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朵云轩的珍藏中,文徵明的《行书诗卷》如一方温润的玉,静静诉说着明代文人的雅韵。这幅纸本作品纵43厘米、横440厘米,不算特别宏大,却以细腻的笔墨、真挚的诗意,成为了解文徵明晚年书法与心境的绝佳载体。
在朵云轩的珍藏中,文徵明的《行书诗卷》如一方温润的玉,静静诉说着明代文人的雅韵。这幅纸本作品纵43厘米、横440厘米,不算特别宏大,却以细腻的笔墨、真挚的诗意,成为了解文徵明晚年书法与心境的绝佳载体。
从创作背景来看,卷末“乙卯腊月既望雨窗漫书”十二字,为这幅作品标注了清晰的时间与场景——乙卯年腊月十六,文徵明在雨窗前随性挥毫。这样的“漫书”场景,少了应制创作的拘谨,多了文人独处时的松弛。窗外雨声淅沥,屋内灯火可亲,笔墨随心境流转,让整幅作品更添几分自然意趣。
再观书法本身,此卷行书尽显文徵明晚年成熟风貌。他的笔法精熟却不刻意,笔画温润如玉,起笔收笔间带着含蓄的力度,没有过分的张扬。字形多呈扁方,结构疏朗匀称,如“明火疏灯鉴帷”一句,每个字大小相宜,笔画间的牵丝映带自然流畅,既保证了行书的灵动,又不失楷书的端庄。相较于他早年略显拘谨的书风,这幅作品中的笔墨更显从容,仿佛一位历经岁月沉淀的老者,在娓娓道来心中故事。
而作品的灵魂,在于那两首原创诗作《闻砧》与《闻蛙》。《闻砧》写寒夜捣衣声,“惊回短梦千门月,不断秋风万里思”,将砧声与乡愁、秋景相融,字句间满是细腻的共情;《闻蛙》则换了心境,“细雨黄昏贫鼓吹,谁家青草旧池塘”,以幽默的“贫鼓吹”形容蛙鸣,透着对生活小事的热爱,后两句“年来水旱真难下,我已公私付两忘”,更显历经世事后的豁达。
文徵明作为“明四大家”之一,向来以诗文书画“四绝”闻名。这幅《行书诗卷》正是“四绝”中“诗”与“书”的完美融合——诗是心之声,书是心之迹,笔墨因诗意而有了情感,诗句因笔墨而更显生动。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不仅能从笔墨间学习文徵明行书的笔法与结构,更能透过诗与书,触摸到一位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精神世界。
如今,这幅作品静静躺在朵云轩,虽历经数百年,却依旧能让我们在展卷之时,仿佛听到当年雨窗下的淅沥雨声,感受到文徵明挥毫时的那份从容与真趣。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