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东营市网络安全教育基地的涉密办公区演示场景前,一台看似普通的可联网打印机刚刚完成一份“涉密文件”的打印。与此同时,旁边窃密计算机的屏幕上,清晰无误地显示出这份文件的完整内容。“连接互联网的打印机,打印过程可能就是泄密过程。”讲解员话音未落,参与培训人员已是神
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孟凯 东营报道
在东营市网络安全教育基地的涉密办公区演示场景前,一台看似普通的可联网打印机刚刚完成一份“涉密文件”的打印。与此同时,旁边窃密计算机的屏幕上,清晰无误地显示出这份文件的完整内容。“连接互联网的打印机,打印过程可能就是泄密过程。”讲解员话音未落,参与培训人员已是神情凝重。这是发生在东营市网络安全教育基地的一幕日常教学场景。
为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汇聚网络安全工作合力,东营市委办公室、市委网信办创新建立了“网信+保密”联训工作机制。依托东营市保密教育实训平台,双方联合打造了这座位于南一路与胶州路交汇处东南角的网络安全教育基地。自2022年5月揭牌运行以来,基地已成为提升东营市乃至区域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的重要阵地,累计培训已超25000人次。
体验可感可知的安全威胁
基地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设有前言区、总体国家安全观展区、网络安全态势展区、保密文化展区、情景演示区、警示案例展示区等13个功能区域。其中,多个精心设计的实景演示区,将抽象的网络威胁具象化,带给参观者强烈的冲击与警示。
“手机充电也能泄密?”在涉密办公区的演示中,一台普通手机连接涉密计算机充电,瞬间被植入木马的窃密计算机便远程下载了涉密计算机中刚修改并保存的文件,内容、时间分毫不差。模拟会议室内,一束肉眼不可见的激光照射在矿泉水瓶上。当工作人员开始讲话,远处窃密计算机的音箱立刻清晰地传出了声音。同样,无线键盘鼠标的击键信息和滑动轨迹同样能被轻易截获还原。
“关机就安全了吗?”会议区一台被植入木马的手机,即使在关机状态下,其周围环境的声音依然被窃密计算机清晰捕捉并播放出来;扫描一个伪装二维码,手机随即被植入木马,刚拍摄的照片瞬间被窃密者远程下载;商旅去模拟酒店房间内隐藏的三个高清针孔摄像头,则无声地提醒着环境安全检查的重要性和个人隐私保护的脆弱性。
这些基于真实攻击手法的演示项目,覆盖了恶意程序攻击、安全漏洞利用、物理设备窃密、新技术隐患等多种网络安全隐患类型,让“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理念变得直观而深刻。
“网信+保密”的深度融合
基地的建设与高效运行,核心在于其创新的“网信+保密”联训工作机制。东营市委办公室保密管理科科长张健在采访中介绍,该机制旨在围绕筑牢信息安全屏障,实现部门间相互借力借势。基地同步建设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网络安全态势、常见网络安全隐患等展区,提供《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警示教育视频片、典型警示案例、网络攻击形式现场演示以及专业培训讲座等丰富的宣传教育课程。
“这一创新模式有效整合了网信部门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威胁应对方面的专业优势和保密部门在保密教育实训平台、管理经验方面的成熟体系。”张健表示,该机制的相关做法已被中央保密办《保密工作动态》刊发推广,成为基地的一大特色。
为确保教育培训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基地将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创新性地纳入了东营市保密教育实训地方标准体系。该标准是全国首个保密教育实训领域的地方标准,对培训流程进行了严格规范。
培训采取“定制化”服务模式,针对不同部门的业务特点设计内容。参训单位通过微信小程序便捷预约。培训过程形成闭环:从解说引导、沉浸式实景演示、互动体验,到最终在三楼技能考评区进行的保密知识技能考试,确保学习成果得到检验和巩固。标准化管理显著提升了培训的专业性和效果。
广泛覆盖筑牢全民安全防线
基地的服务对象覆盖广泛,不仅面向东营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安全工作负责人、涉密人员,也积极服务胜利油田等驻地方大型国企,实现区域资源统筹与需求覆盖。值得注意的是,培训范围已延伸至编外人员、劳务派遣等群体,力求网络安全防护网覆盖每一个关键节点。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基地已接待约200批次、5400余人次参训。
“以前对保密的理解多停留在文字规定上,”一位刚结束培训的干部感慨道,“亲眼看到这些窃密演示,尤其是手机关机了还能被窃听,那种震撼感前所未有,真正意识到风险就在身边,防护必须到位。”
东营市网络安全教育基地,以部门联动的创新机制、真实震撼的实景演示、规范严格的标准管理、广泛深入的覆盖培训,有效提升了东营市广大干部职工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为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贡献着坚实的“东营力量”。
来源:海报东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