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连第(1919~1952),天津市北仓镇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抢修陇海铁路8号高桥时,杨连第机智勇敢地攀上40多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修桥任务,荣获“登高英雄”的光荣称号。1950年9月,他光荣出席了
登高英雄杨连第之歌
杨连第(1919~1952),天津市北仓镇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抢修陇海铁路8号高桥时,杨连第机智勇敢地攀上40多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修桥任务,荣获“登高英雄”的光荣称号。1950年9月,他光荣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0年10月,杨连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铁道兵团第1师第1团第1连任副连长。1952年5月15日,杨连笫在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3岁。
七十年了
这支志愿军战歌
每一个音符还燃烧着怒火
唱起来叫人血气方刚
“雄赳赳,气昂昂……”
扬我军威,壮我军魂
打破对手不可战胜的神话
排山倒海的旋律
其气势激荡着民族意志
爆发磅礴力量
七十年了
一个英雄的功勋
已经凭一个连队的荣誉
——“杨连第连”的命名
镌刻在纪念碑上
走进人们心里
“登高精神”燃起的烛火
闪闪烁烁,迎接期盼已久的黎明
汇聚在新中国诞生的进军声中
烘热了千百万人的胸膛
我看见陇海线八号桥墩上
连天的曙色里
深情地融入了他青春的温度
登高,登高
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就要敢登攀
肯登攀,能登攀
多少英雄接续奋斗
呼啦啦,把胜利的旗帜
插在至高点上
我看见志愿军出国参战义无反顾
跨过鸭绿江的队伍里
融入了他奔跑的身影
决不许敌人窜到家门口惹事生非
决不让战火烧蚀年轻共和国的裙裾
保家卫国,守护和平
为母亲而战,为妻子而战,为孩子而战
为亿万人民的安宁而战
保障胜利,这里需要打不烂
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我看见破解敌人的“绞杀战”
铁道兵团冒着敌机狂轰滥炸的危险
日夜抢修,用生命维护钢铁动脉
为前沿部队输血供氧
争分夺秒,时间也出战斗力
他曾经三天两夜没有合眼
用毅力和智慧
架设起“钢轨浮桥”,奋不顾身
最后,33岁的年龄
定格在朝鲜清川江上
七十年了
我们纪念抗美援朝
更在现实中头脑清醒
那些耀武扬威闯我南海的乌贼
继续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死
我们不能不丢掉幻想
扎牢铁篱笆,固我长城,加强战备
像杨连第那样勇于担当
在岗位上醒着眼睛
一刻也不放松对异动者的警觉
七十年了
我们缅怀“登高英雄”
更在继承先烈的遗志
用忠诚守护国土海疆
破解对手新的“绞杀战”
众多英雄铸就民族脊梁
无惧风雨雷电
中华民族的崛起如日月行天
谁也无法遏制和阻挡振兴的大势
中国——登高,再登高
(2020年7月)
(龙均爵)
龙均爵,党的好儿子
