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孩子背着书包走进中学校门,他们迈出的不仅是脚下的一小步,更是从童年向青春跨越的关键一步。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成长密码,才能给他们恰到好处的陪伴与支持。
当孩子背着书包走进中学校门,他们迈出的不仅是脚下的一小步,更是从童年向青春跨越的关键一步。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成长密码,才能给他们恰到好处的陪伴与支持。
宁姐137空中课堂“开学季安心陪伴指南”系列特别邀请到南京市第三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王雁老师,带领家长们为孩子适应初中之路铺就扎实基石。
本期专家
学习适应:从“扶着走”到“自己走”
1.创建专属学习空间
为孩子设置一个固定、安静、整洁的学习区域,确保光线充足、减少干扰。必要的学习工具(字典、文具等)放在易取处,还可以张贴课程表、计划表和重要提醒小贴士,创造学习氛围。
2.建立稳定的日常惯例
中学作业量增加,需要更强的时间管理能力。与孩子共同制定放学后的时间安排,周末预留固定时间进行知识整理和课外阅读,尽量保证每晚充足睡眠,中学阶段睡眠对记忆巩固至关重要。
3.日常作业辅导方法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即使孩子的答案错了,只要思路正确就给予认可;当遇到难题时,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孩子思考“你觉得可以从哪里找到解题线索?”或“类似的问题我们之前是怎么解决的?”;使用三段式作业检查法:孩子自己检查→标记不确定处→家长协助查看标记处进行提醒。
4.提供学业上的情绪支持
当孩子因学业困难或压力产生情绪波动时,接受孩子偶尔的烦躁情绪,不必每次都即刻解决;也可以教授简单的压力调适方法,如深呼吸、短暂休息等;当孩子抱怨时,先共情“看来这确实让你很烦恼”,再一起想解决方案。
人际适应:做孩子的“社交镜子”
1.用自身经历拉近距离
分享你的初中社交糗事,比如:“我刚上初一时,想和同学打招呼,结果紧张得把‘你好’说成‘再见’”。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社交中的小尴尬很正常,没人会一直盯着你的缺点。
2.一起聊聊朋友的意义
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聊一聊什么是朋友,什么是友谊,让孩子对结交新朋友有更松弛的理解,一开始不用急着“找到最好的朋友”,和新同学慢慢相处,顺其自然就好。也要让孩子知道无论在学校遇到什么事,家都是可以放松的地方,这份安全感,会让他更有勇气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社交世界。
3.给试错空间,允许孩子自己处理小矛盾
如果孩子和同学闹别扭了,先问“你想怎么解决?需要我帮忙吗?”如果他想自己解决,就信任他,哪怕最后没处理好,也是他学习社交规则的机会。如果不认可孩子的朋友,可以问问孩子“你和他在一起时,有没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比如他会不会让你做不想做的事?”引导他自己判断这段关系是否健康,比强行干预更有效。
4.教“边界感”,明确“什么可以忍,什么必须拒”
帮他区分“玩笑”和“欺负”。告诉孩子“如果同学的话让你不舒服,哪怕对方说‘开玩笑的’,也要明确回应‘你这样说我不高兴’;如果遇到被孤立、被起侮辱性外号等,一定要告诉家长或老师,维护自己不是小气,是让别人知道你的底线。”
自我认同:陪孩子“找到自己”
1.用“故事+提问”引导孩子主动探索“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分享自己的初一生活和感受,比如“我初一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很普通,后来发现我帮同学讲题时,他们听得很认真,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擅长耐心做事。你有没有在哪一刻,觉得‘原来我这方面还不错’?”用自己的经历打开话题,让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成长感受。
2.帮孩子剥离外部评价,建立内在评价标准
当孩子因别人的看法纠结时,问一问:你自己是怎么想的?让他知道自我的感受比别人的评价更重要。引导孩子用成长型语言重构失败,比如:他因竞选班干部失利难过,可以说“这次你敢站上去演讲,就已经比很多人勇敢了”把结果转化为成长的线索,让他知道“价值不取决于一次成败”。
3. 创造家庭联结时刻,用“无条件接纳”做孩子的自我认知锚点
平时可以问问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不管他说什么,哪怕是“我觉得自己很懒,不想写作业”,都不急着评价,先倾听再回应:“谢谢你愿意告诉我,让我了解你眼中的自己”——让家成为可以暴露真实自我的安全区。用仪式感强化“你本身就值得被爱”。比如孩子生日时,除了礼物,可以写一张纸条:“不管你考多少分、有没有朋友,你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爱你,只因为你是你。”这种无条件的爱会成为他自我认知的底气。
Tips
一些关于青春期的应对建议
家长朋友需要关注的是:升入初中,孩子可能已经或者即将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身心变化既充满挑战,也蕴含着成长的机遇。和青春期孩子相处的核心要从“管理”转向“合作”,尊重其独立需求的同时建立情感联结。
1. 沟通:从“说教”变“倾听”
不随意打断孩子说话,即使不认同,也等他说完再表达观点。减少“道理输出”,多分享自身经历。比如孩子抱怨同学矛盾时,可以说“妈妈初中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当时我是这么做的……你想听听吗?”
2. 边界:给“自主权”,立“底线规则”
把“小事”的决定权交给孩子,比如周末作息安排、兴趣班选择,让他感受到被尊重。对“大事”明确底线规则,且规则需提前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比如“手机每天只能在完成作业后使用30分钟(学业与健康底线)”,规则一旦确定,就坚定执行,不随意妥协或朝令夕改。
3. 情绪:先“接纳”,再“引导”
当孩子发脾气、冷战时,不被他的情绪带偏,先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接纳情绪)”,等他冷静后再问“要不要和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家长自己情绪激动时,先暂停沟通,比如“妈妈现在有点着急,先冷静10分钟,我们等下再聊”,避免说伤人的话。
4. 支持:做“后盾”,不做“监工”
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而非“结果”。比如考试没考好,可以说“这次哪一类题觉得难?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尊重孩子的“小秘密”,不偷偷翻他的日记、手机,若发现异常(如涉及自残、校园欺凌等危险信号),需坦诚沟通:“妈妈发现你最近状态不太好,很担心你,如果你有困难,随时可以和我说,我们一起面对”。
青春期那些看似反抗的行为,往往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必经之路。在这个阶段,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保持真实和一致。健康亲子关系的核心不是从不冲突,而是每次冲突后都能修复如初。
最好的陪伴不是步步指引,而是提供扎根的土壤与向阳生长的勇气。您日常的每一个小行动,都在为孩子的初中适应之路铺就扎实的基石。少点“你该怎么样”,多点“你想怎么样”;少点“我帮你解决”,多点“我们一起想办法”。这段路,孩子要自己走,但您的理解和信任,会是他们最稳的“安全带”。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南京市妇联做优做强“宁姐慧学”家庭教育品牌,接续推出以“宁家美 育未来”为主题的“宁姐137空中课堂”系列课程,突出亲子陪伴、榜样家风、身心健康、安全教育、实践课程以及关键时间节点的科学家教指导等,拓展课程内容,扩大服务覆盖,增强互动性、体验性、实践性,让科学家教指导可亲、可学、可操作。
来源:南京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