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下哥谭”,南宁七岔路口地下通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16:18 1

摘要:在南宁市中心,有一处特殊交通节点——七岔路口。它在百度、高德等地图上“查无此口”,名称写法也不固定,“七岔”与“七叉”全看输入法。从结构上看,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七岔”,而是由五条道路交汇形成七个岔道:民族大道贡献2个岔,共和路分出2个岔,朝阳路、中山路、民

一个“地下哥谭”,南宁七岔路口地下通道

◎思恩编辑部(森路)

(一)

在南宁市中心,有一处特殊交通节点——七岔路口。它在百度、高德等地图上“查无此口”,名称写法也不固定,“七岔”与“七叉”全看输入法。从结构上看,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七岔”,而是由五条道路交汇形成七个岔道:民族大道贡献2个岔,共和路分出2个岔,朝阳路、中山路、民权路各占1个岔。

虽名为“七岔”,但仅在4个方向设置红绿灯,整体更像被斜拉过的十字路口,造型不规则,极具南方城市特色,常让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晕头转向。更特别的是,它地处市中心核心区,一公里范围内涵盖兴宁、西乡塘、江南、青秀四个行政区。

▲南宁七岔路口 /简单399,2020年 摄(图虫)

▲七岔路口通道位置

1991年,江滨立交桥建成,与朝阳环形立交桥相连,组成“立交双子星”。后来,桥边建起新商业体,可桥底小商贩生意红火,有时堵塞交通,再加上交通需求变化,两座立交桥逐渐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2004年,为给城市发展腾出空间,两座立交桥被爆破拆除,仅在民权路靠近邕邕江大桥的路口处留下两个桥墩供人凭吊。此后20年,这里的道路历经多次扩建、改造与升级,最终形成如今无立交桥、岔路众多的平面七岔路口。此处因道路复杂、造型不规则,交通秩序混乱,很多人觉得它又乱又丑,曾在南宁“十大变态路口”评选中高居榜首。

▲2015年时期的七岔路口通道

▲2015年的七岔路口通道流浪汉

(二)

七岔路口周边的地下通道,其中以朝阳广场七岔路口的地下通道,以及连接中山路与百盛步行街、民族大道科技馆旁的地下通道最为典型。这些地下通道本是为方便行人过马路、穿过红绿灯而建,却因大量露宿者的存在,成了许多人避之不及的场所。

▲2025年1月的七岔路口 /清想事成 摄(小红书)

▲2023年路口通道 /

唐朝Devin 摄(搜狐)

连接中山路与百盛步行街、民族大道科技馆旁的地下通道,给人的第一印象也多与“异味”“昏暗”“杂乱”相关。一靠近通道口就有明显的尿骚味、霉味,甚至混合着流浪者衣物与生活用品的异味,走过时需捂鼻快速通过。通道内光线不佳,即便部分区域有照明,整体仍显昏暗,到了晚上,阴影处的景象更让人心生不安。通道地面和墙壁旁,常堆放着流浪者的行李、铺盖、锅碗瓢盆,有的还搭起简易帐篷,衣物晾晒在通道的栏杆或墙壁挂钩上,让本就不宽的通道更显拥挤。

▲2025年1月(整改前)的七岔路口通道

▲2025年1月(整改前)

▲2025年1月(整改前)

▲2025年1月(整改前)

▲2025年1月(整改前)

▲2025年1月(整改前)

▲2023年时期

▲2023年时期

▲2023年时期

有人在这里做饭,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显得有些热闹。但与此同时,通道环境也变得糟糕,里面屎尿味很重,有人甚至在楼梯口小便,有时在通道口停电动车,风从下面吹出来都是臭的。而且通道里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比如没有摄像头,这让行人很没有安全感。对比杭州、成都等同类城市的市中心,南宁这些地下通道的管理与省会城市的繁华商圈格格不入。

(三)

这些地下通道里的露宿者,有男性也有少量女性,身份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真正的流浪汉,其中不乏无家可归者、精神状态不稳定者或因家庭变故失去住所的人。曾有救助站工作人员来此劝说,部分人却不愿前往救助站,有人担心去了要干活,有人习惯了自由停留的状态,还有人因身份信息不全或不愿回到原籍,在通道内长期居住。

另一类是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多为短期停留,为节省住宿费选择在此暂住。这类人通常有明确的务工目的,白天在附近找零工,晚上回到通道休息,行李相对规整,有的还带着工具,他们并不是无家可归,只是为了在城市谋生暂时将就。每到春节前后,这类务工人员会明显减少,节后又逐渐回流,形成季节性变化。