1962年4月16日,雷锋读完《党的好儿子龙均爵》后,写下读后感:“我今天一口气读完了《党的好儿子龙均爵》这本书。对我的教育极深,启发和帮助很大,我要以龙均爵为榜样,学习他不畏艰难困苦,敢于斗争精神;学习他关心爱护同志的高尚品质;学习他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学习他刻苦学习钻研技术的毅力;学习他处处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坚决学习他,并贯彻于实际行动中,一定要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雷锋同志在日记里深情地说
“我要以龙均爵为榜样”
——雷锋如此崇尚英雄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
英雄是国家的精魂
是人民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
雷锋的心声继续讲着英雄故事
很多事物该拾回本来的光亮
重塑当今的英雄观
未来才有希望
龙均爵,这个被雷锋记住的名字
重新在我们眼前出彩发光
你生命的钟摆,被一场山火喊停
你英雄的气概,仍山高水长
1958年11月的这一天
你去火车站接未婚妻,喜气洋洋
打扫好简陋的新房,准备披红戴花
人生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
而突发的大火,吞噬着山林
威胁着附近的油库,以及工地库房
库房里还存放着雷管、炸药
险情就是命令,眼里全是升腾的火光
你毅然决然,选择的念头未向车站偏移
双脚踏进了蔓延的火浪
火舌舔焦了你的眉毛和头发
舔焦了你的衣服和臂膀
舔焦了那双踏灭多处火苗的胶鞋
最终,生命被窒息在这座山冈
山火扑灭了,你却走了
战友们呼唤着你的名字,任泪水在脸上流淌
你一个人瞬间的抉择
免去了多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这里的石头不死,永远镌刻着你的身影
这里的树木长青,铭记着你的品质和荣光
人民没有忘记你,当过铁道兵的人没有忘记你
你已经站成一座山的形象
没有遗忘英雄的中华民族
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
龙均爵,你毫不犹豫的择抉
是爱,也是曾经战火的血性在发光
爱海和火海,两道选题
一个答案,后世都不会遗忘
在朝鲜战场,你就屡建战功
深夜,跳进齐腰深的河水未曾徬徨
你不顾个人安危,咬紧牙关
连续作业,下沉木笼,两腿冻僵
硬是抢在天亮前修好大桥
为胜利赢得时间,送物资上前方
你在宝成铁路工地筹集木材
放木排过险滩不怕触礁和风浪
被誉为“勇敢的开路人”
为列车西进再造人生辉煌
转战鹰厦铁路参加隧道施工
你给意志加铁加钢
带出最优秀的风枪班
掘进度上了大红榜
你一路走来,一路风尘
一路不负共产党人的形象
人民太需要坚持这种价值观的英雄
共和国太需要这样的人材当栋梁
而今,回望风雨征程
看意识形态领域软实力的此消彼长
令人心系“国之大者”
价值取向也能决定生死存亡
新时代,生活拾回自己的亮色
多么渴望千千万万个龙均爵在成长
像雷锋那样学在实处
为人民,有作为,敢担当
创新业,纵有千难万险
从此再不会心寒意冷,遍体鳞伤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前进吧
英雄魂撑起了民族脊梁
龙均爵烈士事迹陈列馆建成开馆
(张崇文将军)
‖ 诗说一副象棋的故事
张崇文(1906年12月—1995年9月)浙江省临海市城关镇人,1925年参加革命,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0年4月~1978年3月任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1978年3月~1983年1月为铁道兵政治部顾问,正兵团职待遇,铁道兵模范共产党员。生前,他一直保存着一副特制的象棋。那是1930年10月,他从莫斯科学习归国后,担任杭州中心县委组织委员,同年11月因叛徒出卖遭逮捕,被国民党反动派判处无期徒刑,关押7年之久。他在狱中面对酷刑和死亡,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这副象棋是在狱中用观音土制作的,成为他团结同志,对敌斗争的一种“武器”……
