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涓滴润旱地 玉米密植夺高产——省政协调研神池县实施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和密植技术促进粮食增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15:47 2

摘要:“处暑定年景”,八月下旬,长在晋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秋粮,正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期。在神池县东湖乡铁炉洼村的农田里,一条条白色滴灌带正悄然改变着“雨天大浇、晴天大晒”的旱地耕作痛点,为玉米高产注入“科技新动能”。这背后,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强化农业科技和装

“处暑定年景”,八月下旬,长在晋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秋粮,正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期。在神池县东湖乡铁炉洼村的农田里,一条条白色滴灌带正悄然改变着“雨天大浇、晴天大晒”的旱地耕作痛点,为玉米高产注入“科技新动能”。这背后,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的部署要求,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神池县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省政协主席张春林曾现场调研指导节水灌溉农业,神池县聚焦破解旱作农业区水资源瓶颈,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优质高效”的旱作农业现代化新路径。省政协聚焦“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 推动粮食稳定增产”课题,由省政协副主席王立伟带队,深入全省开展基层调研,调研组多次函调神池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推广情况,为全省实施节水灌溉技术、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决策参考。

脸朝黄土背朝天 广种薄收盼天雨

神池县地处晋西北高寒干旱山区,平均海拔1547米,年平均气温4.6摄氏度,耕地面积91.67万亩,人均耕地12亩,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全县近百万亩耕地,九成是旱地,坡地多、地力差、无霜期短,是传统的靠天吃饭的旱作农业、“雨养”农业。全县无地表径流,年均降水量仅481毫米,且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常态。农民从祖辈上传下来的耕作方式就是稀植浅耕,主要种一些玉米、小杂粮、油料、旱地马铃薯、旱地蔬菜等抗旱作物,亩产长期低位徘徊。弯腰弓背种一年玉米,天公作美时,一亩地也就打1400多斤粮食,但一遇到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不仅收成锐减,品质更是参差不齐。

作为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摆脱“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农业生产困境,神池县委、县政府聚焦水资源短缺这个制约农业发展的首要瓶颈,针对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等生产实际,通过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示范性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等,把科技“嫁接”到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努力破解制约农业生产的水资源短缺瓶颈。

膜下滴灌抗干旱 水肥一体开新路

神池县委、县政府紧扣中央一号文件“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广滴灌等节水技术”的工作要求,尝试推广旱作节水灌溉技术,利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契机,示范性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深入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发展,集成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科学施肥等技术,将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列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实现“节水、节肥、省工、增产”多重效益,截至2025年8月,累计建设示范基地10688亩。其中,在八角镇八角村建设了集中连片的1000亩旱作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配置了2套移动喷灌设施,建设了1座1000立方米的软体集雨窖,利用集雨和地下水,向当地农民示范旱作补灌措施。

“在玉米种植中,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实现了节水与增效的双赢。膜下滴灌技术将覆膜栽培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在膜下铺设滴灌带,精准地将水分输送到玉米根部,有效减少了水分蒸发和渗漏;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则让肥料随着灌溉水一同精准送达作物根系,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实现精准灌溉、按需施肥。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实现了节水30%以上,化肥使用量节约20%以上,亩均增产300到400斤。”率先实施膜下滴灌技术的东湖乡铁炉洼村党支部书记李林军说。

李林军提到的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是一种将覆膜栽培与滴灌系统相结合的高效节水技术,在农田将滴灌带铺设在地膜下方,一次性完成起垄、施肥、铺带、覆膜、播种、镇压等6道工序,不仅实现水肥一体化的精准供给,还做到干播湿出、及时滴灌,破解了“春播遇旱误农时”的难题。

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为神池农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神池县实实在在尝到了节水灌溉的甜头。

合理密植提单产 稳产高产保粮安

保障灌溉是手段,粮食丰收才是最终目标。今年以来,神池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安排部署,投资1600余万元,在实施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的东湖乡铁炉洼村8376亩耕地上,探索实施玉米密植管理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密植抗旱品种、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耕收等绿色技术的综合运用,辅以智能灌溉、智能报警、数据管理、视频监控等功能的同步管理,有效打破传统施肥模式下肥料高耗低效、浪费严重的弊端,大幅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农业资源投入,突显玉米密植播种的增收优势。

东湖乡铁炉洼村通过选取适应当地气候特点,发芽率高、发芽势好、综合抗性好的“可沃9366”玉米品种,保障出齐苗、出壮苗。当地实施40×80、40×70等宽窄行播种模式,增加大行距,缩短小行距,合理增加株距,实现宽窄行密植播种。大田播种时进行了当地合理密植玉米的亩均株数探索,分别实施亩留苗6000株、7000株进行玉米密植管理,相较于铁炉洼村常规宽窄行种植的每亩5500株,亩均分别增加了500株、1500株。通过集成智慧中控系统、物联网信息化监测设备、远程控制系统等技术,实现对墒情、苗情、虫情、气象等农业生产关键要素的智能感知与预警,通过一体化泵房、水肥一体化设备等现代化装备集成应用,大幅提升水肥利用效率,实现密植农田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经初步测算,与亩均留苗5500株、实际出苗4785株、每亩单产1632斤的常规种植相比,随着亩均密植株数的增加,玉米单产也随之增加:亩均留苗6000株、实际出苗5220株的地块,每亩单产1834斤,亩均增产202斤;亩均留苗7000株、实际出苗6090株的地块,每亩单产2076斤,亩均增产444斤。

“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和密植技术的应用,为农田管理注入了硬核生产力,这两项技术的推广形成叠加效应,不仅能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还将推动粮食产业升级,为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神池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雁冰这样总结。

在省政协今年8月27日召开的“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 推动粮食稳定增产”对口协商会上,农业和农村委提交的调研报告,总结了神池县东湖乡铁炉洼村实施“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密植技术”的成效对比,指出当地“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全年节水25%、增产20%。”王立伟副主席高度评价这一节水灌溉实践的现实意义:“神池县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玉米密植与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解锁了干旱地区玉米丰收的密码,是黄土高原‘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

神池县开展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和密植技术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通过科技赋能、政策护航、系统融合,是在耕地资源约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之举,它标志着我省粮食增产从依靠资源投入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的充分可行,这不仅是粮食产量的提升,更是农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从“望天田”到“智慧田”,这场以技术为笔、以合作为墨的变革,打开了一道我省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