有外地来的打零工者,为节省房租水电,白天出去找活干,晚上就住在这里,大家聚在一起,深夜天冷或感冒时还能有个照应;有人觉得这里不用交房租,还有免费厕所、水电甚至空调,比自己住的烂尾楼好;也有人因经济困难、失业,实在没别的地方可去。

在南宁,万秀村有低至两百一个月的小单间,东葛路长堽堽村房租也才300元左右,做服务员还能包住,可对他们来说,即便这样的房租也难以承担,或者找不到能解决住宿的工作,尤其是35岁以上的人,找工作本就不容易,但凡有出路,谁也不愿过这样的生活。

(四)

对地下通道里的情况,不少人对露宿者抱有同情,觉得不能只看他们衣衫不整的外表,很多人内心依然善良,他们也是为了生活才不得不这样。

还有人认为,南宁能给这些人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已经算包容了。有市民曾经送包子给通道里的流浪者,对方会礼貌地道谢,还见过有年轻人在通道路灯下看书,并不是所有流浪者都如外界刻板印象中那般“懒散”。南宁冬季气候相对温暖,吸引了不少北方流浪者前来,通道至少能为他们遮风挡雨,一个健全的社会该允许不同人群存在,强行驱赶并不是最佳方式。

但一部分人觉得地下通道本是供行人通行的地方,露宿者把这里弄得又脏又臭,让有通行需求的人不敢走,影响了公共空间的正常使用。

还有市民认为“只要不影响他人,可暂时容忍”。他们大多选择“绕路而行”,平时过马路宁愿多等几分钟红绿灯走路面斑马线,也不愿进入地下通道,既不主动干预流浪者的生活,也尽量避免与他们产生交集。这是城市发展中一种无奈却客观存在的现象。

也有不少人希望政府能介入管理,比如完善通道里的安全设施,解决脏乱差的问题,或为露宿者提供更合适的安置点,让地下通道恢复原本的通行功能。

(五)

实际上,这些地下通道的流浪者聚集现象并不是短期形成。至少十几年前,这些通道就有流浪者停留,早期多是露天蜷缩在角落,后来逐渐出现铺盖、行李,近几年甚至有了简易帐篷。2017年前后,曾因管理加强,通道内的流浪者明显减少,但后来又慢慢回流。通道内曾发生过流浪者突发疾病离世的情况,也有城管、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前来巡查,但难以长期维持。

2022年2月,为提升文明城市形象,给市民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多部门联合开展“寒冬送温暖”行动,对七岔路口地下通道等区域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和整治。

2025年2月后,针对其他地下通道的治理也逐步推进,民政局开始对通道进行治理,清理了堆积的杂物,劝说部分流浪者前往救助站或返回原籍,通道内的居住人数明显减少。

▲2025年2月(整改后)的七岔路口通道 /只有7秒记忆的鱼 摄

到了5月,更多市民发现,曾经杂乱的地下通道变得整洁,异味减轻,虽然仍有零星流浪者停留,但已不复之前“扎堆居住”的景象。不过,也有人提到,治理效果存在反复,6月仍有市民在通道内见到流浪者,甚至遇到暴露狂,说明这一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劳永逸。

▲2025年5月(整改后)的七岔路口通道

流浪者聚集的地下通道多位于朝阳老商圈,这里的基础设施相对老旧,人流量大管理难度更大。目前,对这些地下通道的管理主要依赖民政与城管部门的协同治理。民政部门负责联系救助站,为符合条件的流浪者提供临时安置、服务;城管部门则侧重清理通道内的违规堆积物。

不过,实际操作中有不少困难,比如部分流浪者拒绝接受救助,工作人员缺乏强制干预的依据;通道的日常维护责任划分不明确,清洁频率难以保证;务工人员的短期居住需求缺乏替代解决方案,清理后反而容易回流。

▲2025年2月(整改后)的七岔路口通道 / 三凝 摄(头条)

有观点认为可将部分闲置地下空间改造为临时务工人员安置点,提供基本住宿条件并收取低廉费用,既解决他们的住宿难题,也避免占用公共通道;也有人建议加强通道内的照明与监控设施,增加巡逻频次,提升行人安全感;或者联合社区、公益组织开展常态化帮扶,比如为流浪者提供就业指导、心理疏导,从根源上减少流浪现象。

城市里部分人群就业难、住房难,基本生活需求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和资源分配也存在不足,如何平衡公共空间的使用,以及如何帮助弱势群体,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本文配图来源网络

来源:思恩府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