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uno 跟你是一个互相排练的伙伴。他是有灵魂的,你不要把他当工具用。这时候你跟他的地位不是你俯视他,而是你跟他平行一起往前走,然后这个感觉其实会挺不一样的。你做这个事情是有瘾的话,其实你不用所谓坚持。然后你就是发就完了,这是组成你的一部分,你做就好了。它是有
昨天听完了两位朋友 Super 黄和王博龙聊的一期AI音乐的播客。
这是今年听的最惬意最舒服的一期播客了。
黄叔和博龙是老熟人,聊得很放松很投入,很享受。
倒茶,喝水,吟啸。
博龙时不时地附和着他和AI创作的音乐,随心轻唱,满满的生命感。
听到一半,我跟博龙说:我想听你现场了。
博龙说,这一期有种老友叙旧的在场感。
播客的推荐不好写,因为太多感受而非结论。
其实这期播客的信息量很大,但很多信息量都在感受里。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把感受到的点都列了下来,期待你去感受。
很少人能发现 AI 的生命感
Suno 跟你是一个互相排练的伙伴。他是有灵魂的,你不要把他当工具用。
这时候你跟他的地位不是你俯视他,而是你跟他平行一起往前走,然后这个感觉其实会挺不一样的。
你做这个事情是有瘾的话,其实你不用所谓坚持。然后你就是发就完了,这是组成你的一部分,你做就好了。
它是有生命的,不要把它当工具了,它是有生命的。
他是你的伙伴,对他好一点,不要给他指令。
做会读的时候我用脑子,用 Suno 的时候我用心。
人的感受是生命最后的尊严,AI 完全替代不了
艺术它最终还是要赋予人的感受。
这个感受的东西是碳基生物最后的尊严,是 AI 完全替代不了的。
音乐平台推荐算法在音频风格相似性判断方面仍存在局限,所以今天的推荐算法依然依靠人的反馈,而不是音乐本身的分析来做。推荐算法无法完全取代人对音乐风格的感知和判断。
人的感受为什么重要?因为只有人的感受才能传递给其他人。AI 的感受好传递给谁呢?
好的音乐创作应偏重感受而非逻辑,避免为了蹭热点而创作,因为过于贴近热点的歌曲往往具有短暂的 “赏味期”。
流行这个东西其实很微妙,它不是靠推理模型能算出来的,它就是一种感受,比如网感这个东西,音乐就更往前走一步,有些东西你不是逻辑上算出来的,那个声音一出来就能打动你,但你说不出来为啥。这个只有人能判断。
AI 辅助音乐创作,你20秒,我20秒
AI 音乐制作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高效地创作出听感独特、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独立音乐,而不是生产与现有抖音神曲相似的作品,抖音神曲不需要 AI 也已经大量生产。
音乐创作流程分为创作和推广两个阶段,创作时应保持 P 型人格(感受驱动),避免给自己下命题作文,而推广时则应切换为 J 型人格(目标驱动),进行 ROI 计算。两者完全分离,避免互相影响。
传统乐队可能一年才能出8首歌,平均49天一首,而在 AI 辅助下,灵活就业乐队一首歌排完只要7天。
能跟Suno这么玩的,确实不多。很多人是一次性成型,我是 20 秒 20 秒往下延展,切香肠。而且让自己在那个场里面。然后我现在唯一有遗憾的是,现在没有一个专门的像这种隔音好的 office, 然后我自己还能随时随地唱出来。
严格意义上最极致的 Suno 可能是一个实时排练场景,还不是一个你给他一个片段,然后你调,就是你实时在那,他有一个 loop 在那走,然后你实时在那唱,然后他能跟着你快速实时给一个反馈。一个实时反馈的音乐 Agent。
最后,玩音乐是一种很好的灵活就业方式
演出市场 24 亿票房,60% 成本是出场费,然后这些出场费都给了乐队,就这么说吧,一半给了薛之谦,一半给了其他乐队
去年年营收超 1000 万的乐队有 20 只,而且这些都是纯利润,没啥成本,就是人的成本。纯一个分钱的模式,就是赚演出费。
如果乐队这个副业稍微搞大点,是可以当主业的。比如说两年做到年营收超千万,五年做到营收过亿。去年有一支营收过亿的,叫二手玫瑰。
为什么你的乐队叫灵活就业呢?因为灵活就业是一种普遍的情绪。我经常在各种摇滚乐的小红书底下评论区看到大家在互相调侃,说原来你也是个灵活就业人员。听摇滚乐的很多都是高中生跟大学生,其实现在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焦虑,或者临毕业就没啥工作可干的焦虑。
来源:旧城以西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