他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战士
历经磨难,不舍追求
那时的天很黑,叛徒的骨头很软
供出了交通站和他的身份
敌人的老虎凳整残了他的腿
整残了他的脊柱
酷刑一次次毒辣的折磨
整不垮他的革命意志
长达七年的牢狱之灾
信仰的旗帜总在心头猎猎作响
他的目光很安详,很平和
却有刀锋的力量
令折磨他的监狱长胆怯
他有下象棋的爱好
一副象棋,帅仕象马车炮卒
成为他与同志交往
掩护地下工作的器具
敌人怕他的象棋
将它付之一炬
在狱中
他想造一副新的象棋
无畏又乐观的精神
感动了一位狱警
帮他带来一包观音土
他就着这包不起眼的泥巴
捏出了一副特殊的象棋
或许,在中国,在全世界
仅有这么一副
在狱中诞生的
泥制象棋
他像藏珍宝一样
将这副象棋带出了监狱
而在狱中,他用旧报纸包着它
一层一层包着
不向外泄漏这个秘密
他是被判了无期徒刑的重犯
有时被关在一个单间里
他也会安排棋局
自己与自己
对奕
被营救出狱后
他舍不得用那副“泥巴”象棋
在新四军营地
请人弄到一副木制象棋
在石板上画楚河汉界
然后排兵布阵
他是部队里有名的棋手
一副象棋被他拿枪的手
摸捏得油光滑亮,令人艳羡
他的乐观主义
能给部队鼓舞士气
增强战斗力
此刻,我想到
铁道兵以“艰苦为荣”的精神里
或许会有这副象棋的营养
部队流传的“半边篮球场”的故事
或许与这副象棋的含蕴一脉相承
红色基因,历经风雨不衰
也在这副象棋的生命中
熠熠生辉
一支兵歌,唱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黄荣森,《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193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市,1950年参加铁道兵,在三师文工队工作,1965年调到铁道兵文工团,1969年去干校,1972年被分配到河北兴隆铁道兵6444厂。兵改工时,工厂移交给解放军总后勤部,以后移驻河北秦皇岛市。黄荣森在该厂退休。曾在省市报刊发表多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被承德市评为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退休前被总后勤部评为高级政工师。于2021年5月17日逝世,享年87岁。
《铁道兵志在四方》
一支兵歌唱响中国
您的功绩随着铁路延伸
在山山水水间播种战士的忠诚
哪里有铁道兵的帐篷
哪里就唱响这支歌
敬爱的周总理曾经打着节拍
指挥我们唱起这支歌
歌声随着夯起夯落
夯实新中国的路基
哪里有铁道兵筑路的工地
哪里就激荡着这支歌的旋律
今天,您走了
走了,将这首歌种在我们心里
种下深入骨髓的红色基因
一代代承续铁道兵精神
用创造性的劳动
为中国圆梦
魂兮归来,一颗闪光的眼泪
——纪念老连长赵成安烈士
1970年3月13日,铁道兵2师6团机械股副股长(机械连老连长)赵成安同志在奔赴襄渝线途中,于湖北省竹山县境内不幸遇难,成为我师在完成襄渝铁路建设工程中牺牲的第一人。
清瘦,硬朗
意志是用钢铁炼成的
您活在我心里
您与杨连第是同乡
踏过朝鲜战场的硝烟
住过越南北方的竹林
我只见过您一次
就在您办公的那间茅草房里
芭蕉叶挡不住灼人的热浪
在异国的这片土地上
您听说我来自娘家机械连
满面漾着亲切的笑容
很快消解了一个新兵的拘谨
我第二次见到您
竟是悬挂在追悼会上的一帧遗像
触碰您深邃的目光
泪水打湿了追思的文字
您的故事在我的哽咽声里行走
一直走到今天
感动我一生
