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微博上一个话题——#,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博主@只加盐以平静的语气,详细地讲述了从发现身上的一颗痣到最终确诊癌症的全过程。
近日,微博上一个话题——#,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博主@只加盐以平静的语气,详细地讲述了从发现身上的一颗痣到最终确诊癌症的全过程。
值得庆幸的是博主最终确诊的并非恶性程度极高的“黑色素瘤”,而是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基底细胞癌”。这种癌症早期通过手术即能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我们每个人的皮肤上,都或多或少地分布着一些痣。它们大多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相安无事的“原住民”。然而,在极少数情况下,这些看似普通的痣中,可能会潜伏着致命的“叛徒”——黑色素瘤。这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皮肤癌,一旦发病,后果不堪设想。
痣的本质——天使与魔鬼的双重面孔
要理解哪些痣会致癌,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痣是什么。
医学上,痣被称为“色素痣”或“黑素细胞痣”,是由皮肤中产生色素的细胞——黑素细胞——聚集而成的良性肿瘤。绝大多数痣是安全的,它们根据黑素细胞聚集的位置不同可分为:
交界痣:黑素细胞聚集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通常平坦,颜色呈棕色或黑色。
皮内痣:黑素细胞完全位于真皮层内。通常凸起于皮肤表面,颜色可能接近肤色或淡棕色。
混合痣:兼具交界痣和皮内痣的特点,微微凸起。
痣癌变的根源在于“黑素细胞的恶性转化”。 当正常的黑素细胞因为某些原因(如长期紫外线损伤、遗传因素等)发生基因突变,失去控制地疯狂增殖,就会演变成恶性黑色素瘤。它可能起源于一个原本安全的痣,也可能从看似正常的皮肤上“凭空”出现。
高危痣的“通缉令”——ABCDE法则
并非所有痣都需要被怀疑。皮肤科医生和权威机构广泛使用“ABCDE法则” 来帮助公众和专业人士初步识别可能癌变的痣。
A(Asymmetry)不对称性:将痣从中间虚拟划线,良性痣通常两边对称。而恶性黑色素瘤多呈不对称形态,两边看起来不一样。
B(Border)边界:良性痣边界清晰、光滑。而恶性黑色素瘤的边缘常常模糊不清、不规则,呈锯齿状或缺口状,仿佛墨水滴在宣纸上晕开的感觉。
C(Color)颜色:良性痣通常颜色均匀,多为单一的棕色或黑色。而恶性黑色素瘤往往颜色斑驳不均,可能在一颗痣上混合了棕、黑、红、粉、白甚至蓝色等多种颜色。
D(Diameter)直径:直径大于6毫米的痣需要格外警惕(大约是一支铅笔末端的橡皮擦大小)。虽然早期黑色素瘤可能很小,但这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E(Evolving)演变: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任何动态变化都值得警惕。包括:痣在短期内(数周或数月)迅速增大;颜色、形状或隆起度发生改变;出现发痒、疼痛、破溃、出血或结痂等新症状。
请记住:符合ABCDE特征越多,风险越高。但最重要的信号是 “变化” 。一颗符合所有“安全标准”的痣如果开始变化,其危险性远高于一颗天生就有点不规则但数十年不变的痣。
特殊类型的痣与高风险人群
除了ABCDE法则,还有一些特定类型的痣和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发育不良痣(Atypical Nevus)
这类痣可被视为“癌前病变”或高风险标志物。它们通常比普通痣更大(>5mm),边界模糊,颜色不均,形态不规则(看起来“奇形怪状”)。拥有大量发育不良痣(如超过50个)的人,其罹患黑色素瘤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它们本身有更高几率恶变,同时也是个体对黑色素瘤易感性的一个标志。
先天性巨痣(Congenital Giant Melanocytic Nevus)
出生时即存在,且直径巨大(通常认为成年后直径大于20cm)。这类痣的恶变风险相对较高(一生中风险约5%-10%),通常需要皮肤病医生定期监测,甚至预防性切除。
数量众多痣
研究表明,全身拥有超过50-100颗普通痣的人,其患黑色素瘤的风险也会增加。痣的数量多,意味着发生恶性转化的“基础”更大。
“丑小鸭”征(The Ugly Duckling Sign)
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临床概念。在你全身的痣中,如果有一颗看起来和其他的“兄弟姐妹”都截然不同——比如,所有人都是平坦的小棕点,唯独一颗是凸起的黑痣——这颗“丑小鸭”就值得重点关注。恶性黑色素瘤常常显得“格格不入”。
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黏膜与肢端痣
黑色素瘤并非只发生在晒太阳的部位。有两个特殊位置需要高度警觉,因为它们在中国等亚洲人群中更为高发:
肢端黑色素瘤(Acral Melanoma):发生在手掌、脚底以及指甲下方。这是亚洲人最常见的黑色素瘤类型。它可能表现为手掌、脚底出现不规则的黑斑,或者指甲上出现纵向的、宽度不断增宽的黑褐色条纹(纵行黑甲),且条纹可能蔓延至指甲周围的皮肤(Hutchinson征)。因为这些部位不常被阳光晒到,极易被忽视,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
黏膜黑色素瘤(Mucosal Melanoma):发生在口腔、鼻腔、消化道、生殖器及肛周等黏膜部位。更加隐蔽,早期很难发现,通常预后较差。
行动指南——怀疑之后该怎么办?
定期自检:每月一次,在光线充足的房间,利用全身镜和手持镜,从头到脚(包括头皮、脚趾缝、指甲、臀部等隐蔽部位)检查全身皮肤。最好请家人帮忙检查难以看到的区域。
专业诊断是金标准:自我检查只是筛查,绝不能替代专业诊断。如果你发现任何符合ABCDE法则、出现“丑小鸭”征或有任何变化的痣,请立即预约皮肤科医生。
皮肤镜(Dermoscopy)检查:皮肤科医生会使用一种叫皮肤镜的特殊放大镜来无创地观察痣的深层结构,这能极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活检(Biopsy):如果医生高度怀疑,会建议进行活检。即切除部分或全部可疑的痣组织,送到病理科在显微镜下进行确诊。这是诊断黑色素瘤的最终手段。
防晒是首要预防措施:紫外线照射是导致黑色素瘤的主要环境因素。无论什么季节,坚持使用广谱防晒霜(SPF30+/PA+++)、穿戴防晒衣帽、避开日光最强时段户外活动,能有效降低风险。
总结
知识是最好的防御。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你对身上的每一颗痣都感到恐惧——超过99%的痣都是良性的——而是希望你能够从“视而不见”变为“心中有数”,学会欣赏自己身体地图的同时,也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危险的“叛变”信号。赋予自己这种能力,定期自检,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就能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让皮肤健康永远沐浴在阳光之下。
编辑 | 娟子
来源:医悦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