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城中蒋介石案头突然摆上一封电报,这是是冯玉祥发来的,在这封电报里冯焕章措辞少见地严厉,直指何应钦的胞弟何缉五在招新兵时玩忽职守。这一下打得何应钦措手不及,只能看着亲弟弟被免了职。这事看起来是人事变动,实则是冯、何俩人十好几年矛盾的缩影。
南京城中蒋介石案头突然摆上一封电报,这是是冯玉祥发来的,在这封电报里冯焕章措辞少见地严厉,直指何应钦的胞弟何缉五在招新兵时玩忽职守。这一下打得何应钦措手不及,只能看着亲弟弟被免了职。这事看起来是人事变动,实则是冯、何俩人十好几年矛盾的缩影。
1936年12月12日清晨,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南京,政府一下子乱了套。冯玉祥在日记里写:“不论什么都是白说,唯有抗日是真的。”
冯焕章不管出于什么心思,在这时候第一时间跑到李烈钧家商量,又赶紧找孙科等人碰头。就从他找的这几个人来看的话,他老冯要是没点花花心思,说出去还真没人信。
当天下午南京政府相关要人在何应钦公馆开临时会,冯焕章与何应钦的分歧一下就摆到了台面上。
冯玉祥一口咬定“得先保蒋介石安全”,何应钦却铁了心要派兵讨伐。到了晚上的会议,冯玉祥心里也很清楚,何应钦等人“重要的话绝不使吾人知之也”,自己早被踢出决策核心了。
接下来几天,主战派和主和派吵得沸沸扬扬。在 13号的联席会议上,孔祥熙明着说想和平解决,何应钦却非要下讨伐令。连平时不怎么表态的林森主席都开口了,说“讨伐令不可下”,可压根拦不住何应钦那边。
戴季陶在会上喊得厉害,还扯什么“张学良会见延安”。冯玉祥夜里在日记里叹气:“介石如知人,不致有今天。介石如守北辰,不作流星,也不致于有今天。为国惜,为民族惜也!”字里行间全是对蒋介石的担心,还有对何应钦野心的提防。
当然了,按照老冯的脾气,他要是真这么想,就不会有当年的中原大战这般惨烈了。老冯在日记里写的冠冕堂皇,一派正气,实际上也少不了自己的小算盘。
何应钦非要用武力解决,心里打得什么算盘?明眼人都清楚:要是派兵能把蒋介石救出来,他就是头功;万一蒋介石没了,他这个军政部长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这种心思连宋美龄都看出来了,当面骂他“居心不良”,结果何应钦急了,吼回去:“你个女人家,懂什么?国家存亡之际,你只知道救夫,你不要管!”这一嗓子,把他的野心全露出来了。
其实冯、何的矛盾,根儿上就是政治立场不一样。不管怎么说,冯焕章当时是铁了心要抗日的主战派,何应钦却一直带着亲日妥协的念头。
早在1933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那会儿,俩人就撕破脸了。老冯在张家口拉队伍抗日,蒋介石和何应钦却联手打压,何应钦甚至偷偷找土肥原贤二,商量着让日伪军一起夹攻同盟军。为了整倒政敌,连侵略者都能勾结,这就不只是派系斗了,成了爱国和卖国的原则问题。
后来吉鸿昌遇害,更是把俩人的矛盾推到了死胡同。1934年,吉鸿昌的夫人哭着找到老冯求救,这位铁血将军立马动起来,找李烈钧、孙科、于右任帮忙,甚至直接给“把兄弟”蒋介石发电报。
可折腾半天,还是没能保住这位抗日英雄。当听说何应钦主持的北平军分会已经把吉鸿昌处决了,老冯气得直拍桌子,大喊“抗日有罪!”,一个人躲到三阳观,三天没见任何人。吉鸿昌临刑前写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字字都在打那些“抗日有罪”者的脸。
后来,冯玉祥作为战区司令长官在华北巡视,当他看到新招募的士兵衣衫褴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时,大为愤怒。他当即拒绝继续阅兵,转身向蒋介石拍去电报,怒斥国民党部队训练新兵的不负责任。
老蒋看到电报之后,脸上也过不去了,于是当即下令免除华北地区新兵训练负责人的职务。
而不知是老冯有意为之,还是就是巧合,训练新兵的正式何应钦的兄弟何缉五。于是,原本就势同水火的两人,经过这一事件之后,更加难以调和。
何应钦和冯玉祥两人之间的矛盾,既有民国军阀高层之间的权力斗争,也有对日不同主张之间的冲突。这两种不同的矛盾在民国这个大熔炉里互相碰撞发酵,最终使得两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
来源:杯中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