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古人的标准,“武”字代表的是能打、能治、能镇得住场子,比如“威强敌德”“克定祸乱”,没两把刷子还真不敢用。历史上庙号“武宗”的皇帝不多,掰着手指头数,也就唐武宗、元武宗、明武宗这三位。他们有的力挽狂澜,有的折腾出新花样,也有的让人又爱又恨。今天咱们就来聊聊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庙号可不是随便起的,每个字背后都有讲究,比如“武宗”这个庙号,听着就带劲儿,不是谁都能扛得住的。
按照古人的标准,“武”字代表的是能打、能治、能镇得住场子,比如“威强敌德”“克定祸乱”,没两把刷子还真不敢用。历史上庙号“武宗”的皇帝不多,掰着手指头数,也就唐武宗、元武宗、明武宗这三位。他们有的力挽狂澜,有的折腾出新花样,也有的让人又爱又恨。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三位“武”字辈的皇帝,看看他们到底配不配得上这个响当当的庙号。
一、唐武宗李炎
唐武宗李炎,他在上台的时候,唐朝已经是个烂摊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威严也下降到极点,没人听。但是李炎可不惯着这些毛病,一上来就撸起袖子干。他把牛党那帮人全轰走,把李德裕这帮能人拉进朝廷,硬是把朝政掰正了。而且,他还敢跟宦官叫板,连当初扶他上位的仇士良都被逼退休,这魄力,搁唐朝晚期绝对算得上一号人物了。
打仗方面,李炎也从不含糊,昭义镇那帮刺儿头不服管,他直接派兵收拾,硬生生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这一仗打完,各地藩镇都老实了,唐朝总算回了口血。对外也没闲着,回鹘人想搞事情,被他摁在地上摩擦,漠北一下就稳住了形式。不过,李炎最出名的还是“会昌灭佛”,全国佛寺拆了个干净,和尚尼姑全还俗,土地财产充公。这事儿干得太绝,后来人一提“三武灭佛”(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共称佛教“三武之祸”),他绝对榜上有名。可惜啊,这位猛人只干了六年就挂了,要是多活几年,没准唐朝还能再支棱一阵子。
二、元武宗海山
元武宗海山,他上台的时候,元朝正处在“钱多烧得慌”的阶段,他搞起新政来比打仗还疯,刚登基就搬出“溥从宽大”的旗号,他大手一挥,封官赏赐跟撒钱似的,光封爵位就发了三百多个,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把国库掏得比摔碎的瓦罐还空。这样,他还嫌不过瘾,又另立了个尚书省,跟中书省对着干,六部官员看着两套班子直瞪眼,典型的“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
海山在位不足四年,却也实施了许多改革,兴建元中都,发行新钱,强化海运,增课赋税。文化上,在崇信藏传佛教的同时延续宗教自由政策,并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1311年刚开春,三十一岁的海山突然暴毙,他那些半截子新政也宣告失败,尚书省被废、元中都烂尾、滥发的纸钞成了糊墙纸。但若细看,他强行推进的汉化政策,倒给后来元仁宗的“延祐复科”埋了伏笔。史书说他“锐意图治而弗克终”,就像草原上烧了一半的篝火,虽未燎原,却也留下了一点余热。
二、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绝对是三位武宗里最会玩的,从小被太监带着斗鸡走狗,当了皇帝更是放飞自我,在宫里开动物园、办集市,还给自己封了个“镇国公朱寿”,不过你别以为他只会胡闹,应州之战他亲自上阵,跟蒙古人硬刚,居然还打赢了,这一仗给他挣足了面子,要不然“武宗”这庙号还真轮不到他。
可能是应州之战让朱厚照打过瘾,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造反,可把朱厚照高兴坏了,他兴冲冲地带兵南下,结果走到半路听说王阳明已经把宁王活捉了,硬是让王阳明把宁王放了,自己再重新抓一遍。
可惜,这位顽主最后玩脱了,在清江浦(今江苏清江市附近)划船钓鱼,结果船翻了,呛了水,一病不起,三十岁就挂了。他这一生,有人说他荒唐误国,也有人觉得他聪明绝顶,只是从不按套路出牌,他一方面喜好玩乐,宠幸宦官,另一方面又任用了不少贤臣良才,明朝基业在他手里也还算稳定,也算对得起祖宗了。
三位武宗,三种风格,唐武宗雷厉风行,元武宗折腾不止,明武宗任性妄为,但他们都配得上一个“武”字,要么能打,要么敢干,总之都不是省油的灯。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有的人拼命想留名,结果被骂成狗;有的人随手一搞,反而成了传奇。
历史从不偏爱完美的人,但一定会记住那些敢作敢当的家伙。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