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中国科大提出单原子催化剂设计全新理论模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2:10 1

摘要: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路军岭教授团队联合武晓君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冰副研究员,在单原子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前线分子轨道理论”引入催化剂设计中,提出一种全新的单原子催化剂理论模型,并成功在实验中加以验证。相关成果于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747-z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路军岭教授团队联合武晓君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冰副研究员,在单原子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前线分子轨道理论”引入催化剂设计中,提出一种全新的单原子催化剂理论模型,并成功在实验中加以验证。相关成果于2025年4月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单原子催化剂(SACs)因其原子级别的金属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反应选择性,在能源转化、环境治理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长期以来,科研人员缺乏一个可以同时描述其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理论模型。路军岭教授团队在本项工作中,首次将“前线分子轨道理论”(Frontier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从均相催化领域引入至多相催化,提出了一个可预测SACs催化性能的新模型

研究团队在14种不同的半导体氧化物载体上,构建了34种钯单原子催化剂,通过调控载体尺寸,实现对LUMO(最低未占分子轨道)能级的精准调节。实验表明,当载体如ZnO、CoOx等的尺寸降低到纳米级别,Pd原子与载体之间的轨道耦合作用增强,催化剂活性提升超过20倍,并表现出长时间的结构稳定性。

中国科大路军岭教授(右一)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周欣宇 摄

紫外-可见光谱和Mott-Schottky测试确定了LUMO能级的变化;红外和XPS测试确认了Pd原子的电子结构变化。研究发现,Pd原子的催化性能与其电荷态并无直接关联,而是与载体的LUMO位置呈线性关系

在理论方面,武晓君教授团队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系统揭示了金属–载体、金属–底物分子之间的轨道耦合机制,验证了随着载体LUMO位置的上移,可增强Pd–H₂、Pd–C₂H₂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H₂活化能力和加氢反应活性。

中国科大武晓君教授(右一)与学生讨论课题。周欣宇 摄🏆 审稿人高度评价:“金属–载体电子作用最透彻的研究之一”

该工作在审稿过程中获得高度评价:“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研究,通过实验和理论系统建立了金属–载体电子相互作用与分子吸附强度的内在关联,是目前为止对金属–载体电子作用讨论最为深入的研究之一。”

团队介绍:

本研究由中国科大路军岭教授课题组牵头,武晓君教授、杨冰副研究员合作完成。论文的第一作者包括施娴娴、温志林、顾青青等。

中国科大路军岭教授(前排正中)团队合影。周欣宇 摄

官网新闻报道:

来源:科学赛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