您总是身先士卒
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可以让灵魂出彩
想您魂归故里
更想您还行走在这支队伍里
兵魂不散
您走得太匆忙
那顶军帽还放在驾驶室里
来不及拂去尘土
苍凉的风,将您的品质凝成襄渝线上
一颗闪光的眼泪
令我们永远疼痛地怀想
(王燕生戎装照)
沿着铁轨行走的兵魂
——怀思著名诗人王燕生老战友
1979年4月下旬至8月上旬,我陪同诗刊社作品组王燕生主任走访青藏线和南疆线,历时3个半月之久。
因为腿疾和心脏病加重
没能参加您的追思会
成为一生拭不去的愧疚
好多次想提笔赋诗
却不知从哪里起笔
我们就从44年前的西北行说起吧
您当过多年的铁道兵
心里还未脱下这身军装
到诗刊社工作后的第一个采风假
就选择了“回娘家”
走访青藏线和南疆线
我想用诗行记下您深深浅浅的足迹
寻觅沿着铁轨行走的兵魂
季节好像还在冬眠
青海的春天显然来得有些迟
已近暮春,南方的树木早已绿得恣意
车过日月山的时候
坡上的草被这里的风捂得窒息了
绿意还没有苏醒
您下车后站在风里
感觉阳光被折断了似的
略显几分寒意
翻飞的彩幡拍打着视觉
一种苍凉弥漫在空间
天很高很远
您说不得不佩服唐朝的一位公主
在当年,从长安到这里
有多少风雨雪霜追赶辙迹
心神在路上颠簸
写下传颂千年的中国故事
…… ……
我们真是一个团一个团的走访
然后回师部所在地阿拉沟过八一节
田玉生、段海燕、吴成良
还有几位文学爱好者
一齐举杯朗诵铁道兵
刚刚走完南疆线
风雨冰雪都在诗句里坐胎
我们想朗诵出战士的声音
叫钢铁碰撞成词语
在心里铸就兵魂
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啊
我们一边流泪,一边喝酒
一边诵读滚烫的诗句
您说,这是一辈子
过得最有意义的
建军节
这次采风,一百多个日日夜夜
我和您就是这样走出了“铁”的友谊
诗让我们结成师生兄弟
40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您说过的话
战争年代,我们是用血肉之躯
筑长城,敢于赴死杀敌
而在和平年代,铁道兵是在用血肉之躯
筑路,能吃苦,不怕死……
您驾鹤西去,人走了十几年
话还在耳畔,诗还在人间
您活着……
李武兵
2023年8月于北京
(景春阳师长)
凌晨,那位我歌唱过的老师长走了
今天窗外没有一只鸟叫
只有寒冷的风一阵一阵地
围着树冠旋转,发出尖利的呼啸
窗玻璃放大了啸声
震得心疼
凌晨,那位
我在引滦工地采访过的师长走了
他叫景春阳
当时他没有工夫接受我们采访
就在引水隧洞里
给我们集体讲什么叫战士的“勇敢”
我把他的话记下来
分行排列,写成了一首诗
——《勇敢的礼赞》,录入
献给引滦入津工程建设者的诗集
《瑰宝集》
他很看重这本小册子
将它签名后当作礼物
慎重地送给到引滦工地参访的贵宾
他是一名儒将
喜欢诗
他的这个以诗集为礼物的举动
成为我一生中得到的最高荣誉
我有了这份礼遇
不枉写诗
我敬爱的师长啊
今天,我特意找了一本《瑰宝集》
翻拍了那首《勇敢的礼赞》
录入献给他的美篇里
泪,一滴一滴,成为
祭诗的标点……
(2022年12月26日于北京)
(景春阳书法)
(袁厚春戎装照)
您是我人生路上的贵人
——悼袁厚春老师
北京的伏天很热
热的出奇。纪晓荣战友转来的讣告
却嵌着寒彻心扉的句子
一个噩耗在心空炸响
比惊雷还沉重
压迫灵魂的呼吸
语言已经无法承载悲痛的重量
令我无声地流泪……
厚春老师,刚过完建军节
未等秋凉,您就走了
生命的钟摆,戛然停在酷暑里
好想时光还驻足于节日的氛围中
不要去触摸8月2日的门环
最遗憾的是太晚知道
您就是我寻找已久的那个贵人
记得自己初学写作的时候
还不敢向《解放军报》投稿
可1972年9月28日
我的处女作《歌儿向着北京唱》
赫然出现在军报副刊上
在我与您相识二十多年后
一次战友聚会中的闲聊
谜底才被揭开
原来是您从众多来稿中挑中了这首诗
改动了一个字
