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重磅!即将发现新物理学?德国刚把宇宙基本常数精度提高2.3倍,或彻底改写现实世界底层代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7:07 4

摘要: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更新,这相当于是我们人类给宇宙的“出厂设置”拍了一张前所未有的高清照片,每一个像素点的背后,都可能藏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德国科学家刚刚把一个决定宇宙万物的基础常数——质子与电子质量比——的测量精度提高了整整2.3倍,其背后可能隐藏着颠覆我们现有认知的“新物理学”!

是的,你没看错。这是8月份刚刚发表在顶刊《自然》上的真实研究。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更新,这相当于是我们人类给宇宙的“出厂设置”拍了一张前所未有的高清照片,每一个像素点的背后,都可能藏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我们不是在修正一个数字,我们是在叩问现实的边界!

◆ 01 宇宙中最简单的分子,藏着最深的秘密

这次史诗级测量的“主角”,你绝对意想不到,它竟然是宇宙中最简单、最不起眼的分子——氢分子离子 (H₂⁺)。它由两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简单到堪称“分子界的Hello World”。

但正因为简单,物理学家能够用量子理论把它算得明明白白,每一个能级的能量、每一次跃迁的频率,都能在纸上推导得一清二楚。

理论算得越清楚,就越能成为一把完美的“尺子”,用来检验我们的实验测量是否精准,以及理论本身是否正确。

◆ 02 三步“神操作”,驯服一颗“狂野的心”

想精确测量一个分子,可比想象中难太多了。分子在常温下就像一群磕了咖啡因的哈士奇,以每秒数百米的速度疯狂乱窜。这种运动会产生“多普勒效应”,让你的测量结果变得模糊不清,就像给高速运动的赛车拍照,拍出来全是一团影子。

为了驯服这颗“狂野的心”,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科学家们上演了三步“神操作”:

关禁闭(离子囚禁):他们用电场编织了一个看不见的“笼子”(射频离子阱),把氢分子离子牢牢地关了起来。

强制冷静(同情冷却):光关起来还不够,还得让它冷静。科学家们找来一群可以用激光轻松降温的“陪练”——铍离子,把它们和氢分子离子关在一起。冷静下来的铍离子会通过库仑力“带走”氢分子离子的热量,这叫“同情冷却”。

这意思大致就是给分子做个彻彻底底的“降温SPA”,让它从“哈士奇”秒变“布偶猫”。

无死角抓拍(无多普勒光谱):最后,他们用一束超稳定的激光,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垂直照射这条几乎静止的离子链,彻底消除了多普勒效应的干扰,成功“抓拍”到了它清晰无比的光谱信号。

这一套操作下来,他们达成了分子光谱学测量中高达2.2x10^13 的谱线分辨率!这是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测量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宽度!

所以这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而是对现实的拷问!

有了如此惊人的精度,重磅成果接踵而至:

成果一:理论与实验的完美握手。

实验测出的跃迁频率,和量子理论预测的结果,吻合到了小数点后11位!这是对现有物理学大厦的一次强力夯实。我们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再一次被证明是惊人地正确。

成果二:刷新宇宙“度量衡”。

通过这个精确的频率,他们计算出了新的质子-电子质量比1,836.152673414(47) 。这个比值是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石,影响着从原子结构到恒星演化的一切。这次的精度比之前公认最准的彭宁阱质谱法高了2.3倍,意味着我们手中这把丈量宇宙的尺子,刻度变得更精细了。

成果三:为寻找“新物理”打开终极副本。

这才是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物理学的标准模型虽然辉煌,但解释不了暗物质、暗能量等宇宙谜题。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新物理学”的蛛丝马迹,寻找现实结构中的一条裂缝,哪怕它比发丝还细。

这次的实验就像是在现实的墙壁上用最高倍的显微镜检查。虽然这次没有发现裂缝(理论和实验完美吻合),但它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精度标杆。未来,只要理论和实验出现一丁点儿的偏差,就可能是“第五种力”或“额外维度”在作祟的证据。

更令人期待的是,这项技术为终极的对称性检验——CPT对称性检验铺平了道路。未来,科学家们希望用同样的方法去测量反物质构成的“反氢分子离子”。如果物质和反物质的“体重”有任何细微的差别,那将是震惊世界的发现,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宇宙由物质构成,而不是在创世大爆炸中与反物质一同湮灭。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次测量,这是人类求知欲向宇宙最深层奥秘发起的又一次冲锋。每当精度向前推进一个数量级,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就有可能被彻底颠覆。让我们屏息以待,看看这把被磨得无比锋利的科学之刃,下一次会划开怎样的宇宙新篇章!

参考文献:

Alighanbari, S., Schenkel, M.R., Korobov, V.I. & Schiller, S. High-accuracy laser spectroscopy of H₂⁺ and the proton–electron mass ratio. Nature 644, 69–75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06-2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