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个不要脸的赔钱货,卷铺盖滚出我们家!"赵家大门重重关上,弟弟小军像断了线的风筝,呆立在门外。
《退而求"进"》
"你个不要脸的赔钱货,卷铺盖滚出我们家!"赵家大门重重关上,弟弟小军像断了线的风筝,呆立在门外。
那是1995年的春节前夕,我永远记得弟弟拖着那个褪色的帆布行李包站在我家门口的样子。
眼神空洞,脸上写满了羞辱,身上还穿着那件已经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
母亲看到这一幕,捂着胸口差点晕倒,整个人瘫坐在竹椅上,嘴里不停地嚷着:"我李桂芳这辈子没受过这种耻辱啊!"
"阿姐,我回来了。"小军低着头,声音像蚊子一样小,手里还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离婚协议书。
丈夫老张赶紧搀扶母亲进屋,我拉着弟弟的手,感觉冰凉刺骨。
半年前的夏天,弟弟小军被母亲安排去赵家当上门女婿。
那时候,我们小县城刚经历了一波国企改革,不少像小军这样的年轻人下了岗,揣着几百块钱遣散费,两眼一抹黑。
赵家独女赵丽在县城百货商店当售货员,每个月有固定工资,家里开了间小型建材店,在当时的县城里,算是"吃商品粮"的体面人家。
"人家赵丽是独女,家里那店面将来都是她的,你去了就是半个老板!"母亲坐在堂屋那张八仙桌旁,眼里放光,手指头敲着桌面,"现在哪有这种好事?咱小军厂子倒闭了,这不是老天爷给安排的出路吗?"
我和丈夫老张都不同意,"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怎么能像买卖一样安排?再说了,上门女婿在咱们这里..."
"少来这套!"母亲打断我的话,粗糙的手一挥,"你们懂什么?小军这性格,不给他安排,一辈子打光棍!再说了,人家赵丽条件多好,是我们高攀了!"
母亲的话音刚落,院子里传来邻居王婶的声音:"桂芳啊,听说你儿子要去做上门女婿啦?这可是好事啊,赵家在县城里可是有名的殷实人家!"
小军从小老实听话,加上那时刚从砖厂下岗,觉得无路可走,就这样被母亲"卖"进了赵家。
婚礼很简单,在赵家的院子里摆了十来桌,大部分都是赵家的亲戚。
赵家要求我们出了五千块彩礼,父亲差点背过气去:"五千块?这是要我们的命啊!"
对当时的我们家来说,这笔钱几乎掏空了积蓄,还借了亲戚的两千块。
结婚那天,小军穿着租来的西装,站在赵家的堂屋里,笑得勉强。
赵丽穿着红色的旗袍,脸上涂着厚厚的粉,抽着烟,眼神冷漠。
我至今记得那顿婚宴上,赵父拍着小军的肩膀,当着所有亲戚的面说:"小伙子,你可得好好干,我们赵家可不养闲人!"
亲戚们哄堂大笑,小军的脸涨得通红,却只能附和着笑。
结婚后,小军被安排在建材店搬水泥、砖块,像个长工。
我去看他时,总见他满身灰尘,手上全是茧子,衣服上的水泥印子怎么洗都洗不掉。
店里放着一台老式的收音机,整天播着嘈杂的流行歌曲,赵父坐在收银台后面,眯着眼睛盘算着账目,时不时瞪小军一眼。
"小军,你在这里还习惯吗?"我心疼地问,塞给他一包桂花糖,那是他从小爱吃的。
他勉强笑笑,接过糖果放进口袋:"能习惯,就是赵丽爸妈总说我不会做生意,没出息。"
他压低声音,眼神游移:"丽华很少回家,说是跟同事加班,但我听说她常跟以前的男朋友在一起..."
我心里一紧,正想安慰几句,赵父的吼声从店门口传来:"李小军!发什么呆呢?客户等着水泥呢,还不快去装车!"
赵家人确实瞧不起小军。
赵丽的父亲赵老板经常当着客人的面呵斥小军:"动作快点,笨死了!这种苦力活都做不好,要你有什么用?读过初中又怎样,还不是一样搬砖头!"
