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文物“四普”有这些新发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7:29 1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部署,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2024年大朗镇成立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小组,从2024年6月-2025年3月,大朗镇的文博工作者一起行动,下沉到一线,地毯式摸清身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部署,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2024年大朗镇成立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小组,从2024年6月-2025年3月,大朗镇的文博工作者一起行动,下沉到一线,地毯式摸清身边的文物“家底”。

截至目前大朗镇文物普查小组协助配合东莞市文物普查队,完成大朗镇内共12处文物保护单位(点)以及文物线索实地调查工作,其中包括大井头古建筑群(宏育学校旧址、叶氏大宗祠、大队部旧址、诚士书室、蟹眼井)、保安墟古街、文光庙、张元吉墓共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松柏朗茶井、佛子凹叶氏宗祠、黎贝岭彭氏宗祠、巷尾南石陈公祠等共4处文物线索。

全力以“复”

开启新征程

自“四普”工作部署以来,市、镇、中心三级联动,大朗镇组建了一支普查队伍,共两个摄影小组,共出动普查人员约300人次,累计完成平面拍摄、无人机航拍的高质量照片近2000幅,录入大地2000坐标数据及文物坐标系统24个、绘制文物平面图25幅,汇总文物普查登记表36套,高质量完成本次工作任务,得到市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蹚出了一条具有符合大朗普查情况、富有大朗“特色”的普查之路。

探寻历史遗迹

惊喜不断涌现

文物保护单位(点)

共8处

大井头宏育学校旧址

宏育学校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大井头富贵路63号,1929年由智利华侨捐款建造,取名宏育学校;1964年,学校因扩大规模迁出。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长方形,宽10.6米,长13.5米。砖木混凝土结构,前柱廊,建筑正面、侧面设有窗户,彩色玻璃保存较好。该建筑对于研究中华民国初期东莞地区教育发展具有较重要的价值。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井头宏育学校旧址

大井头叶氏大宗祠

大井头叶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大井头富贵路65号,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纪念宋朝叶正简丞相后代抗元英雄叶永青而建;清代曾修缮,1993年重建。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2.6米,总进深38.1米,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顶,首进博古脊,二、三进龙舟脊,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红砂岩勒脚,三进内供奉大宋丞相叶正简公神像。该祠对研究明清时期东莞地区祠堂具有一定的价值。叶氏大宗祠为大井头古建筑群之一,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井头叶氏大宗祠

大井头大队部旧址

大井头大队部旧址,原名香火堂,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大井头富贵路121号,1958年将香火堂改建为大队部办公地,目前为居委会办公场所。香火堂,建于明朝中期,清代曾重修,专门存放村中前辈牌位;坐西北向东南,宽9.2米,长27.3米,占地面积约251平方米;分两部分构成,前部为平顶两层青砖结构,后部为金字梁架单层青砖结构,建筑正面二层楼顶设一露台;前设青砖砌筑的前院。该旧址对于研究大井头村发展历程具有一定价值。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井头大队部旧址

大井头诚士书室

诚士书室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大井头富贵路125号,始建于明代初期,清代末期重修,解放后停止使用。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两廊合院式布局,总面阔5.45米,总进深12.1米,占地面积约66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悬山顶,山墙搁檩。门头匾额题“诚士书室”,檐下墙体装饰壁画。该书室对研究清代东莞地区乡镇书室、教育状况等具有一定的价值。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井头宏育学校旧址

大井头蟹眼古井

蟹眼古井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大井头,北宋年间由一王郎公时候修建,2008年重修。该井包括两口古井,占地面积约5平方米。大井头村旧围地形未开辟时是一个平头岭,地师勘察,观其地势像一只雌蟹,是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左边之井未修建前有吉兆清泉涌出,用蟹壳色青石修建表示阳眼,井为圆形,以青石砌筑,方形井台,长1.37米,宽1.35米,口径0.8米,井深4.1米;右边之井未修建前,涌喷乃天然精华,用红砂岩石修建表示半阴眼井,井口呈方形,宽0.55米,长0.73米;井眼旁设一蓄水池,宽1.45米,长2.25米,底部及台阶均以红砂岩石条砌筑。它对研究北宋东莞地区井泉构筑技术具有一定的价值。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井头蟹眼古井

蔡边保安墟古街

保安墟古街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蔡边村保安墟街,始建年代不详,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将保安墟古街焚烧殆尽,1945年本地村民重建。东南—西北走向,长150米,宽3.3米,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古街商铺有粮油行、布匹行、诊所、药店、当铺、茶馆、杂货店、食品店、酒馆、饭店及农、副、土特产品等,完整的店铺近20家,多数建筑为木结构阁楼式建筑,卷棚式前檐,店铺仍使用拆板门,整条街保存着原来风貌。该古街对于研究近现代东莞地区商贸业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价值。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蔡边保安墟古街

