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不是突如其来的死神,但它像一根细针,日复一日地扎进身体每一个角落。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吃点药、控制下饮食就行,真到了生命的尽头,才会发现并不是糖“毒死”了谁,而是它引发的并发症,一点点把人推向深渊。
糖尿病,不是突如其来的死神,但它像一根细针,日复一日地扎进身体每一个角落。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吃点药、控制下饮食就行,真到了生命的尽头,才会发现并不是糖“毒死”了谁,而是它引发的并发症,一点点把人推向深渊。
临床上,我们见过太多糖尿病患者从还能走路、还能笑,到卧床不起、昏迷不醒,往往在生命最后的阶段,有两个症状几乎“如约而至”,医生看到也只能叹息:这一步,一旦走到,真的太难退了。
第一个症状:肾功能衰竭,尿都排不出去
糖尿病最爱欺负的器官之一就是肾。高血糖像沙子,日夜摩擦着肾小球,就像水管里堆满杂质,慢慢地,它不再过滤干净的水,而是开始漏蛋白、漏红细胞,直到“糖尿病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病——肾彻底罢工。
你一个人每天吃喝拉撒,代谢的废物全靠肾脏排出。当肾功能不到正常的10%,体内的毒素像垃圾堆积,尿素氮高、肌酐高、水钠潴留(体内水盐堆积得像水库),人就开始水肿、恶心、没胃口,严重时会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研究显示,约有4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而在肾功能衰竭的晚期,很多人必须靠透析维持生命。不是不透不行,而是透了也撑不了多久。特别是老年人,透析对身体的负担巨大,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但最令人揪心的是,很多人直到脸肿、腿肿、喘不上气了,才知道肾坏了。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多年前血糖失控的“后账”。
第二个症状:下肢坏疽,脚烂骨头黑
临床上常有家属哭着跟我说:“医生,他的脚一开始只是个水泡,怎么就截肢了?”这就是糖尿病足的可怕。
糖尿病让血管变硬、变窄,尤其是脚部这些远端小血管,供血不足,再加上病变,脚被烫了、割了都没感觉。一点点小伤口,细菌乘虚而入,伤口化脓、溃烂、组织坏死,发展到不可逆的阶段,只能手术切除,甚至整条腿都保不住。
而在坏疽晚期,感染会沿着血流蔓延,引发脓毒症,这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北京协和医院一项研究指出,糖尿病足感染者中,严重感染合并脓毒症者死亡率高达47%。一旦进入败血症状态,即便上了ICU,也未必能救得回来。
有些患者,截肢之后不久就走了。不是手术的问题,而是身体已经被糖折磨得太久,器官一个个撑不住了。你以为糖尿病最后是“血糖太高死的”?其实是“多米诺骨牌”倒下了,肾、心、脑、肝、神经,各个环节接连出事。
糖尿病的“死亡链”,往往从血糖失控开始
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死得慢,其实它只是“杀人不见血”。它不像心梗、脑出血那样突发,它是慢慢地啃,啃你的血管、神经、免疫系统。
从最初的视网膜病变(就像镜片模糊了,眼前雾蒙蒙),到病变(像穿着袜子走在针板上,麻木又刺痛),再到血管硬化、动脉堵塞、心衰、脑梗……每一步都在逼近“最终两步”:肾衰+败血。
很多人一开始并不痛苦,甚至以为“我没啥症状”,可身体早已在悄悄付出代价。糖化血红蛋白长期维持在8%以上,等于每天都有高血糖在血管里“泡澡”,泡坏的不只是血管,还有你想不到的器官。
为什么很多人直到生命尽头才发现严重?
因为糖尿病太“安静”了。没剧烈疼痛、没突发晕厥,甚至连血糖高都没明显不适。就像一场没有警报的火灾,等你闻到烟味时,火已经烧到房梁。
还有一个误区:很多人只盯着空腹血糖,却忽视了餐后血糖和血糖波动幅度。研究显示,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心血管事件风险翻倍。波动越大,伤害越狠。
老王是我一个患者,平时血糖空腹看着还行,偶尔飙高也没在意,结果查出肾功能已经掉到30%。他苦笑:“我以为血糖高就是口渴、乏力,哪想到脚都没知觉了。”
防止这“最后两步”,关键在于早管住这几件事
不是说你吃个药、打个针,糖尿病就能“好”。我们要做的,是把这场“慢性战”拖住、稳住,不让它步步升级。
· 定期查尿微量白蛋白:这比查肾功能更早能看出肾是否在“漏蛋白”,一旦微白升高,说明肾已经出问题,不能等。
· 重视神经和血管的“无声告警”:脚麻、脚凉、走路疼,这不是“老寒腿”,而是末梢血供不足,要查踝臂指数(ABI)和神经传导。
· 控制不是“控个血糖”,而是控全局:血压、血脂、体重、血糖要一起管,糖尿病如果只靠“控糖”,就像只关了一扇窗,风还是会灌进来。
· 不要怕用药,更不要乱停药:有的患者一听“要打胰岛素”,就吓得不愿意,其实很多时候,胰岛素是保护你器官的防火墙,不是“病重”的标志。
糖尿病不是一个病,是一连串灾难的起点
这几年,全球糖尿病死亡率不降反升,2021年中国糖尿病相关死亡人数超过130万。比起几十年前,“糖尿病去世”已经不再是一个罕见词汇,而是越来越多家庭的亲历。
但最让医生心痛的,从来不是“他得了糖尿病”,而是那句:“我们当初要是早点重视就好了。”回头看,那些走到肾衰、败血的患者,大多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一个个被错过了。
别等到透析室见,别等到病房里截肢后才后悔。糖尿病可以共存,但不能掉以轻心。是它慢,不代表你可以慢。
你可以不怕死,但别轻易让家人看你受罪。糖尿病不是“死得快”,而是“死得苦”,而且苦得很孤独、很无助。
现在开始定期体检、认真吃药、监测血糖,不是为了活得久,而是为了活得好、走得体面。人这一生,最怕不是病,而是明知道能避免,却什么都没做。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晓梅.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与干预[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5):401-405.
[2]李建华.糖尿病足的感染特点与治疗策略[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3):191-195.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中国糖尿病年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4,32(2):85-89.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