小军从不反驳,默默忍受着。
有次我看见他偷偷蹲在院子角落,掏出一个小本子记着什么,问他,他赶紧藏起来,说没什么。
每次我回娘家,都能听到母亲向邻居王婶炫耀:"我儿子在县城当老板呢,日子过得可好了!昨天还寄回来两百块钱呢!"
王婶一边搓着手里的花生,一边羡慕地说:"桂芳,你可真有福气,儿子有出息,还这么孝顺!"
母亲笑得合不拢嘴,丝毫没注意到我脸上的担忧。
她始终认为小军"飞上枝头变凤凰"了,殊不知弟弟在赵家过得比长工还不如。
春节前,事情爆发了。
赵家准备装修房子,赵父在饭桌上直接开口:"小军,年后我们准备把房子重新装修一下,你出个两万块钱吧。"
小军差点噎着,结结巴巴说:"爸...我哪有那么多钱啊..."
赵父拍桌子:"你是我女婿,给自己老婆装新房,天经地义!你在我们家吃了这么久,住了这么久,还想白住白吃啊?"
小军支支吾吾说存款不够,赵父当众发飙:"你养不起我女儿,还想当我赵家女婿?我看错你了!"
一旁的赵丽抽着烟,冷眼旁观:"我就知道他没用,当初就不该听你们的。"
多年的委屈终于让小军爆发,他第一次顶嘴:"我每天干活到晚上九点,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工资全给了家里,还要我怎样?"
"你说什么?"赵父拍桌而起,脸憋得通红,"你敢顶嘴?你算个什么东西?要不是看得起你,你还在那个破砖厂搬砖头呢!"
赵母也跟着数落:"吃咱们的,住咱们的,还敢顶嘴,真是白眼狼!"
赵丽掐灭烟头,冷冷地说:"妈,算了,我早就后悔了,趁这个机会把事情说清楚吧。"
就这样,小军在大年三十前被"退货"了,连那件陪嫁的大衣都被赵母硬生生扒了下来。
"真是晦气,养了半年白眼狼!"赵父的咒骂声响彻胡同。
母亲听到"退货"的消息,大病一场,整日躺在床上念叨着"没脸见人了"。
小军整天闷在家里,像霜打的茄子,眼神空洞,一声不吭。
他的那身"新女婿装"也变得皱皱巴巴,肩膀处磨出了一层白。
村里人背后指指点点:"看,上门女婿被扫地出门了,活该!谁让他去给人家当长工?"
我家门前的石板路上,总能听到窃窃私语:"听说赵家嫌他穷,一分钱不给就赶出来了..."
丈夫埋怨母亲:"早就说不能这么安排,这下好了,害得小军白白受这份罪!这世道,说到底还是钱字当头啊!"
家里气氛压抑得很,我夹在中间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每天熬些小米粥给小军和母亲补身子。
一个飘雪的下午,我整理房间时发现小军的枕头下压着一本皮面日记本,那是他十八岁生日时,我送给他的礼物。
我本不想看,但翻开第一页就被吸引住了。
原来小军每天都记录在赵家的经历,字里行间满是委屈却不敢说的无奈。
"今天搬了一天砖,手磨破了,赵父说我'干活不利索'。晚上赵母数落我'吃得多做得少'。赵丽只顾跟朋友逛街,好几天没跟我说话..."
"赵家来了生意伙伴,我被安排在厨房洗碗,赵父对外介绍女婿是在外地做生意的,不方便露面..."
"今天偷听到赵父和朋友说,找个上门女婿就是为了有人干活,省钱省事。他朋友说笑,这是拿女儿换劳力..."
读着读着,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小军表面老实,心里却明白得很。
他在日记最后写道:"我知道自己被利用了,但为了母亲的面子,我忍了。这辈子就这样了吧,谁让我没本事呢?"