松柏朗文光庙

文光庙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松柏朗村中心区文光路,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嘉庆十九年(1814)及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坐东向西,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面阔9.86米,进深11.75米,占地面积约116平方米。砖混结构,庙前有平台,步级及院落地面为红砂岩铺砌。首进正脊、垂脊饰有鳌鱼宝珠、狮子等陶塑,明间红砂岩石匾额刻“震明”二字,左右两次间镶嵌 “礼门”、“义路”匾额,拱门。二进楼高二层,镬耳封火山墙。一层供奉“观音”、“关帝”等神像,二层供奉“文昌”、“玉皇”等神像。该庙对研究明代东莞庙宇及民间民俗具有重要的价值。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

▲松柏朗文光庙

4处

松柏朗茶井

茶井,又称四眼井,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松柏朗村中心区内,建于清代,1932年,开明绅士刘桂荣斥资修建麻石井台,在井台上开凿四个圆形井口,呈四方形排列。该井台长2.45米,宽1.83米,占地面积约5平方米。四个井口口径均为39厘米,井深7.4米。古井水质清甜,甚宜泡茶,故名茶井。它对研究清代东莞地区井泉构筑技术具有一定的价值。

▲松柏朗茶井

南石陈公祠

南石陈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巷尾社区,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清道光四年(1824)、2002年重修。坐北向南,三间三进两廊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1米,总进深29.9米,占地面积约329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两侧置红砂岩塾台,陶塑博古脊,右次间外墙镶嵌“南石陈公祠重修碑记”;二进“贻燕堂”,灰塑龙舟脊,设挡中;三进供奉陈氏祖先神位。它为研究明清时期东莞地区祠堂提供了实物资料。

▲南石陈公祠

黎贝岭彭氏宗祠

黎贝岭彭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黎贝岭村下彭旧围1号,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20年首次维修,1996年重修。坐东南向西北,三间两进两廊合院式布局,总面阔9.7米,总进深16米,占地面积约155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镬耳封火山墙,琉璃博古脊上立鳌鱼,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二进“衍庆堂”牌匾有“民国庚申年仲冬吉日重建”字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游击队员伤病员在祠堂里留宿。该祠堂对研究清代东莞地区祠堂及彭氏家族历史具有一定价值。

▲黎贝岭彭氏宗祠

佛子凹叶氏宗祠

佛子凹叶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佛子凹村一区58号左侧,始建年代不详,清代、1988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两廊合院式布局,总面阔9.1米,总进深13.5米,占地面积约123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红砂岩墙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灰塑龙舟脊(首进的已改为琉璃瓦和琉璃脊)。首进设左右红砂岩塾台,门内有挡中,二进为端木堂,挂有祖先遗像,为村民缅怀先祖重要场所。该祠为研究清代东莞地区祠堂提供了实物资料。

▲佛子凹叶氏宗祠

张元吉墓位

张元吉墓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水口村南面古县山,始建于元代,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重修。坐东北向西南,灰砂结构山手墓,由坟头、山手、拜池及前台等部分组成,前后长约11.5米,左右宽约5.1米,占地面积约59平方米。坟头设有灰砂碑龛,内嵌墓碑1块,高43厘米,宽26厘米,上刻“六世祖授东莞县尹积斋张公墓 大明万历丙午年九月二十五日 宗子朝鸣十四世孙文通等重修立石”字样。左右山手各砌灰砂碑龛,嵌石碑1块。左石碑高62厘米,宽45厘米,上刻“明重修摄东莞尹积斋张公墓志铭”碑文,右石碑高38厘米,宽27厘米,上刻“元道州路判官中和张公墓”等字样。张元吉(1243—1304),字仲甫,号积斋,曾为南宋邑尉,协文天祥抗元,晚年弃官从莞城园沙坊来到大朗东面钓鱼台立围居住。该墓葬对研究元代东莞地区墓葬具有一定的价值。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第一批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张元吉墓位

乘“四普 ”工作蓄势之劲,接下来,大朗镇将继续构筑“保护筑基-活化赋能-传播增效 ”三位一体发展格局。构建文化遗产全要素保护体系,深挖文物和文化遗产价值,聚焦保安墟古街规划编制,实施“修旧如故 ”微改造工程,打造岭南商贸文化活态传承新亮点;聚力松柏朗文光庙修缮工程,构建预防性保护技术体系,解码建筑彩画、木雕技艺等非遗基因,使其成为大朗文庙文化的宝库。同步推进“文物价值转化双行动 ”——以文化IP开发行动串联特色文旅廊道,培育沉浸式非遗体验,加大传播力度,构建文化遗产“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 ”的活化生态,让文化遗产保护深度融入“百千万工程 ”,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历史文脉的永恒动能。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