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盛夏的热浪逐渐褪去,彭城大地关于“苏超”的呐喊声似乎还在回荡。三个多月前,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在徐州掀起的全民热潮,不仅打开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活力闸门,更解锁了中小城市通过特色事件实现“流量”变“留量”、“热度”变“厚度”的发展新范式。如今再看徐州,
从“苏超热”到“徐州强”
一场足球盛宴激活的城市生长密码
当盛夏的热浪逐渐褪去,彭城大地关于“苏超”的呐喊声似乎还在回荡。三个多月前,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在徐州掀起的全民热潮,不仅打开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活力闸门,更解锁了中小城市通过特色事件实现“流量”变“留量”、“热度”变“厚度”的发展新范式。如今再看徐州,从文旅数据的持续飘红到城市IP的破圈传播,从体育经济的逆势增长到公共服务的隐性升级,这场足球盛宴留下的,远不止欢呼与掌声,更是一套可复制、可延续的城市生长方法论。
“苏超热”的背后,从来不是偶然的“运气爆棚”,而是徐州“文武双全”城市基因的集中爆发。作为楚汉文化发祥地,尚武传统孕育了深厚的足球土壤——完善的青训体系、广泛的群众基础,让“全民看球、全城助威”成为天然的情感共鸣。但真正让热度“破圈”的,是现代城市治理理念的精准落地,对阵镇江时首创的“碳中和赛事”,用绿色行动诠释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北徐州”“南徐州”的历史CP互动,以温情叙事激活文化认同;56家景区对客免票、乐园半价的“文旅大礼包”,则展现了资源整合的魄力。这种“传统底蕴+现代玩法”的组合拳,让徐州跳出了“体育赛事=短期热闹”的窠臼。数据不会说谎:赛事期间重点景区接待量增长近4%,酒店球迷预订占比超六成,文创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0%——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城市文化软实力与治理硬实力的同频共振。正如网友所言:“徐州赢的不是一场比赛,而是把城市故事讲成了国民IP。”
而体育赛事的“流量红利”如何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长效动能”?徐州给出的答案是,让“赛场”与“市场”深度绑定,用“小赛事”撬动“大消费”。赛事期间,“跟着苏超游徐州”主题活动不是孤立的营销,而是构建了“观赛-旅游-消费”的完整闭环,外地球迷白天逛云龙湖、龟山汉墓,晚上为球队呐喊,赛后在文创市集带走“汉风+足球”的定制纪念品。徐州正通过“政策延续性”锁定长效收益,赛事进行中,市商务局联合美团推出的“苏超聚力·惠享彭城”苏超彭城助攻行动,开创“体育IP+消费补贴”新模式;56家景区的“长效优惠机制”不仅面向已对阵城市,还将覆盖后续对手城市,吸引更多周边游客“为球而来,为景停留”。这种“赛事未落幕,服务不降温”的策略,让21万人次的单日景区接待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餐饮、住宿、购物消费,更让“徐州造”借势出圈——印有应援口号的帆布包、融合汉画像石元素的钥匙扣等文创产品上线即售罄,本土运动品牌销量同比增长超50%。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1+1=2”,而是文旅体商的“化学反应”。当足球元素融入汉画像石文创,当赛事场景成为本土企业的营销舞台,城市IP便从“文化符号”变成了“经济引擎”。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以前我们愁的是‘酒香巷子深’,现在借着‘苏超’的东风,徐州造的产品也能成为‘网红爆款’。”
一场成功的赛事,考验的不仅是城市的“面子”,更是“里子”。为保障“苏超”顺利举办,徐州地铁全程转播赛事、公交开通观赛专线、志愿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些看似为赛事特设的举措,赛后悄然转化为市民的日常福利,奥体中心周边的交通接驳更顺畅了,景区的智慧导览系统更完善了,就连文创市集也成了常态化的“周末打卡地”。这种“赛事倒逼治理升级”的逻辑,正是城市发展的“巧劲”所在。从交通疏导到安全保障,从环保举措到文旅服务,每一个细节的优化,都让城市功能更完善、市民生活更便利。如今,走在徐州街头,无论是球迷还是普通市民,都能感受到这场“足球盛宴”带来的“民生温度”。
苏超赛事仍在继续,徐州的探索已为中小城市提供启示,不必扎堆追逐“高大上”的国际赛事,立足本土特色、盘活现有资源,同样能打造“现象级”城市事件。随着赛事推进,徐州的“发展下半场”已提前开启,后续赛程中,“碳中和赛事”模式将持续推广,“景区+住宿+餐饮”的优惠礼包将覆盖更多城市,足球青训与文旅融合的长效机制正在酝酿。这座四省交界的古城,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赛事经济”,用更多元的“城市故事”,书写从“区域中心”到“全国标杆”的进阶之路。毕竟,真正的城市活力,从来不是一场赛事的“昙花一现”,而是在一次次“破圈“中沉淀下来的生长力量。徐州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写到精彩处。
来源:无线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