这本日记成了我理解弟弟的钥匙。
我把日记珍藏起来,决定帮助小军重新站起来。
我记得那个晚上,我和丈夫老张坐在灶火旁商量对策,豆油灯的光在墙上摇曳,映照出我们的影子。
"这孩子被伤得不轻,得想办法让他重拾信心。"老张一边往炉子里添煤球,一边说。
转机出现在一个月后。
小军去建材市场找工作,偶遇赵家的常客王师傅。
那天天气阴冷,小军穿着父亲的旧棉袄,在市场门口发着传单。
王师傅认出了他,把他拉到路边小面馆,点了两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
"小伙子,别难过,你不是第一个。"王师傅递给他一根红塔山,"赵家这几年已经'用过'好几个上门女婿了,都是先利用人家做苦力,再找由头赶人。你这次算是最久的一个。"
"啊?"小军愣住了,手里的筷子掉进了面碗。
王师傅叹了口气:"他们家的套路啊,就是用女儿钓上门女婿,让人家干活,等用够了就找借口赶走。上一个才待了三个月呢,也是被要装修钱赶走的。"
小军如遭雷击,回家后把这事告诉了我们。
母亲脸色惨白,连声说:"我的天啊,我害了小军啊!这赵家是什么人啊,把人当牲口使唤!"
父亲听后气得捶胸顿足:"早知道这样,打死我也不让小军去!亏我还以为是个好人家!"
真相揭开后,小军从自责变为愤怒,但很快又冷静下来。
那天晚上,我听见他在屋里翻找什么东西,推门一看,他正在桌前摆弄那个小本子。
"这是什么?"我好奇地问。
小军抬起头,眼睛里有了神采:"姐,这是我在赵家偷偷记下的各种建材供应商信息。赵父每次进货,我都留心记下来。"
他翻开本子给我看,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建材的名称、价格和供应商电话,甚至还有一些顾客的需求和抱怨。
"姐,我在赵家虽然受气,但也学到了不少。我想自己干。"
我和丈夫全力支持他。
我们东拼西凑,借遍了亲戚,凑了两千块给小军在镇上租了个小铺面。
那是个只有十几平米的小店面,靠近农贸市场,租金便宜,但人流量不错。
开业那天,只有几袋水泥和一堆砖头,看起来冷冷清清,连个像样的招牌都没有,只贴了张手写的"建材门市部"。
母亲拄着拐杖来看了一眼,叹气道:"这样能行吗?赵家的店可比这大多了..."
小军没说话,只是默默擦拭着柜台上的灰尘。
晚上,他用一把旧钢笔在账本上认真地记下第一天的收入:三十五块钱。
小军像变了个人,不再沉默寡言,而是积极地跑市场,研究行情。
他戴着顾客身份去各个建材店打探行情,记下各家的价格和优缺点。
晚上熄灯后,他还在蜡烛下研究进货渠道,算计成本和利润。
"要想做成生意,得先了解市场。"小军常这么说。
生意刚开始很惨淡,有时一天只卖出去几块砖。
邻居们见了都摇头:"这孩子,被赵家'退货'了就不好好找个厂子上班,非要自己折腾..."
机会在三个月后来临。
小军在市场上认识了市里最大建材批发商陈老板的女儿陈丽华。
那天下着小雨,小军骑着破自行车去市里进货,途中车链子断了。
正在路边修车时,一辆面包车停在旁边,车上下来个穿牛仔裤的年轻姑娘,是来送货的陈丽华。
看小军淋成落汤鸡,陈丽华好心让他搭车回镇上。
"你是做建材的?"路上,陈丽华好奇地问。
"对,刚开了个小店,现在生意不太好..."小军老实回答。
陈丽华性格开朗,对小军的踏实诚恳很欣赏:"我看你挺有潜力的,就是缺资源。我爸那边有很多新型建材,你要不要来看看?"
就这样,小军搭上了陈家的线。
陈丽华带他参观了家里的仓库,那里堆满了各种建材,还有许多小军从未见过的新产品。
"这是新型防水材料,我们刚从广州拿到代理权。"陈丽华拿起一桶样品给小军看,"现在市场上还很少见。"
小军仔细研究了产品说明书,眼前一亮:"这个好啊,咱们这边雨季多,很多人家漏水,这产品肯定有市场!"
小军抓住这个机会,拿到了几种当时很少见的防水材料代理权。
正好那年夏天暴雨连连,很多人家漏水,他的防水材料供不应求。
"小军家的防水料好使!"这句话在镇上传开了,小军的店面一下子热闹起来。
陈老板看中了小军的实干精神,提议让他开设分店,还愿意提供货源支持:"小伙子有股不服输的劲头,我看好你!"
