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来甘草的根须就像老爷爷的胡须,新鲜的枸杞有点像玛瑙……”在位于“一代医宗”黄元御故里的潍坊昌邑市都昌小学“百草园”里,孩子们正认真地鉴识着各种中药植物,眼眸中满是好奇。
“原来甘草的根须就像老爷爷的胡须,新鲜的枸杞有点像玛瑙……”在位于“一代医宗”黄元御故里的潍坊昌邑市都昌小学“百草园”里,孩子们正认真地鉴识着各种中药植物,眼眸中满是好奇。
从宁阳县蒋集镇中心小学的中草药科普课堂,到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的中医药故事会;从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小学的养生小课堂,到临沂三河口小学的“本草种植日记”……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正是山东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深耕校园文化沃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
今天,齐鲁大地上正悄然绽放一朵朵中医药文化传承的蓓蕾。
潍坊昌邑市都昌小学学生辨识中草药/图源:都昌小学
一
中医药文化承载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镌刻着民族的文化密码。传承推广中医药文化,就是一种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
当《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融入劳动教育实践,当校园角落的“百草园”飘起艾草的清香,政策设计的“渠”便自然汇成了文化自觉的“流”。这种转变,恰似中医“扶正祛邪”的理念——通过制度赋能激发机体正气,让文化基因自然生长。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2030年前,要把中医药普及,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
“儒医文化、扁鹊故里、针砭发源地”是齐鲁中医药文化的“三张名片”。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将中医药文化传承纳入“健康山东”“文化山东”战略布局,先后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山东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方案(2024—2027年)》《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弘扬传承工程实施方案》《“中医药伴我成长”山东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建设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为中医药校园计划打开绿灯。
中医药知识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而是巧妙地融入语文、科学甚至劳动课之中,实现了跨学科的有机融合。
目前,山东已有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6家、省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77所,数量居全国前列。
临沂三河口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校外研学活动/图源:鲁网
二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尤其是进中小学校园,能让孩子们从小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信服中医药,并从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山东各地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中医药文化教育新路子。
作为省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临沂三河口小学将中医药文化变成孩子们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
学校创新推出“中医药伴我成长”课程体系。一、二年级萌娃画药材像模像样,三、四年级孩子在“本草园”中参与中药种植、记录生长过程,高年级学生们通过诵读经典、研习名医故事感悟医者仁心。体育课上,孩子们动静结合,让八段锦与《本草歌》同频共振;劳动实践中,他们把艾草晒干做成香囊,送给社区老人当重阳节礼物……
“通过五育融合,中医药文化真正走进了孩子的生命体验。”学校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
这种探索在齐鲁校园里遍地开花。
在滕州市第一中学礼堂里,山东中医药大学组建的“医脉相承,岐黄助民”志愿服务队成员正在开展中医药科普活动。志愿者们通过复原古代医书场景、演示针灸技法,让《黄帝内经》的智慧跨越千年与学子对话,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东营市胜利五十八中依托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与市政府合作建立东辛公园仿自然环境中草药实践基地;青岛市崂山区第三实验小学设立红石榴中医馆,在教学楼内打造以中医历史与实物展示为内容的文化长廊。
多样的特色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收获满满。
东营市胜利第五十八中学的同学们正在进行中草药茶包制作/图源:大众日报
三
曾经被贴上“古老”标签的中医药,如今竟成了校园“顶流”。从“觉得中医土”到“主动背汤头歌”,从“五谷不分”到家长被孩子反向科普养生知识……在润物无声的中医药文化传承过程中,山东娃心中文化自信的种子正悄然萌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齐鲁大地上的校园实践为此写下生动篇章。
当稚嫩小手触摸金银花上的晨露,用VR技术“穿越”对话扁鹊,在八段锦的韵律中感知文化基因,这种浸润式的传承让文化自信如春草般在少年心田疯长。
当00后、10后们能娴熟辨认数百种草药,能讲述张仲景折耳救民的故事,能辨析“治未病”的深邃哲理,中医药文化便真正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让古老智慧在少年眼中折射出新时代的璀璨光芒,让文化自信在指尖传递中生生不息。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