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至暗72小时,雷军也撑不住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3 13:43 1

摘要: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一辆小米SU7标准版以97km/h的速度撞向了隔离带的水泥桩,13秒后车辆爆燃,大火无情吞噬了车内三条年轻生命。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一辆小米SU7标准版以97km/h的速度撞向了隔离带的水泥桩,13秒后车辆爆燃,大火无情吞噬了车内三条年轻生命。

据悉3名遇难者均为在校女大学生(主驾驶罗某、副驾驶李某、后座霍某),年龄在21-23岁之间,事发时她们正自驾前往安徽参加事业编制考试。

从网上曝光的视频和图片来看,涉事车辆的车头已经基本全毁。

●图源:网络

飞溅的火光吞噬了所有关于青春的想象,让几个家庭同时陷入了无尽的悲痛当中。

同时,这起惨绝人寰的交通事故也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审判。

舆论的矛头直指小米造车的安全底线,和雷军“最后一次创业”的豪言壮语。

一夜之间,小米成了众矢之的

“2秒钟,能做什么?”

遇难者家属的质问,像一把锋利的刀,无情刺破了智能驾驶的安全神话。

根据微博用户@小米发言人发布的说明,事故发生前,涉事车辆正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的状态,并以116km/h的时速飞速行驶。

在发出风险提示之前,NOA先后发出了轻度分心报警和“请手握方向盘”的脱手预警提示。

随后在22时44分24秒,NOA检测到了施工路障,发出风险提示,开始减速;25秒,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在25-26秒之间,驾驶人调整了方向盘,制动开度增至38%,但车辆还是以约97km/h撞击了隔离带水泥桩。

在碰撞13秒(22时44分28秒)后,车辆触发了紧急呼叫(Ecall)。

●图源:微博@小米发言人

但是由于火势蔓延太快,前排两人直接被烧毁,后排的霍某被路人破窗救出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也就是说,当系统发出预警时,距离碰撞仅剩下了2秒钟;驾驶员从接管到事故发生,也仅有1秒的反应时间。

就是这极其短暂的时间窗口,成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成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终极质疑。

一般来说,L2级辅助驾驶应该成为驾驶者的得力助手。但是在这起事故中,却成了争议的焦点。

“人机权责交接”存在的致命漏洞也随之暴露无疑:系统能识别到障碍物并减速,却无法预判施工改道等复杂路况,预警提示时间过短,让驾驶人没有充足反应时间。

●图源:网络

众所周知,标准版的小米SU7没有搭载激光雷达,完全依赖于纯视觉方案识别障碍物。

这一致命弱点,使得涉事车辆存在障碍物识别不到位的可能性,从而成为被批判的重点。

另外,目前小米发布的信息中,并没有提及车辆的AEB状态。

因此,大量的尖锐质疑指向了小米汽车的安全问题。

虽然事故的最终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是基于目前网上如此巨大的舆情声量,假设最后判定是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出现问题,那么对于小米的打击将会是毁灭性的。

而且所有新能源的智驾系统将会被波及,受到最为严厉的审判。

智驾的边界在哪里?

根据驾驶员亲属的相关描述,23岁的罗某早在2022年就拿到了驾照,之前一直开的是别克君越。

在去年的10月份,男朋友为她购买了小米SU7。罗某对车的性能比较了解,曾经独自开车前往佛山,不是第一次开长途,也不是第一次驾驶车辆。

对此,很多网友觉得罗某的驾龄不够长,对涉事车辆的熟悉度不够。

还有对罗某在116km/h高速行驶下,双手脱离方向盘的驾驶行为,大量老司机表示,自己开车十几年,都不敢这么随意的把命交给智能驾驶系统。

另外根据小米公布的数据,NOA在3月29日22时36分48秒发出了“请手握方向盘”的脱手预警提示,也证实了该驾驶员存在不规范驾驶行为。

要知道,智能驾驶功能只是辅助驾驶系统,行驶过程中驾驶员需要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权,因为系统总归无法取代人类的判断。

此前,雷军在直播中也多次强调过这一点。

●图源:小红书@依薇

对于罗某无视生命的驾驶行为,部分网友表示难以同情。所以,智能驾驶的边界感在哪里?

还记得之前,某博主用小米SU7和极氪007进行了对撞实验,才让大众知道了,小米藏有一块备用电池,可以在紧急碰撞情况下用于解锁车门、降下车窗和用Ecall打电话。

在受害者家属提出,碰撞后车门为什么会被锁死打不开的问题后。

小米并没有正面回应车门在事故后是否自动解锁。而是称车辆配备了机械应急拉手(位于车门储物格下方),断电时可手动解锁,但目前也没有说明在事故中是否失效。

另外,针对网上“车辆自燃”的说法,小米的回应是:推测是在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的起火。

同时SU7的电池安全问题也受到关注,小米发布会上宣传的电芯倒置技术,其安全性同样遭到质疑。

雷军的困局

随着舆情的不断发酵,大量网友在网上喊话,希望一向亲民活跃的雷军站出来。

终于,在经过72小时沉默后,雷军不得不打破僵局,在4月1日晚上进行了回应。

他坦言:等到此时,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我必须站出来,代表小米承诺。

●图源:微博@雷军

虽然事故调查还在进行中,小米甚至都没有接触到事故车辆,一连串的疑问也都悬而未决。

但是,公众的情绪已经不容许他再迟疑了。

雷军承诺,小米将全力配合警方调查,跟进处理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切。

他同时感谢公众的关注和批评,表示每一句话都已铭记在心,将用行动来证明。

显然,雷军作为小米的拟人化符号,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在牵动着品牌的神经。

SU7车祸惨剧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细节控暖男”的人设,此刻正接受着放大镜般的审视。

"一人即品牌"的特殊舆论生态,让小米的危机处理失去了缓冲空间,也陷入了"说什么都错"的怪圈:

沉默被视为傲慢,表态则可能被断章取义。

雷军虽然发声了,但又好像被什么束缚着,动弹不得。

这场车祸,让IP营销的双面性彻底暴露了出来,人设拔得太高的雷军,如今也是高处不胜寒。

●图源:抖音

同时,时间窗口的错位,让雷军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舆论审判迅速而猛烈,法律真相却需时日。

当"车门锁死"的传言充满网络,真相已经让位于情绪洪流。所以,雷军的每句话都需谨慎再谨慎,必须把握时机,根本就快不起来。

因为他所对抗的,不仅是舆论的口水,还有重体验轻安全的公众认知。

可以说,雷军现在的处境,就像被困在透明玻璃罩里的舞者,每个动作都会被无限放大解读。

现在雷军亟需的,或许是一场品牌人格的解绑手术。

等待真相,拒绝“加速审判”

目前事故调查还在推进中,小米SU7的电池模组、AEB系统、车门解锁机制等核心证据,尚未完全公开。

但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我们看到了技术狂飙背后的安全赤字,也见证了公众对生命权的高度敏感。

在汽车行业,安全是1,其他的都是0。

我想这条百年车企的生存铁律,应该成为所有创新者必须补上的必修课。

雷军说“我们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此时此刻,整个中国汽车工业都在等待着这个答案。

那么我们能做的是,在警方最终报告发布前,不传谣言不轻信揣测,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来源:品牌头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