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孙殿英被解放军活捉,刘伯承:此人不可轻易斩草除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09:58 2

摘要:提起孙殿英,放在咱们老百姓的嘴边,那可真是个不拿正道走的人物。这位仁兄,凭一把铲子和一腔胆气,把清朝帝王的脸面挖了个底朝天,人送外号“东陵大盗”。说实话,光这个名头,放老北京城听一耳朵都够吓唬孩子半个月。你想啊,这年代,谁敢动帝王陵寝?孙殿英挤着眉眼,居然真就

提起孙殿英,放在咱们老百姓的嘴边,那可真是个不拿正道走的人物。这位仁兄,凭一把铲子和一腔胆气,把清朝帝王的脸面挖了个底朝天,人送外号“东陵大盗”。说实话,光这个名头,放老北京城听一耳朵都够吓唬孩子半个月。你想啊,这年代,谁敢动帝王陵寝?孙殿英挤着眉眼,居然真就干了,还把老百姓、遗老遗少气得吹胡子瞪眼。瞒不住,人人都说他十恶不赦,恨不得用油锅把他熬了汤。可笑的是,这厮刨了几位老皇帝的坟,居然也把自己送上了“流芳千古”的历史舞台,说起来有点“得道成魔”的味道。

孙殿英的故事,其实特别像那会儿闹饥荒的人物小传。他家是河南永城的穷种,人没别的指望,小时候倒也本分,要不怎么能舍得捱饿?但一到十八岁,饿得眼见冒金星,这小子拍拍屁股,扔下自家土胚墙就往河北流窜。你以为他是赶考?拉倒吧,人家是跟着娄山扒地的土匪混饭吃。那会儿土匪团伙也不是铁血兄弟,几个头目一言不合就能大打出手,孙殿英瞅准机会,插进小团伙耍了两年混混。刚混出点“人精”架势,转脸又摇身一变当起了乡里“游方道士”,一身破道袍,下嘴没个把门的,唬哭村口小孩是常事。

人要真没点追求,也活不到哪儿去。混到三十来岁,孙殿英算是想明白了,再这帮土匪堆里耗下去,也就一辈子个混名头。他寻思着“能不能借点更大的浪头”,正巧冯玉祥张榜招兵。这位冯大帅在西北混得风生水起,信基督的军队头一回见,进了队伍连带洗礼号码。孙殿英投了名,也算沾了点新式吃饭碗,不出几年就连升数级。再加上他嘴皮子溜、下手麻利,居然在一众泥腿子兵痞子之间杀出血路,最后混出个旅长、再到“军长”。他不是靠枪法、也不是靠笔杆,只因为混世生存、谁都拉得下脸去。这种混法怎么说呢?就像赌坛上的老千,看着不起眼,急眼了能翻桌子。

可你要说他一路顺风,还真不见得。咱中国的军阀混战,大幕一开就是一片混乱。孙殿英从冯玉祥跳到张宗昌,想过锦上添花,结果总有一脚踹在铁板上,抢地盘抢到最后,还是灰溜溜地被踢回了河北蓟县驻防。话说天无绝人之路,蓟县那片正好毗邻清东陵。别的军长想着圈地,孙殿英盯上的却是地下。他盯着那一个个“风水宝地”,琢磨:“这些老祖宗躺在金山银山,留着干什么?”兵丁饿得鞋底都快嚼下来了,他咬咬牙,来了一出军事“特训”:全体官兵,挖陵。

这一招不能说没点本事。孙殿英嘴上说是演习,暗地里早备好了炸药。夏夜无月,陵区军鼓一响,还真把附近老百姓吓得鸡飞狗跳。再一炸开地宫大门,宫灯一挂,不过一晚上,慈禧口中的珠玉、乾隆随身的宝器全成了军饷。说句闲话,那日乾隆尸骨被抬出地宫,传说棺椁上的龙袍金丝直晃眼睛,孙殿英抽空撩开大袖子,还要开个“宝藏拍卖会”似的,哪怕几个大舅哥在场也忍不住赞歎着偷着乐。弟兄们鼓着眼珠,抢得像过年分年货。真是乱世无常——一夜之间,帝王尊严化作瓦砾,换来了一帮大兵的温饱。

当时坊间传得乱飞,说这孙殿英厉害到什么地步?手掌遮天哪。可笑的是,老蒋南京那边虽表面雷霆震怒,老底下一查,倒多出好几箱“无主珍宝”悄然辗转到要紧人物家的库房里。多年以后北京旧书摊上,偶尔还能翻出乾隆玉玺、慈禧夜壶的零件,说出去又有点好笑,“谁说这世道不荒唐呢?”

