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AI与千年民俗相遇,科技正为中华文明传承打开新维度。DeepSeek凭借多模态数据融合能力,从古籍方志中解码“厚养薄葬”的千年智慧,化“陈规陋习”为时代新风;依托知识图谱技术,它梳理出“高额彩礼”背后的社会症结,为文明婚俗植入理性基因。这不仅是科技与民俗的碰
【编者按】当AI与千年民俗相遇,科技正为中华文明传承打开新维度。DeepSeek凭借多模态数据融合能力,从古籍方志中解码“厚养薄葬”的千年智慧,化“陈规陋习”为时代新风;依托知识图谱技术,它梳理出“高额彩礼”背后的社会症结,为文明婚俗植入理性基因。这不仅是科技与民俗的碰撞,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省文明办、湖北文明网联合推出《与DeepSeek一起,求索移风易俗密码》,让我们携手DeepSeek,共启这场文明传承的“解码行动”,为移风易俗写下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94年前,当邓新银拆下自家楼板为“叶司号员”制作棺木时,便在这荆楚大地上种下了一颗守护忠魂的种子。如今在保康县堰塘村,邓家第四代守墓人邓正江仍坚持着“春节送灯、清明祭扫”的家族传统,让那座无名红军墓始终整洁肃穆。这种跨越世纪的坚守,正是对清明祭扫意义最生动的诠释——不仅是对逝者的追思,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
□ □□ □ □
01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今年清明节前夕,省文明办联合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和主要媒体共同搭建“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网络平台,仅上线7天就收到1300多万人次在线献花。在黄冈陈策楼镇的烈士陵园里,15组亲子家庭开展“墓碑守护行动”,孩子们与家长共同擦拭烈士墓碑,描摹烈士名字和事迹,学习英雄事迹,感悟先烈精神。咸宁咸安区组织百余名师生前往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聆听“铁血军魂”“英勇铁军,北伐先锋”的动人事迹,学习先烈们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些场景让我们看到,当代人正用新的方式延续着对英烈的崇敬。当科技赋能遇上传统仪式,祭扫活动既保持了庄重感,又增添了时代气息。
□ □□ □ □
02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谷城县赵湾乡中心幼儿园“纸鸢寄思”活动中,孩子们绘制风筝时特意加上了五角星图案;鹤峰县幼儿园小朋友在湘鄂边苏区鹤峰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把对先烈们的敬仰定格在嘹亮高亢的国歌声里;孝感市孝南区少先队员们排着队,怀着崇敬之心为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献上菊花……这些稚嫩的表达,折射出清明节的精神内核——在缅怀中学会感恩,在追思中汲取力量。
□ □□ □ □
03
文明祭祀新风尚,低碳环保更清明
武汉市江夏区幸福山公墓服务中心推出“免费鲜花换纸钱”清明公益活动,通过暖心服务和宣传引导,为市民提供绿色低碳的祭扫选择,获得广泛好评。竹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足印社区·文明万家”暨“美家美户美好生活·家门口赶文明大集”主题活动,通过移风易俗知识宣讲、解读政策、互动体验、发放文明祭祀倡议书等形式,倡导以鲜花祭扫、网络祭奠等低碳方式文明祭祀。当阳市河溶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巧手做青团 深情寄清明”主题活动,通过传统美食制作与文明理念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群众践行绿色祭扫新风尚。
□ □□ □ □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当63岁的邓成发带着儿子清理墓旁杂草时,他也在整理着我们这个民族记忆的脉络。从烽火岁月中“高桥铺大捷”的冲锋号声,到今天手机屏幕上为英烈献花的动画效果,改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那份赤诚。在这个清明节,让我们像黄冈亲子家庭那样俯身擦拭烈士墓碑,像咸宁师生那样在革命遗址前驻足凝思;既可以在“文明湖北”公众号上生成纪念海报,也可以像谷城孩童那样在风筝上描绘五角星——因为最好的纪念,从来不是泪水,而是行动;最深的缅怀,不必拘泥形式,贵在真情永驻。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