再抄写一份寄给了军报
——好暖心的编辑
您寄出了一首诗
等于送给了我一纸调令,一座桥
渡我从大巴山来到北京
这桥是固定在水上的船啊
可以渡山,渡江河
也可以渡我,渡人
人生路上真的需要贵人扶一把
走过您给的这座桥,视界豁然开朗
从那次起步就不曾回头
在诗的美学中,一千遍一万遍
捡拾精神的富有和愉悦
我一直庆幸您引导我与诗结缘
终生感恩一首诗的鼓舞
我的灵魂渴望在诗里活着,站着
一首诗奠定了我成长的根基
由此,我常常佩服古人的见地
在碰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
遇到一座桥来渡人
就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人生该有“桥”缘
俗话说:“大恩不言谢”
我还是想略表自己的心意
那天给您请去一尊纸瓷弥勒佛
您说:“武兵,佛和福都在于心
不在外物,纸瓷也是外物”
您的语音至今还在耳畔回旋,人却走了
此刻,我只能用泪痕作标点
写这首挽诗
送您……
(黄嘉善戎装照)
我们在一起时,总有不老的话题
1月8日,原铁道兵文化部创作员、温州市文联顾问、温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黄嘉善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
不等过年,您就走了
家人有多伤心
战友们有多伤心
朋友们有多伤心
铁道兵画坛的巨星殒落
这个冬天太冷
寒彻髓核
我含泪抚摸手里的诗集
《三月梨花飞》的全部装帧
都是您亲手设计
包括封面,包括尾花
都是您的艺术智慧
那飞扬的每一朵雪花
正在热烈地呼唤春天
我为您的五十多幅版画
还有二百多幅摄影作品配诗
没来得及结集发布
您就匆匆的走了
这些诗配画的艺术
留下我一个人独自品评
苦涩的滋味
您组织创作的《战斗在崇山峻岭》
震动了1972年的全国美展,享誉中外
印成画册,在铁道兵每一个连队传阅
半个世纪过去了
人们还念念难忘
这成为中国版画史上
一个光荣的奇迹
您八十岁了
还是壮心不已
又再度挂帅
组织起铁道兵百名以上的画家队伍
浩浩荡荡,重新在中国画坛亮相
没有哪一个军兵种
创造如此辉煌
我们曾经戎装在身
一起在铁道兵大院当过兵
那次战友聚会仿佛就在昨天
您在席间谈笑风生
回首往事总是热血沸腾
甘愿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献给铁道兵
嘉善兄,我们在一起时
总有不老的话题
还有好多话没有说完
前些天,您去北海公园看过菊展
兴致勃勃地盛赞菊花
经冷露寒霜,傲然而不败
您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您是累了
需要一次小憇
我相信您没有走
您没有从我们心里离开
您的画留在人间
嘉善兄,画活着
您也活着
我一直等着在京与你见面的这一天
——沉痛悼念著名企业家汪博精战友
2023年10月4日
农历八月二十
这个日子离寒露太近
你生命的时钟
受不了逼来的凉意
终是在九时戛然停摆
噩耗撞击心灵的疼痛
令我悲从心来……
博精兄,四年前的十月
咱俩约好了第二年春暖花开的季节
我们在北京相会
好多积攒的话都等着见面时再说
三年疫情却在我们之间划了一条天河
彼此未能见面
约定的事还没成真
你却走了
走的那么突然
没有一点征兆
我上午在从医院回家的路上
感到四肢乏力
腿软……
就这一点灵觉
也让我坐卧不安
直到接杨建国战友“泣告”
才知天不留英才
恨我无法代你而去
掬来长江汉水
也驮不动此时的悲哀
记得1969年8月
我从连队文书转任九班副班长
那时越南北方的天气有多热呀
室外气温高达50℃以上
你作为九班长
专程从同模赶回连队来接我
这里的营房依山傍泉
潮湿多蛇……
你给我壮胆
教我第一次在同模吃了蛇肉
我见过那条蛇盘在推土机履带下
吐着蛇信子的样子
可梦里不再害怕有蛇袭扰
