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8日,小米集团一纸内部通报邮件,将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Redmi品牌总经理王腾推上舆论风口。这位距离小米最高管理层仅一步之遥的中干,因“泄露公司机密信息”、“存在利益冲突”被果断辞退。
9月8日,小米集团一纸内部通报邮件,将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Redmi品牌总经理王腾推上舆论风口。这位距离小米最高管理层仅一步之遥的中干,因“泄露公司机密信息”、“存在利益冲突”被果断辞退。
作为小米的“明星经理”,王腾并非首次因泄密被处分。2022年,他就曾因泄露产品发布时间被处以扣绩效、取消晋升的处罚。
但这次不同以往——小米职业道德委员会明确通报,公司对违规违纪行为坚持“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态度。
按我们的理解,王腾事件表明,小米对内部信息泄露的管控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试图跨越这条红线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小米对王腾的处理虽未提及“永不录用”,但已向整个科技行业发出强烈信号:无论职位多高、能力多强,一旦触碰保密红线,就必须付出代价。
无独有偶,就在王腾被辞退前四天,字节跳动发布通报称,2025 年二季度共有 100 名员工因触犯公司红线被辞退,其中 18 人因涉刑事犯罪、恶意损害公司利益等严重情节被实名通报,8 人涉嫌刑事犯罪已移交司法机关。
值得注意的是,字节通报中特别提及 10 名员工因违规参与外部付费访谈获取保密信息被处罚,并警示员工警惕外部咨询公司以 "专家访谈"" 行业研究 " 等名义发起的有偿邀约。
这两起事件共同勾勒出当前科技大厂管理新态势——信息安全与利益冲突已成为不可触碰的 "高压线"。
站在行业视角来看,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和市场竞争白热化,核心信息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关键人才和核心干部作为信息持有者和决策制定者,其行为边界的界定与规范尤为关键。
更进一步来看,王腾事件看似是一次小米人事变动,实则是小米干部管理体系日趋成熟的标志——不再迷信KOL效应,而是要夯实制度,不能只看“功劳簿”,更要盯住“风险账”。
接下来,跟大家聊聊小米的组织变革、干部体系、小米特色的政委。
二、小米业务驱动的组织变革
回顾小米的组织变革历程,每一次架构调整都与业务扩张密切相关,体现了 "业务牵引组织,组织支撑业务" 的发展逻辑。
重点讲一讲小米两次重大组织变革:
1、2014–2019:多项业务齐头并进
随着手机、IoT、互联网服务齐头并进,小米开始面临组织复杂化问题。
后来,小米陆续设立组织部、参谋部、干部部、人力资源委员会、战略委员会等,目标是解决“人才断层、业务边界不清”的挑战。
其中,2018年9月,上市不久的小米启动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组织架构变革,首次设立集团参谋部和集团组织部,这一举措,可以理解为小米从 "个人驱动" 向 "制度驱动" 转型的关键一步。
根据雷军的内部信,新成立的集团组织部由联合创始人刘德担任部长,负责中高层管理干部的聘用、升迁、培训和考核激励等,以及各个部门的组织建设和编制审批。集团参谋部则由联合创始人王川任参谋长,协助 CEO 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并督导执行。
此次调整还将原有四个业务部重组为十个新业务部,提拔了一批 80 后高管,平均年龄 38.5 岁,在小米平均供职时间接近 6 年。
这一系列举措既强化了总部的战略管控能力,又为年轻干部提供了成长通道,为后续的全球化扩张和多品类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2、2019–至今:全球化+新能源汽车业务并行
随着小米提出“手机×AIoT双引擎”,开启全球化与手机高端化战略,2021年,小米还宣布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
这个阶段的小米,组织上更加注重“干部梯队建设”和“价值观传承”,政委角色被开始被引入,强调制度守护、提高人才体验和业务协同。
2025年,随着小米汽车业务进入关键的量产交付阶段,组织架构再次迎来针对性调整。这次调整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化了 "战时指挥部" 模式 —— 四大高管全直连雷军,同时新增政委角色协调 20 多个部门,从 MIUI 团队到小爱同学都纳入其调度范围。
这种架构设计体现了小米在跨界发展中的组织创新——既保持了互联网企业的敏捷性,又吸收了制造业的严谨性。
比如,负责智能制造和工厂运营的高管来自北汽极狐,负责供应链和质量的高管出身麦格纳,而手机部转岗的高管则主攻智能驾驶,形成了 "传统车企系 + 互联网系" 的混编团队。这种干部配置方式,有效解决了跨界融合中的人才短板问题。
简单回顾小米的组织变革历程,从早期的参谋部、组织部,到后来增设的干部部、人力资源委员会、政委体系。
小米这一系列的组织变革、人力资源体系升级,本质上都是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业务快速扩张中保持组织能力与战略需求的动态匹配?
