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 | 单边八静电单元是什么声音?解析飞傲FX17圈铁静耳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3 17:00 1

摘要:不同于静电大耳机的单元工作原理,声扬的静电单元能够负责的频段仅限于高频到极高频这一小部分,故而需要与动圈、动铁等其他单元一起组成复合架构。但静电单元的灵敏度比其他单元低得多,如果不作特殊处理,同样推力作用下静电单元所发出的声压和声音密度远低于其他单元;加上低频

【引子】

丹麦声扬公司推出静电耳塞单元迄今已有七年了,我们也都已经见过了多如牛毛的静电耳塞。

不同于静电大耳机的单元工作原理,声扬的静电单元能够负责的频段仅限于高频到极高频这一小部分,故而需要与动圈、动铁等其他单元一起组成复合架构。但静电单元的灵敏度比其他单元低得多,如果不作特殊处理,同样推力作用下静电单元所发出的声压和声音密度远低于其他单元;加上低频、中频对高频所产生的掩蔽效应,静电单元的作用就更显现不出来了。而如果强行把动圈、动铁的驱动门槛拉到和静电一样的标准,“静电味”是有了,塞子的前端适应性则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静电耳机虽多,调校得比较出彩的却实在如凤毛麟角;加之静电单元本身也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类耳机也就难免让人觉得千篇一律、审美疲劳。

在静电耳机爆火的年头,也有一些品牌并没有急切跟风入局。国内HiFi大厂飞傲,直到2023年才推出旗下首款静电耳塞FX15。这款一圈一铁四静电耳塞最大的特征在于其设置了一个静电单元开关,打开开关时声音高亢、嘹亮,关闭开关则更显自然平顺,两种风格所适应的音乐类型也有所不同。飞傲对FX15的调校明显是不甘于把静电单元的作用局限于一种点缀效果,而是试图让其发挥出更显著的作用。(回顾我的FX15分享,请点击:耳边评测 | 配角与主角——飞傲FX15圈铁静耳塞评测

“一塞两用”的FX15让烧友们能够直观对比感受静电单元的风味,后续的耳塞作品又将如何把静电单元的特性充分且圆融地添加进耳塞声音当中,并进一步完成声音更高级的探索?这个问题,我猜很多烧友也和我一样等着飞傲新的答案。

直到2024年末,更高一档的FX17才在展会上露脸,并在2025年春季上市。它单边搭载一圈四铁八静电——我头回见到一款耳塞会塞进这么多静电单元;售价达到9999元,这也是飞傲耳塞第一次挑战万元级的高度。无论哪个方面,这款新耳塞都十分吊人胃口。

【开箱:极简设计】

以往飞傲推出的FD5、FH9这样的金属腔体耳塞,镂空、雕刻的方式别具特色,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此前的FX15采用了树脂腔体,设计特征并不明显,多少留下了一点遗憾。

对于金属的精雕执着在FX17身上得到了回归——正面看,它的腔体大体呈三角状,沿着其中一条长边勾勒起一段曲线,没有其他任何图案;再加上纯钛金属CNC加工打造的腔体表面处理成镜面效果,明暗层次分外强烈——极简的图案下,是最丰富多变的光与影。CNC加工钛金属本就是HiFi耳塞领域的一大难题,看似简单的一道浮纹曲线对于工艺的挑战实际上并不小,最终呈现出的顺滑流畅、明暗交织的视觉效果也确实很耐看

FX17的腔体体积比较大,对于外耳廓小的朋友来说佩戴起来可能不是很稳。但得益于钛金属较低的密度,FX17重量控制得还算到位,单边仅有12.2g,戴着并没有坠耳的感觉。

作为飞傲迄今为止售价最贵的一款耳塞,FX17在配件上一点也不“极简”。

FX17标配的线材,是飞傲早前作为升级线单独开售的LC-RE PRO。这根零售价1299元的线材采用单晶铜镀金、纯银、单晶铜混编,规格达到8股360芯,本身素质相当不错,也能够给耳塞在全频段增强声音的质感。

线材本身搭载飞傲自家的可换插头系统,并提供3.5单端、4.4平衡,以及一个Typc-C解码耳放插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Type-C插头内置了DSP芯片,连接手机后通过飞傲FIIO Control APP可以模拟手机的频响曲线,玩法非常丰富。飞傲是比较早在DSP调音玩法方面下功夫的厂商之一,从随身耳塞到台式解码耳放都能见到这一玩法的踪迹,这种将调音“创作”的自主权交到我们手上的方式也为耳塞赋予了额外的把玩价值。

