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区服务的这些年里,我接触过不少特殊家庭,其中有个家庭的情况让我一直记在心里。小阳今年4岁,他爸爸患有精神分裂症,病情不太稳定。我看过小阳妈妈记录的成长日记,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有天早上吃早饭时,爸爸突然情绪失控,大喊大叫起来。原本还开开心心的小阳,笑脸瞬间
在社区服务的这些年里,我接触过不少特殊家庭,其中有个家庭的情况让我一直记在心里。小阳今年4岁,他爸爸患有精神分裂症,病情不太稳定。我看过小阳妈妈记录的成长日记,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有天早上吃早饭时,爸爸突然情绪失控,大喊大叫起来。原本还开开心心的小阳,笑脸瞬间变得惊恐,他放下手里的勺子,眼睛瞪得老大,身体也开始瑟瑟发抖。从那以后,小阳变得特别胆小,晚上睡觉也老是惊醒。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家庭成员患精神疾病,对萌娃的成长干扰可不小。从家庭日常互动的角度来看,有三类常见的影响。
先说说家庭情绪氛围对幼儿安全感的塑造作用。就像小阳家,爸爸情绪不稳定,家里的氛围常常很紧张。幼儿对周围的情绪氛围特别敏感,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安全感就会被严重破坏。小阳经历了爸爸那次情绪失控后,变得胆小怕事,就是很好的证明。
再就是家长行为模式对儿童模仿学习的影响机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家长的行为。如果家长因为精神疾病有一些异常行为,孩子可能也会跟着学。比如有的家长因为抑郁症整天躺在床上,不爱活动,孩子看在眼里,也可能变得不爱动、没精神。
最后是有效沟通方式对心理代偿的补偿效果。当家庭中有成员患精神疾病时,沟通往往会出问题。家长可能没办法很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也可能因为害怕而不敢表达自己。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受到的影响不一样,应对策略也有所不同。
对于0 - 3岁的孩子,他们主要通过感官认识世界,对情绪氛围的感知很直接。这个阶段,建立规律的作息非常关键。每天固定时间吃饭、睡觉、玩耍,能让孩子有稳定的生活节奏,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就像每天晚上睡觉前,给孩子讲个温馨的小故事,让孩子在平和的氛围中入睡。同时,要给孩子设置情绪缓冲空间。当家长情绪不好时,尽量别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可以去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
4 - 6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会模仿家长的行为。这时候,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在游戏中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比如玩“去超市购物”的游戏,让孩子学会排队、礼貌地和收银员交流。另外,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问问孩子今天过得开不开心,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7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对家长的精神疾病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时候,要和孩子坦诚地沟通,告诉他们家长的病情是怎么回事,让他们明白这不是他们的错。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家庭规则,比如大家都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同时,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找到快乐和自信。
在社区里,其实有很多资源可以帮助这些家庭。我们可以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参与,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还能成立家长互助小组,让家长们互相交流经验,互相支持。另外,社区也有心理咨询服务,如果家长和孩子有心理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去咨询。
总之,家庭成员患精神疾病对萌娃的成长影响很大,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减轻这些影响。只要大家用心去做,一定能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大家在生活中要是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可以随时来交流,我会尽力帮忙。
来源:田雪说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