倒回来讲,孙殿英的风水命数还真是硬气。盗墓后虽然风声四起,官场暗流涌动,可他一时安然无事。按说该剑下见红,可这世道总是留给会钻空子的人活路。他会做人,动用所获金银,左右打点,竟还能混上一官半职。有次高官们聚会,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嘲笑,“孙大军长,比起刘邦,你算是现代的盗王!”孙殿英仰头大笑,回嘴道:“他起义还得拜个亭长,我是凭真家伙刨地见金。”这帮老油条本是端着面子的,听了也只能一笑了之。

但乱世的油滑终究拗不过大势。1937年抗日开打,孙殿英奇迹般地又转了次性格。谁能想到,这么个盗墓军阀,竟然也能沉下心来帮老百姓干点“正经事”?有人说他是临阵磨枪,其实更像无路可选。一份档案里曾描述,孙殿英私下送过几批武器给八路军,甚至用自己的人脉掩护过河北、山东一带的地下工作者。孙殿英本人倒也大大咧咧,他觉得“盗墓贼和抗日英雄,反正横竖都是挨骂的命”,索性两面下注。

等到国共战争风起云涌,孙殿英又一次成了棋盘上的弃子。1947年,他带的那点兵马在汤阴被刘邓大军赶得溃不成军,瞅瞅身边人逃的逃、降的降,老孙坐在骡车上,捧着花白的脑袋愣神。此次失利,孙殿英心里头其实比谁都清楚,江湖险恶,人老之后只剩一声叹息。

传闻新中国刑审时,很多干部都冷着脸提他的旧账:盗墓、汉奸、摇尾巴的老油条……这些罪状单独拎出一个都够枪毙。他自己倒泰然处之,对人说“要办就办,乱世浪子哪有怕的”。就在大家都盼着枪毙孙殿英这号“恶棍”时,刘伯承一句话把锅给端歪了,他说:“孙殿英的人生太过曲折,要一刀砍下,未必对得住老百姓。”这句话放现在也许引得人一头雾水,可你要是挨着那年头活过,多少也明白:大风大浪里,骂名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世道的账总有难以算清的。

有人问刘伯承:“这孙殿英有何可留之处?”细想他抗战期间的“捐枪济难”,再联想他那点与我党地下工作的“眉来眼去”,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功过交织,善恶交缠。要说洗白,洗不成;全盘否定,也不见得公道。后来孙殿英被送进特管监狱,日子虽然不再风光,但付出代价总算没到送命的地步。

还有人见他在牢房里发呆,有时候自顾自咒骂,有时候又逗得看守发笑。有一天值班的警卫回忆,说老孙看报纸时自言自语,念叨:“这辈子可真够折腾的,几百年皇帝脸面都叫我刨了个底朝天,我不死在‘特赦’里,也算传说。”说这话时,旁边狱友都忍不住乐:谁说豪杰和枭雄没有可笑、也没有温情?人走到最后,命运的锋利,终究只是骨头上的一抹风。

讲起孙殿英,好像总绕不开对“恶”与“善”的争论:他是真正的恶棍,还是一个被环境裹挟的江湖人?每次聊得热火朝天,饭馆的老头总要插嘴:“罢了罢了,哪个年代都出孙殿英,咱老百姓就怕碰上他那样的主!”但转念一想,这种生生不息的荒诞闹剧,说穿了不过是历史的阴影,落在普通人日子上的微光。孙殿英得过且过了一生,留下的是一地哗然与无数唏嘘,至于“盗王”也好、“大反派”也罢,孰对孰错,怕是那地宫里的枯骨,更能明白几分吧?

来源:元气湖泊cdq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