——有你,整个九班
都士气高昂
记得你当排长后
有一次我俩在紫阳洞河
帮连队整理书面材料
抽掉了三包羊群牌香烟
熬通宵写就申请“四好连队”的报告
后来我当排长时
你一定要送我一块瑞士表
我说这礼物太重了,受不起
你说“当排长不知道时间怎么行
就当我借给你的,什么时候钱攒够了
再还给我”
一直调到北京工作
这块表都跟着我
有一种恒久的温度
暖着我
记得你知道我患腿疾
心疼我好多天卧床无法行走
特意请了三天假
从太原拎了五只鸡一篮子鸡蛋
坐火车赶到北京来看我
那时还不富裕,可一席话三春暖
支撑我人生的天平不至于倾倒
多深多真的情分啊
才能有这样的千里之行
——我俩在一个班当过兵
我俩在一个排当过兵
我俩在一个连队当过兵
世上能有几人
结下这样的战友缘
博精兄,我一直等着在京见面的这一天
十月,多好的日子啊,秋高气爽
你莫走,你莫走,好多话等着要说呢
今天,泪,总也止不住,一滴一滴……
飞作挽诗的标点
——李武兵/挽
2023.10.4.于北京
小雪,这个寒冷的日子
——沉痛悼念戴普忠老战友
小雪无雪
却是一个寒冷的日子
我的心里飞着漫天雪花
农历甲辰冬月廿二
凌晨三点零二分
这时,北京所有的窗帘都还拉着
你静静的走了
不想打扰大家
——多么的不舍啊
前天,你还抓紧老伴的手
不想松开,不想松开
嘴唇无力吐出心里想说的话
这一别
阴阳两界
在你的灵堂前
我终是忍不住泪水
一滴一滴
落在这个有风的冬天
你一直牵挂着我的病痛
自己却先走了
记得前些天在莲花池公园西门
还遇到你驾着电动轮椅出行
顽强地支撑生命的走向
你担心聊久了会累着我
嘱我早点回家
我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你
见你驾车已驶入公园
真想不到这一面竟成诀别
我该再陪你走走啊
再一起走走,走走……
你说莲花池公园
是离八一厂最近的公园
到公园去,还可以路过六号院
有时,驾着电动轮椅
围着你住的12号楼转一圈
又转一圈,算是找你聊天了
——多重的情啊
亲爱的普忠
你一生重情重义
帮助过无数的人
从来不求回报
我就是被你帮扶的
在逆境中挺着脊梁生存的那一个
与你相处的日日夜夜
有那么多细节的温暖
还在给我春天的回忆
普忠,你活在我心里
活在战友心里
活在亲人心里
你用一生注释着一个人
“永生”的
含义
戴普忠(前排中)
人生如虹——痛悼女兵邵闽
邵闽,铁二代,先后在铁道兵第九师、第八师任职,参加过反映“引滦入津”工程电视剧《527级台阶》拍摄的剧务工作,热爱诗歌创作,被大家称为“才女”,于2021年11月2日病逝。
你静静地走了
挥手人间。邵闽
只在天边挂一道虹
纵然是行色匆匆
却有出彩的人生
忍着悲痛,一天、两天
总怕用悼文沉重的字句
惊动你的梦
终是老了的眼睑含不住泪水
一滴、一滴
落在临近立冬的天气里
我们是在美篇平台上相逢的
在《老兵交流》圈里惊喜地发现
铁道兵里有你这样一位年轻的才女
文采融入深刻的思考
当兵的情怀
最是惊讶于你的网名“铁马冰河”
似有“得得”的蹄声
接续军旅征程
践行你的名句
——活着,要跑着活
那时,不明白这句话里有更多的含义
只晓得你在《熄灭的蜡烛》里
冷静地谈过逝者的恩怨
在《我把月亮送给你》中
入情入理地解析“生前好友”的称谓
你其实已经在正视“死亡”对于人的考验
思索的哲理性收割着生命的光芒
坦荡地面对潜入骨髓般的病痛
在景忠山下的引滦工地
我见过你总在忙碌着的父亲
却不知你在《527级台阶》剧组里工作
错过了此生一次面晤的机遇
你知道剧组里的老艺术家刘江走了
还不知道编剧之一王老走了
著名摄影师彭老也走了
当年在12号洞里采访
我也来来回回爬过那里的台阶
台阶上,一定也有你的脚印
愿你在天堂,再与剧组的那三位老兵
重逢……
你说过: 只要有人记得
就是还活着
而今夜,我想让你的诗
留在人间。邵闽
诗活着,你也活着
(2021-11-3-于北京莲花池畔)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