,滚烫的泪水模糊了在场所有人的视线。

在体育赛场上,他是缔造奇迹的金牌教练。17年来,他带领学生参加轮滑、田径、旱地冰壶等30多场比赛。在寒冬酷暑中挥洒的汗水,化作2021年山西省特奥会3金9银14铜的辉煌战绩,他带领的旱地冰壶队更是勇夺全省亚军。“我坚信体育能够锻炼残障孩子们的意志力,让他们更自信勇敢地面对困难。”宋勃说。那些沉甸甸的奖牌背后,是训练场上无数汗水和泪水的交织,是曾被命运桎梏的孩子挺直脊梁的人生瞬间。

从教17年,宋勃用脚步丈量着爱的半径,用半生坚守一个真理:特殊教育不仅能擎起残月,更能让每颗星星都闪耀自己的光芒。

在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里,贾彩琴老师正轻声引导孩子们朗读课文《葡萄沟》,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停顿都满含耐心与专注。这看似平常的教学场景,背后是她十三年如一日的付出与坚守。

“在特殊教育的这片星空中,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他们可能在沟通、学习或行为上遇到困难,但内心同样渴望被理解、被接纳。”贾彩琴这样形容她的学生们。2012年,怀揣教师梦想的她初入特教行业时,也曾面临“手足无措”的困境。当时手语不熟练的她,为了尽快融入学生,主动与学生住在同一栋楼,利用朝夕相处的时间刻苦学习,仅用半年时间就熟练掌握了手语。

如今,贾彩琴已成长为智康八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她带的学生从一年级一路升至初二,师生间早已形成了深厚的默契。“经过多年学习和历练,我能更得心应手地用专业能力为学生服务,看着他们一点点进步,我也从工作中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她微笑着说道。

在深耕教学的同时,贾彩琴还积极探索特殊教育规律,将多年教学心得转化为科研成果。她主导开展课题《以聋生需求为导向的差异性教学研究》,参与《低年级儿童社会融合实践研究》课题。近年来,她的教学成果屡获殊荣:2022年获评“大同市优秀班主任”,项目案例《寻找春天》斩获省级特等奖;2023年教学设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荣获山西省一等奖;2025年论文《融合教育背景下培智教育支持体系构建》再获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花。”贾彩琴始终坚信,只要用不懈的努力守护、用真挚的爱心浇灌,每一个特殊孩子都能绽放生命的精彩。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她在特教园地里默默耕耘,为“折翼天使”插上追梦的翅膀。

记者:田雁 丁亚琴

视频:张奇玢

责编:菅雨婷 校对:周建新

审核:邓 琳监制:杨 刚

来源:大同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