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教师|包爱华:26 载守讲台,让牧区思政课 “接草原地气、扎信仰之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14:28 2

摘要:在鄂温克中学校园里,包爱华用26年的坚守,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阵地。作为中学高级教师、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优秀教师、鄂温克族自治旗第十四届政协委员,她以“深耕教学、领航教研、服务学生”为初心,在思政教育的沃土上书写着牧

在鄂温克中学校园里,包爱华用26年的坚守,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阵地。作为中学高级教师、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优秀教师、鄂温克族自治旗第十四届政协委员,她以“深耕教学、领航教研、服务学生”为初心,在思政教育的沃土上书写着牧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立足课堂:让牧区学生听懂“身边的思政课”

在草原牧区孩子的认知里,“城市社区治理”远不如“草原生态保护”亲切。深知学情的包爱华,从不照搬教材案例。面对大多来自牧区的学生,她将教材里的抽象理论转化为牧区孩子们熟悉场景,用多媒体呈现牧区变迁故事,让思政课“接草原地气”。

为激发学生主动性,她创新推行“小组合作探究+结构化”教学模式,每节课拆解为结构化教学环节,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再以学历案为“学习导航图”,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形成正向观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爱上思政课,更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示范课多次获旗、市级好评,2021年在呼伦贝尔市思政课“专家人才服务基层”活动中,更是赢得全市同行的一致认可。

包爱华说:“我眼里的思政课,从来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根扎在草原上’的教育。它不是教孩子背‘民族团结’的定义,而是让他们从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里懂‘互助’,从和不同民族同学一起唱双语歌的过程中懂‘亲近’,说到底,是帮助学生把‘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意识和草原和日常生活绑在一起,让‘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发芽。看着他们长大后带着这份认知守草原、融社会,就知道自己不是在‘教书’,是在为草原的未来攒‘心劲儿’,这就是我理解的‘教育守望者’。”

领航教研:做思政教师成长的“引路人”

作为思政课教研组组长,包爱华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研核心。国家推行统编教材以来,她牵头建立“每周教研学习制”,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新课标、观看自治区教研活动、学习全国名师讲座,帮组内教师夯实业务能力。针对“双减”政策,她设计出思维导图、社会实践、社会热点分析等多元作业,其中《做情绪情感的主人》作业设计获2023年呼伦贝尔市作业设计大赛一等奖。

她不仅自己深耕教学,更甘当青年教师的“铺路石”,为新入职教师展示示范课、分享教学经验,指导青年教师特日格乐在2023年自治区优质课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同时,她带领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的老师主持自治区“铸魂工程”课题,主持参与自治区课题三项、市级课题两项,推动思政课从“课时设计”向“大单元设计”升级,为全旗、全市思政教研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延伸课堂:让思政教育走出校园“活起来”

“思政课不该只在教室里。”为让抽象的法律知识、国家机构职能变得鲜活,包爱华主动联系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法院,带领学生观摩庭审现场,邀请司法工作者进校园开展“模拟法庭”,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懂法守法。为讲解“国家机构”内容,她利用周末带领学生走遍旗内国家机关,逐一向学生讲解各部门职能,让抽象的理论从课本走进生活。

包爱华说:“我想进一步创新思政课堂的教学方式,将‘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以及更多的草原素材融入思政课,同时让思政课走出校园,在体验中提升学生政治素养、责任意识,并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和指导年轻老师,和年轻教师一同扎根教育沃土、深耕三尺讲台、精研教学本领,为民族培育胸怀国家、勇担使命的时代新人。”

从课堂到草原,从教研到育人,包爱华用兢兢业业的态度、创新务实的行动,将思政教育的种子播撒在牧区学生心中,更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持续为牧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她常说:“思政教师肩上扛着‘立德树人’的责任,我要做的,就是让每个牧区孩子都能在思政课里找到信仰、坚定方向。”

来源:鄂温克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