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军展:趣谈玉与神仙文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16:04 4

摘要:世上有没有神仙?近来火爆的《凡人修仙传》里是有的。随着《凡人修仙传》的热播,修仙话题再度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这部作品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凡人通过努力修炼,逆天改命的精彩世界。主人公韩立原是一个普通农家子弟,因机缘踏上修仙寻道之旅,凭借机遇、天赋与自身努力,逐步突破

世上有没有神仙?近来火爆的《凡人修仙传》里是有的。随着《凡人修仙传》的热播,修仙话题再度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这部作品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凡人通过努力修炼,逆天改命的精彩世界。主人公韩立原是一个普通农家子弟,因机缘踏上修仙寻道之旅,凭借机遇、天赋与自身努力,逐步突破,终于“飞升仙界”。

玉,向来也与修仙共在。《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原来,神仙钟爱的美食,竟是美玉。

玉与神仙信仰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当时,先民已意识到玉是具有价值的自然财富,认为其乃天神所赐,故以玉制成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等器物祭祀天地诸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富增多、国泰民安。此时期,玉逐渐成为沟通人神的重要媒介。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玉琮上雕刻着神秘的神徽纹样:神人羽冠巍峨,骑跨于蜷曲的猛兽之上,猛兽的双目如炬,似乎能穿透五千年的时光。面对这样奇特的图像,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假说,认为空心柱形的玉琮代表着宇宙之柱,骑跨于神兽之上的良渚巫师正沿着这柱形天梯,在神兽的协助下往返于天地之间。

《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行三万五千里西巡昆仑山,会西王母于瑶池,赠丝帛载玉万只而归”,“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玉璧,以见之”。玉璧最初是仿照天体制造的,巫师持璧用于祭祀,是将璧作为想象中与神祇形象相同的礼器来祭祀神祇,以达到被祭者(天)与祭者(人)之间意识的沟通与交流。用“玉”与神界沟通的另一种方式是焚烧玉器用作殉葬或祭祀。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就经常出现大量烧烤过的殉葬玉器。直至商代,焚烧玉器之习还很盛行。

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阴阳家与神仙思想的流行,玉与神仙信仰的联系更为紧密。战国时,人们普遍认为仙人居于海外神山,齐威王、燕昭王等均曾派遣方士出海寻求仙药,玉作为通神之宝,在此类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秦汉时期,玉与神仙信仰的关系进一步深化。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刺激了对上玉衣,口里含着玉蝉,手里握着玉猪,甚至不惜用精雕细琢的玉器填充棺椁,让死者安卧在充满玉石的世界里,希望他们早日借助“玉”的神力步入摇曳多姿、奇谲瑰丽的神仙境界。

道教创立后,玉与神仙信仰的结合达到新高度。道教认为玉乃天地精华所聚,具神奇功效,可助人延年益寿、羽化登仙。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玉占据重要地位。如“三清”中的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为道教最高尊神之一;玉皇大帝不仅名号中带“玉”,其居所亦称“太微玉清宫”,彰显玉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崇高地位。

此外,道教经典亦载玉之神奇功效。如《神农本草经》记载,玉泉(玉屑汁)可“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此类记载进一步强化玉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神秘色彩。在道教神仙世界里,仙人居所常以玉装饰,如“玉台”“玉宇琼楼”“玉阙”等;神仙侍从被称为“玉郎”“玉女”。这些称谓与装饰均体现玉与道教神仙信仰的紧密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食玉之风盛行,成为道教神仙信仰的重要实践。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篇》中称:“玉亦仙药,但难得耳。”并介绍多种食玉方法,认为食玉可令人身飞轻举、寿如玉。此时期,觅玉、食玉得道成仙之观念达到极致。

唐代,继承魏晋传统,玉与神仙信仰的联系依然紧密。宋代以后,玉石的通神升仙作用逐渐削弱,褪去以玉通灵的神秘色彩,摆脱以玉比德的儒学教化,宋元文人阶层的兴起,赋之以玉认识自然、协调人文、写实求真的文人艺术精神。但在追慕古礼、强调法统的心态下,宋元文人又掀起玉器的仿古风。

元代,玉和道教可谓有不解之缘。相传,邱处机,道号长春,他不仅是道教的总领,而且是北京琢玉的始祖。传说邱祖年轻时善相玉,有返瑕为瑜、点石成玉的本领,在琢玉工艺上也有大的改革,把琢玉赚来的钱,帮助贫苦人学会一种谋生技能,赠送必要的器物材料,使人通过勤奋劳动得以糊口养家,玉器行业的艺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邱祖。现代玉器业仍认为邱处机是保护神,能保佑自己消灾致福。

简介:许军展,九三学社社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玉器研究、工艺美术研究。高级宝玉石鉴定师,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市作协会员,青年文学家徐汇区秘书长,上海市职工文学创作研讨会网络文学组组长。第三届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宣传部部长、中国神工奖作品集系列文字编辑、编委。

来源:告别画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