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亲和我们兄妹都一致认同父亲的“原始认知”,因为,北坎上的七八兜南瓜,虽然平日里大家都很少去打理,它们却长得异常的旺相,晚稻插播结束后,我们竟从杂草丛中找寻到二十几只南瓜,一只只青中带黄且硕大溜圆。
文:王爱能
父亲将北坎的荒地开垦出来后,在里面栽种了七八兜南瓜。
“新开垦的(荒地),打生,南瓜必定结得又大又多——”这是作为“田老虎”(方言,种田人的意思)的父亲对种植果蔬的原始认知。
母亲和我们兄妹都一致认同父亲的“原始认知”,因为,北坎上的七八兜南瓜,虽然平日里大家都很少去打理,它们却长得异常的旺相,晚稻插播结束后,我们竟从杂草丛中找寻到二十几只南瓜,一只只青中带黄且硕大溜圆。
满满一厅堂的南瓜,短时间内根本就吃不完,久放又担心它们会烂掉,于是,母亲便盘算着将它们制作成南瓜干。
“破开切成片,拿去晒太阳,晒干里面的水分,就留得住——”这是母亲对如何能长久保留果蔬的原始认知。
我们完全赞同母亲的“原始认知”,并开开心心地加入到制作南瓜干的行动中。
一场分工大战随即拉开。
父亲挑来了井水,我们兄妹负责将南瓜清洗干净,紧接着就是母亲的专长——操刀将南瓜“开膛破肚”和“肢解(切片的意思)”。
青黄溜圆的大南瓜平放在案板上,母亲右手握刀,对准中间瓜蒂处使力砍去,随着“嘶啦”一声响,大南瓜立马就一分为二了;取出里面的瓜囊和瓜子,将半边(南瓜)再对半破开,然后连续地半半破开,直至将它们变成约半个巴掌宽窄的一条条。
母亲麻利地将一根根长条切成薄片后,吩咐我们把它们(指南瓜薄片)晒到竹垫上去。
犹如抛撒豆子一般,我拽起一把薄片就往竹垫上甩,接二连三地甩。妹妹守在一旁,把平沾在竹垫上的薄片翻翘起来,让它们成为半顶角状。妹妹说,薄片上有粘液,附在竹面上晒干后很难拽下来,让它们半悬空,取出来就省力了——
这是妹妹对于在竹垫上晾晒果蔬的原始认知,一种稳妥且便当的原始认知,我举双手表示赞同。
竹垫上的南瓜片经太阳反复照晒,会变得越来越小,有些还会“蜷缩”起来,变成不规则的小圆圈。但不管怎样,满厅堂的大南瓜最终演变成了一小丛南瓜干,它们全被母亲装进了瓦缸,缸口被捆扎得牢牢实实。
天寒地冻时,夏秋的果蔬已经藤死根枯,很难再寻得见它们的踪影。躲在炉火旁,我们有时会央求母亲从瓦缸里取出一些南瓜干,做成一道下饭菜。
对于南瓜干的烧制,母亲有她自己的认知:先泡水,将南瓜干泡松泡软,把水沥干后用菜油来爆炒,最后再添入辣椒粉和蒜泥等。
母亲制作的爆炒南瓜干,香辣脆甜,南瓜本味浓醇,是我们兄妹常常心心念念的一道美味。
因为已经晒至精干,瓦缸里的南瓜干往往能保留到第二年春播,也因此,我们那三间面南背北的青砖瓦房内,总能飘溢着南瓜独有的芳香。
新疆人,“围着火炉吃西瓜”,是一种别样的感受;在那个食物依然比较匮乏的年代,我们兄妹,“围着炉火吃南瓜干”,感受到的是一缕温馨,是一番足愿——
【作家简介】王爱能,男,籍贯江西省高安市独城镇,现居嘉兴,1988年毕业于江西省宜春师专中文系,2024年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成人教育岗位上退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当代作家,主要定稿作品有,散文集:《永远的映山红》(出版)、《拥爱尽责》、《美味的牛筋》、《四季如歌》、《忆海酸甜》、《往事悠悠》;散文随笔集:《闲拾篇》、《零花集》;小说集《鸡缘》、诗词集《雏及》等。
【觉得有共鸣的话,点个爱心,让同频的人看到】
【投稿指南】亲爱的文友们,如果你怀揣着对乡土的眷恋、乡情的炽热、乡愁的感怀,创作了相关原创佳作,欢迎向本号投稿!我们专注于收录饱含乡土韵味、触动心灵的优质稿件。
邮箱:609618366@qq.com。温馨提示:随稿件附上您的作者简介,若能搭配契合主题的精美图片则更佳,这将使您的作品更具感染力。特别强调:稿件务必为原创首发,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均不符合要求。稿费细则:自即日起,每篇稿件所获赞赏金额的 80% 将作为稿费回馈作者,以酬谢您的创作心血;剩余 20% 用于文学社平台的日常运营与维护,确保能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文学交流空间。需注意,若单篇赞赏金额在 10 元以下,暂不发放稿费,稿费结算于每月月底统一进行。
为了让您能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精彩内容、与同好交流切磋,,中文名 “乡土文学公众号”。即刻拿起手机,搜索关注,开启这场文学之旅吧!本文部分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来源:亿聪起名乡土文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