小米的实践表明,干部管理必须嵌入业务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持续的组织调整激活人才活力,实现文化传承与业务增长的双重目标。
三、小米干部部与政委的创新特点
最后重点说一下聊聊小米干部部、小米政委。
小米的这两个职能既借鉴了其他大厂的先进经验,又结合小米的自身业务特点进行了创新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1、小米的干部部
小米干部部的设立明显吸收华为总干部部的运作理念,但又有自身特点。
华为总干部部定位为公司干部管理的 COE(专家中心),负责干部管理的理念、标准、流程和授权原则的建设,同时对各部门关键干部与人才拿出评估意见,协调跨领域干部流动。
另外,华为将人力资源体系与干部体系分开,人力资源部负责政策制定和合规管理,总干部部则专注于规则的执行与适配,重点管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和弹劾。
小米干部部在设计上借鉴 "政策制定与执行分离" 的思路,但更强调与业务的深度绑定,特别是在汽车等新业务线中,干部部直接参与关键岗位的人才配置和绩效评估,确保干部能力与业务需求的精准匹配。
与华为相比,小米干部部的差异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更注重年轻化,通过 "80 后上场" 等举措打破论资排辈,为年轻干部提供快速成长通道;
二是更强调跨界性,在手机与汽车业务的协同中,干部部主导了大量跨部门轮岗,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是数字化程度更高,利用小米生态的技术优势,建立了干部能力评估的数字化模型,提高人才识别的准确性。
2、小米的政委体系
小米政委制度的发展则呈现出与阿里、亚朵不同的路径特征。
阿里巴巴的政委(HRG)以价值观守护和文化传承为核心职能,早期伴随 "阿里铁军" 在市场开拓中发挥了凝聚团队、守住底线的重要作用,强调 "闻味道"" 摸温度 "等管理能力。
亚朵政委作为服务行业的代表,亚朵政委要直接参与业务经营,既是" 酒店二号位 "参与 RevPAR、GOP 等业务指标考核,又直接面对用户处理服务问题,形成了" 业务伙伴 + 用户服务者 " 的双重定位。
亚朵政委内容可参考:
坦率的讲,小米的政委体系跟阿里巴巴的政委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文化与战略的协同。不过,小米的政委独特性,更强调“将纪律规矩植入人心”。
比如说,小米内部通过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学习,用“身边案”教育“身边人”,强化不敢腐的警示震慑。小米还开设“清廉小课堂”,由公司领导班子轮流当“讲师”授课,聚焦行业中的最新腐败案例,对照典型腐败案例深度剖析腐败缘由和违法要点。
因此,相比于阿里政委更侧重文化与战略,小米政委更强调合规与廉洁建设。
除了合规与廉洁,在小米汽车业务线中,小米汽车部政委的核心职责是协调 20 多个跨部门团队,这种定位更偏向 "组织协同者" 而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者。
小米政委需要理解互联网的敏捷开发文化,又要熟悉制造业的质量管控体系,需要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逻辑中找到平衡点。雷军曾经在内部提到 "质量问题可以直接越级上报" 的死命令,这是通过政委体系得以贯彻执行,体现小米政委在组织协同的关键作用。
最后,我们将小米的干部部与政委制度放在一起观察,可以发现其独特的 "双轮驱动" 模式。
小米干部部负责干部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构建人才梯队,小米政委则专注于组织协同,守护价值观与制度红线,确保组织活力。这种模式既吸收了华为干部管理的系统性和阿里政委的文化渗透力,又结合小米的业务特点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形成了 "战略-人才-文化" 三位一体的管理闭环。
最后的总结。
从王腾事件的果断处理,到小米组织体系的多次变革,到干部部和政委体系的精细化建设,小米的组织管理之路清晰地展现出一条主线——以业务发展为牵引,以人才和文化为驱动。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何在保持互联网基因的同时吸收制造业的严谨性,如何在规模化扩张中避免官僚化,如何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干部,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将决定小米未来的发展高度。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小米的干部管理探索折射出中国大厂的共同趋势——从经验驱动转向制度驱动,从个人英雄主义转向组织能力建设,从单一业务管理转向全球化运营。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只有不断适应变化、持续创新。小米的实践或许不是最完美的,但无疑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样本。
-如果你也想成为高价值HRBP,推荐加入实战会员--
来源:HR实名俱乐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