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作为“至圣先师”孔子的诞生地,济宁不仅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核心承载地,更从两千多年前就播下了尊师重教的种子,而今破土成林、蔚然成风。
大众网评论员 李慧
正衣冠,敬亲师、拜先贤……教师节来临之际,济宁千所中小学齐行敬师礼刷屏出圈。
一鞠一躬间,这场跨越千年的仪式,不仅是对尊师重教传统文化的赓续,更是文化自信的当代表达,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一躬一礼 赓续尊师重教的文化基因
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作为“至圣先师”孔子的诞生地,济宁不仅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核心承载地,更从两千多年前就播下了尊师重教的种子,而今破土成林、蔚然成风。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在济宁市2025年秋季“敬师礼”现场,伴随着编钟古乐声,学生正衣冠、敬亲师、拜先贤。鲜花与感恩卡递出的一瞬,师者执笔回礼、墨香传意。这不是简单的仪式复刻,而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课堂的生动融合,是文脉传承最温暖的当代实践。
千年文化传承,不变的是对师道的尊重。这场庄重的敬师礼,躬身致敬的,既是两千多年前开创私学、播撒教育火种的孔子,也是当下三尺讲台前默默耕耘、点亮万千心灵的现代教师。
礼承先贤 诠释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然而,文化自信从来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根植于本土文化土壤的自觉认同。
济宁是孔、孟、颜、曾、子思五大圣人的故乡,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作为孔孟故里,济宁举办敬师礼便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其每一场文化仪式都自带“源头活水”的底气。
近年来,济宁着力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平台和对外传播高地,在世界文明交流交融的舞台上频频亮相,从千校敬师礼的文化传承到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文明对话,再到孔子文化节的交流互鉴……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纪念和传承,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更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敬师礼成为济宁教师节的“文化名片”,其背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的深刻践行,诠释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
古韵新章 探索现代教育的创新路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钟鼓和鸣,诵读声声,当千年雅韵响彻济宁千所校园,传统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是能走进现代课堂的“活教材”。
目前,济宁全市1000余所学校开发“敬师礼+”校本课,扎染、拓印、沥粉画、舞龙舞狮等非遗课程年均授课超3500课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超2500场次;经典诵读大赛连续举办13年,覆盖学生超58万人次,结合传统文化将“敬师”的内涵不断延伸,“尊师尚礼”已成为济宁独特的文化符号。
深耕课程开发、创新活动载体、营造文化氛围、推动家校共育……以传统文化浸润校园,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共振,济宁在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模式上持续发力。
以礼润心,以文化人。济宁千校敬师礼,躬下的是身体,升起的是对文化的敬畏,是对师道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这看似简单的仪式,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
来源:中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