另外,FX17提供了多达22对不同种类与尺寸的耳套,包括HS20、HS18,以及SF套等等,选择的余地非常大。FX17包装内附有一块刻着唯一编码的纪念铭牌,开箱时仪式感十足。

【声音:圆融味道】

FX17似乎完全打破了以往静电耳塞“没有静电味”的桎梏。它的高频轻盈、通透,空气感很强,当乐器泛音往极高频延伸时,空灵的声音质感尤为抓耳。

对于高频的评价标准的不同其实一直是入门级烧友与资深烧友经验上的最大差异之一。从我个人看来,优秀的高频表现不是一味增加亮度以期获得一耳朵的快感,或者刻意磨砺得很尖锐、用刺耳的方式强调存在感,而应该在保证整体平衡耐听的前提下塑造出足够的厚度,使这一频段的乐器具有立体鲜活的质感。

FX17所呈现的高频光泽明亮而不刺激,细节丰富而不锋利,声音线条舒畅而毫无刚猛凌厉之势;在三频架构中也没有占据明显更大的比重,但由于从高频到极高频的演绎完整且清晰,在聆听音乐时我们对高频的感知也更强烈。这样的高频具象到音乐之中,就成了拉宾演奏布鲁赫《小提琴第一协奏曲》时琴弦的明快、帕格尼尼《小提琴第二协奏曲“钟”》里三角铁的清脆、《阳春白雪》琵琶的欢跃……它并不给人以传统意义上“富丽堂皇”的感觉,但自然灵动的调调却别有一番意趣。

除了高频之外,FX17的中频也同样发挥得比较出彩。其厚度适中、密度扎实,听感绵润而不拥挤;人声处于正常的舞台距离,和伴奏背景之间分离度良好,但并不会完全割裂;齿音保留了下来,但尖锐的部分被打磨掉了。低频干净不浑浊,其软弹的质感、扩散自然的残响能够给乐曲提供良好的抓地力。

难得的是,FX17几个频段单拎出来各有所长,但各频段相互之间并不脱节,完整而顺滑。达到这种状态,八单元静电的“堆料”效果功不可没——FX17将6kHz以上的频段交给静电单元负责,通过增加静电单元数量提升该频段的声压级和声音密度,使其达到与动圈、动铁单元匹配的水平。过去不足的部分,FX17实打实地补满了。

FX17的声底有不错的润泽度,听起来柔顺流畅。它的音色并非飞傲耳塞里常见的还原向,而是添加了一丝不太明显的染色,这让它在基本不改变音色特征的前提下明显提升了感染力。它的结像体态适中,饱满而有立体感;边缘细腻,既保留了足够的信息量,又去掉了粗糙的部分。这副塞子对于能量的控制整体上趋于温和、稳重,提供了比较强的安定感。

而在素质方面,FX17表现出万元旗舰应有的实力水准。最吸引人的是它绵密细腻的解析:FX17把音乐中微弱的信息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放大,从而让听者轻而易举地找到歌曲里隐藏的细节;它的声场规模宏大,纵向所拓展的深度相当远,在演绎一些场面开阔的曲目时声音层次分明。事实上,单论素质的话,FX17已经可以越级挑战一些售价是其两倍以上的混合单元作品。

从三频结构、声底风格再到素质水平,FX17的声音整体上展现出的是一种从容、优雅的风度。它对大部分音乐风格有不错的适应性,最擅长的有两个方向:一种是古典乐,尤其是演奏风格比较板正的交响或协奏曲,像库贝利克指挥的德沃夏克、伯恩斯坦指挥的马勒,作品本身的韵味演绎得浓郁深刻;另一类是比较飘逸的女声曲目,如Enya、Sarah Brightman等等,FX17通透的背景和细腻的嗓音刻画能力正适合表达歌曲的神韵。而如果用它听电子舞曲、K-POP、J-POP之类的风格,或许它还不足以让人爽起来。

如果拿FX17和开了静电单元开关的FX15来比较,很容易发现飞傲对静电单元的调校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三频表现上,FX17高频到极高频的声音比FX15更清亮细腻,而且与中频的衔接也平滑了不少,整副塞子声音处理几乎不留痕迹,听起来浑然天成。FX17最高明的地方不在于“八静电”这种不同寻常的架构本身,而在于将静电单元摆放在一个能够无缝融入其他单元的位置,让“静电味”这种往往需要着重强调的概念圆融地体现在声音整体之中而不显得违和。

