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初的沈阳,暑气未消,校园里本该是热闹的迎新季,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打乱了节奏。
9月初的沈阳,暑气未消,校园里本该是热闹的迎新季,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打乱了节奏。
8月31日起,沈阳师范大学校医院陆续挤满了捂着肚子、脸色发白的学生,呕吐、腹泻成了共同症状。短短一周,超2000人中招,数字触目惊心。
这让人想起那句老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但这一次,从政府到学校,所有人都在拼命和病毒“抢时间”。
事发后,辽宁省和沈阳市的反应堪称“快准狠”。
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火速开通,专业医疗队直接开进校园巡诊,轻症学生就地隔离治疗,重症及时转院。
到9月7日,近九成患者已经痊愈,新增病例从高峰期的每天上百例降到25例,说明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
但问题来了:病毒到底从哪儿钻出来的?疾控人员像侦探一样展开调查,最终锁定“凶手”——学校第三生活区的自备井蓄水池被诺如病毒污染了。
这种病毒专挑人群密集处下手,能通过水源、接触快速传播,难怪学生们“一倒一大片”。
值得点赞的是,学校的补救措施没掉链子。污染水井当即封闭,桶装水、瓶装水供应到位,市政供水管网连夜加班接入,生怕学生再喝一口脏水。
但细想一下,自备井的日常监测是不是早该更严格?毕竟“防病胜于治病”,如果定期检测消毒,或许这场风波就能避免。
这场疫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短板。两千多人集体中招,绝不是偶然。
学校人多嘴杂,食堂、宿舍、澡堂全是传播高危区,光靠“事后扑火”远远不够。
比如诺如病毒,其实早有成熟的预防套路:定期清洗水箱、提倡分餐制、加强洗手宣传……但有多少学校真把这些当回事?
反观这次沈阳的应对,虽然处置迅速,但代价是上千人遭罪。
说到底,校园防疫不能总指望“亡羊补牢”。学生健康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这次事件后,全国高校都该警醒:查查自家水管,盯紧食堂卫生,别等学生躺倒了才手忙脚乱。
毕竟,谁也不想听见孩子们问:“明天喝的水,真的安全吗?”
来源:迷路的狗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