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联动,实践拓新 —— 2025 CSCO胃癌专委会中国行推动胃癌诊疗规范化与精准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15:45 1

摘要:胃癌作为一种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中国2022年胃癌新发35.9万例,死亡26.0万例,死亡率位居第3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为进一步提升医生诊疗水平,推动规范化治疗,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与杭州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

胃癌作为一种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中国2022年胃癌新发35.9万例,死亡26.0万例,死亡率位居第3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为进一步提升医生诊疗水平,推动规范化治疗,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与杭州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CO)联合主办的“2025 CSCO胃癌专委会中国行”活动于2025年3月30日在安徽合肥成功举行。该活动以“聚焦胃癌诊疗前沿,推动全程规范管理”为主题,通过学术讲座、病例研讨、MDT多学科讨论及公益义诊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胃癌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与规范化诊疗策略。【肿瘤资讯】对此活动精彩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医者仁心:京皖肿瘤专家联合义诊,MDT共商胃癌治疗方案

活动伊始,由安徽省肿瘤医院袁双虎教授对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多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举行了欢迎仪式,随后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安徽省肿瘤医院的多名专家现场开展了义诊服务。此次义诊旨在为患者提供专业、精准的诊疗,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和安徽两地顶级肿瘤专家的医疗服务。专家们耐心细致地询问患者的病史,仔细查看检查报告,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了个性化的治疗建议。义诊现场秩序井然,患者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专家的温暖与关怀,也增强了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义诊结束后两家医院的众多专家进行了MDT病例讨论。在病例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几例典型胃癌病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专家们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与各自丰富的临床经验,从病情评估、治疗方案制定到后续护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探讨。讨论中,专家们不仅分享了各自的专业见解,还就治疗过程中的难点和争议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辩论,力求为患者制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表示,“未来的胃癌治疗,必然是多靶点、多机制的精准治疗时代。”我们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明确最佳的治疗组合和策略,真正实现让每一位患者都能从精准医疗中受益。这既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方向,也是一场需要持续攻坚的“新战役”。

聚焦胃癌诊疗前沿,推动全程规范管理

主席致辞环节,由安徽省肿瘤医院何义富教授担任主持,分别由安徽省肿瘤医院袁双虎教授、胡冰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进行主席致辞。袁双虎教授对与会专家表示诚挚的感谢,并分享了安徽省肿瘤医院在胃癌诊疗方面的经验和成果。胡冰教授强调MDT在胃癌治疗中的重要性,并鼓励与会专家加强交流,共同推动胃癌诊疗水平的提升。沈琳教授回顾了近年来胃癌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并强调了规范化治疗在改善患者预后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沈琳教授也分享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胃癌规范化治疗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为与会专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规范引领,聚焦精准:胃癌个体化治疗策略与HER2检测难点探讨

在主席致辞环节结束后,学术分享正式开始。由河南省肿瘤医院刘莺教授担任主持,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带来《如何实现胃癌的精准治疗》的学术分享。彭智教授首先系统阐述了胃癌从早期到晚期的全程管理策略。然后通过多个病例展示,强调胃癌治疗中准确诊断、综合评估和MDT的重要性。彭智教授详细介绍了不同分子标志物(如HER2、PD-L1、EBER等)在治疗决策中的作用,并结合NCCN指南推荐,探讨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综合治疗的最新进展。此外还展望了未来新靶点和新药的研发方向,以帮助胃癌患者找到新的治疗机会。

集智共话环节邀请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敏教授、安徽省肿瘤医院王刚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警教授进行讨论。专家们围绕“请结合临床实践,谈谈在临床中如何真正落实胃癌精准治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接下来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彭万仁教授担任主持,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孙宇教授带来《胃癌HER2检测的要点与难点剖析》的学术分享。孙宇教授首先系统阐述了胃癌HER2检测的临床病理特征、检测流程、现状,指出胃癌HER2检测存在送检率低、异质性高、判读复杂等难点。HER2表达的异质性在胃癌中更为常见,包括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这给检测带来了挑战。为提高检测准确性,建议采用双蜡块检测和重复活检,并在阈值附近进行多人判读。希望通过包括ctDNA检测、甲基化分析、基于数字病理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等新技术和方法为胃癌HER2检测提供更精准、便捷的解决方案,推动胃癌诊疗向个体化、精准化发展。

集智共话环节邀请江苏省肿瘤医院彭伟教授、安徽省肿瘤医院孙玉蓓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谢通教授徐州市中心医院袁媛教授围绕“HER2检测在胃癌中的异质性较高,如何优化检测流程(如样本处理、判读标准等)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及“对于HER2低表达或异质性病例,临床应如何决策?”进行热烈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优化HER2检测流程、提高结果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对于指导胃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还需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以推动胃癌诊疗的进一步发展。

精准前行,ADC药物引领晚期胃癌治疗新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陈思宇教授担任此环节的主持,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蒋海萍教授带来《晚期胃癌ADC药物的定位与选择》的学术分享。蒋海萍教授首先回顾了晚期胃癌治疗手段的演变,从化疗到精准靶向治疗,ADC药物正在引领新的治疗时代。RCTS研究显示,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及化疗一线治疗HER2 IHC 3+/2+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94.3%,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1.8%;1年总生存(OS)率为97.6%;即使CPS

集智共话环节邀请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毛海燕教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明喜教授、铜陵市人民医院张先如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逸寅教授围绕“在晚期胃癌治疗中,ADC药物(如DS-8201、RC48等)应如何排兵布阵?”及“如何根据生物标志物(如HER2、CLDN18.2等)及既往治疗史优化ADC药物的选择与联合策略?”进行热烈讨论。四位教授各抒己见,分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见解。

胃癌病例分享环节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齐教授担任主持,苏州大学附属第⼆医院陶家龙教授带来《一例胃癌ADC药物治疗病例分享》的报道。陶家龙教授分享了一例75岁男性胃癌患者的治疗历程。患者因上腹胀痛不适入院,初步诊断为胃腺癌(cT3N2M0 Ⅲ期)。2022年8月,患者接受了腹腔镜下全胃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为中分化腺癌(pT3N2M0 ⅢB期)。免疫组化检测显示HER2(2+),FISH检测为阴性。术后,患者接受了8周期SOX方案辅助化疗。2023年6月复查时发现病情进展,采用维迪西妥单抗联合PD-1单抗的治疗方案。四周期治疗后复查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患者继续接受维迪西妥单抗联合PD-1单抗治疗,定期复查显示病情持续缓解。截至2025年2月,患者已接受该联合治疗21个月,状况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好转。此病例展示了维迪西妥单抗联合PD-1单抗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显著疗效和良好耐受性,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获益。

集智共话环节邀请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杨教授、安徽省肿瘤医院吴书胜教授安徽省肿瘤医院朱晓峰教授围绕“Claudin18.2阳性晚期胃癌治疗如何排兵布阵?”“对于PD-L1低表达的晚期胃癌患者一线治疗免疫药物如何选择?”及“对于转移性胃癌哪些患者会考虑手术?什么样的时机?”展开热烈探讨。三位专家各抒己见,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见解,也为晚期胃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总结

会议尾声,安徽省肿瘤医院胡冰教授进行会议总结。胡冰教授首先对大会主席及所有参与活动的专家和学者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高度评价了此次活动对提升胃癌诊疗水平的重要意义。通过此次活动,与会专家不仅深入探讨了胃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还通过MDT病例讨论等形式,加强了临床经验的交流与合作。这些努力无疑将为胃癌患者带来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生存质量和预后。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学术交流活动,共同为胃癌患者谋福祉。

责编:童佳怡

来源:大小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