小军的店面从小到大,从一个到两个。
。
很快,镇上的人都知道小军的店"东西好,还教人用"。
那年冬天,小军买了辆二手摩托车,穿梭在乡间小路上,给偏远村子的村民送货上门。
遇到老人家,他还免费帮忙安装。
"小军啊,你这孩子实在,不像某些奸商..."老人们都这么夸他。
生意好起来后,有一天,赵家人居然找上门来。
赵父变了副嘴脸,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老板,而是堆着笑容的生意人:"小军啊,当初是我们考虑不周,你看,咱们能不能合作做生意?你进的那个防水料挺好的,我店里也想进一些..."
小军平静地看着曾经呼来喝去的岳父,轻轻摇头:"赵叔,我现在自己挺好的,不用合作了。如果你想要材料,可以按市场价来买。"
赵父脸色一沉,转身离去,嘴里还嘀咕着:"不识好歹..."
这一幕被陈丽华看见了,她对小军更加欣赏:"你这人挺有骨气的,别人都说上门女婿没出息,你却不一样。"
。
陈丽华不在乎他曾是上门女婿,欣赏他的坚韧和进取心。
"我喜欢有主见的男人,不是靠家里的。"陈丽华这句话让小军找回了自信。
1998年秋天,稻谷飘香的季节,小军和陈丽华结婚了。
这次不是在赵家那个狭小的院子,而是在镇上最好的饭店。
母亲穿着崭新的褂子,终于笑逐颜开,但笑着笑着,眼泪又掉下来。
她红着眼睛向小军道歉:"儿啊,是娘糊涂,差点害了你一辈子。"
小军笑着抱住母亲那瘦弱的肩膀:"妈,没事,要不是您当初'卖'我,我也不会遇到丽华,也不会有今天。"
婚宴上,小军突然拿出那本日记,郑重地交给了我:"姐,谢谢你一直相信我,这本记录我低谷时光的日记就送给你了,提醒我们别忘了从哪里走过来。"
我翻开日记的最后一页,是小军新写的一句话:"有时候,退一步,不是认输,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陈丽华好奇地看着这本日记:"这是什么宝贝?"
我笑着说:"这是你丈夫的'创业史'啊!"
如今,小军的建材连锁店已经开到了县城,就开在赵家店铺的对面。
他的招牌是鲜红色的,特别醒目,上面写着"诚信建材"四个大字。
每当看到小军和赵父在街上擦肩而过,我就会想起那个被"退货"的雪天。
人生真是奇妙,当初被赵家"退货"看似是天大的耻辱,却成了弟弟人生的转折点。
前几天,我们一家人聚在小军新开的店里吃饭。
饭桌上摆着丰盛的菜肴,小军还特意买了瓶红酒,说是要庆祝。
"庆祝什么呀?"我好奇地问。
小军神秘地笑了笑:"庆祝我被'退货'五周年!"
大家都笑了起来,连母亲也不再为那段往事感到羞愧,反而与有荣焉。
母亲看着小军和陈丽华恩爱的样子,感慨道:"看来,有时候退一步,反而是向前走的最好方式。"
小军举起酒杯,目光坚定:"谢谢当年的'退货',让我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陈丽华紧握着丈夫的手,眼中满是骄傲:"我就喜欢你这股不服输的劲头!"
窗外,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小军坚毅的脸上,也照亮了桌上那本承载着苦涩记忆的日记。
日记本旁边是一张全家福,小军抱着刚满月的儿子,笑得阳光灿烂。
父亲举起茶杯,难得地感慨:"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看似是困境,实际上在考验你。熬过去了,就是阳光。"
我深有感触,人生就像建材市场,有人只看到了眼前的苦,有人却从中发现了机遇。
有些路,弯弯曲曲才能到达最美的风景;有些人,经历挫折后才能绽放最灿烂的光芒。
推开小军店铺的大门,迎面是一块牌匾,上面写着:"进一步有路,退一步有天。"
那年的"退货",成就了今日的"进取"。
小军常说:"人这辈子,总有被'退货'的时候,关键看你怎么面对。"
从那个寒冷的春节,到今天的事业有成,小军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这或许就是生活的智慧——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来源:华音似简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