当然,素质上的提升不必多言,FX17在解析力、密度、动态等多个方面都明显比FX15强上不少,对声音结像的打磨也比FX15精细得多,两者之间的档次差一“耳”了然。

【搭配:遇强则强】

以混合单元耳塞的普遍标准来看,FX17不算是一条很难驱动的作品,大到旗舰级播放器,小到一枚手机解码耳放,甚至是塞子原配的Type-C转接头,驱动起FX17都不会轻易出现恶声。

FX17自带的Type-C解码耳放,声音主要在中下盘发力,人声的位置略有点拉近,低频的力量输出也有所加重,形成对感官的直接刺激。显然这套搭配对于通俗流行乐的演绎更加“接地气”,旋律有一定的律动感,歌手的唱腔也更有亲和力。

当然这样的调音,多多少少还是牺牲了塞子优秀的高频。如果想要在直插手机时也能感受静电单元的神韵,通过FIIO Control调整EQ曲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的思路是将原本加重的中下盘整体施加1dB左右的负增益,过渡到2kHz的位置往更高频段补偿0.6dB的正增益。此时的FX17声音通透感有所提升,高频的细腻质感得以比较清晰地还原出来,中低频部分的能量控制平稳,整体架构能够维持在一个均衡的态势。

近一年来,我已经把玩过好几款附带Type-C解码耳放的中高端耳塞。DSP调音的功能暂且不论,解码耳放本身的实力往往足够将耳塞驱动到一个尚属不错的水平,其存在不仅仅给用家提供了方便,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塞子有一个不低的声音下限。

除了这个原配的小解码耳放之外,我还用几个不同档次的器材来尝试搭配FX17。

入门级的小尾巴或许很难和原配的“小尾巴”拉开足够大的差距,而千元级的KA17则作用大了不少。KA17驱动下的FX17最显著的升级来自于空间感的提升:声场的边界拓宽了很多,音乐元素之间也能拉开一定的距离。声音的风格比较宽松,柔和的声底带来几分不错的韵味。此外,高频的延展和低频的下潜也有着不错的水准。

如果给KA17再加上一个“物理外挂”——专属独立电源ESTICK,并开启KA17的D.MODE桌面模式,声音还有更进一步的提升,其凝聚力变得更强,且声音背景有了一定的“提纯”效果。此时的FX17风格柔中带刚,开始呈现出明晰的线条感,声音虎虎生风。

尽管小尾巴搭配FX17粗听起来也还不错,但与专业便携播放器相比,小尾巴能提供给耳塞的声音密度和信息量相对还是比较有限。如果升级成M15S这样的中端价位播放器,这种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突破。同时,M15S与FX17三频的结构也趋于稳定,没有出现任何突兀的部分;而在风格上,M15S与FX17都有着足够强的安定感,两者的组合也能够保证音乐以一种平和的方式传达到耳中。M15S这样的前端搭配FX17时正好让声音基本成型,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FX17的搭配参考。

海贝音乐RS8+FX17

如果说中端播放器已经能够把FX17的水平发挥得较为理想,那么像RS8这样的大块头所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压榨出塞子更多的潜力。在RS8的驱动下,FX17的声场边界基本消弭掉,形成一个横向略大于纵向、具有良好立体感的声音空间;声音细节形成了强弱层次;瞬态响应速度非常快,声音直起直落、毫不拖沓。风格上,RS8也能够赋予FX17足够的张力,让声音呈现出筋骨健壮、有血有肉的体态。此时的FX17,或许才达到了“完全体”。

一路升级前端对比下来,FX17不断兑现着巨大的潜力。“易于驱动”或许是它用来打破静电耳塞“不好推”这种固化印象的武器,但它值得用我们手上最优秀的便携前端来伺候

【尾声:凝练审美】

熟悉飞傲的发烧友想必对他们出新品的风格也比较熟悉——以往,飞傲并不会急于把市面上火热但不成熟的技术实装在器材上拿出来卖。但这一回,带着全新技术架构的FX17完成度非常高,甚至有可能成为未来静电耳塞打破发展瓶颈的路径参考——飞傲的这一次尝试,或许比“推出一款旗舰耳塞”这件事情本身更重要。

当然,对于一款HiFi器材而言,前沿的声学技术、复杂的硬件配置并不是目标,而是达成声音表现的一种手段,技术最终也要服务于音乐的审美。从FX17传递出来的优雅音符中,我似乎也能读出,如今的飞傲正以一种富有结构美和形态美的方式,演绎着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

以上。

閑雲散人记。

来源:耳边事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