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站在村口的山坡上,望着远处杂草丛生的梯田和紧闭的院门,心里五味杂陈。这里曾是我童年的乐园,如今却成了“留守村”——全村300多户人家,60岁以上的老人占七成,青壮年几乎都在外打工。隔壁王叔的儿子在县城买了房,一年只回来两次;村小学因为学生太少,去年被合并到镇
一、空心村的真实困境:我们为何选择离开?
我站在村口的山坡上,望着远处杂草丛生的梯田和紧闭的院门,心里五味杂陈。这里曾是我童年的乐园,如今却成了“留守村”——全村300多户人家,60岁以上的老人占七成,青壮年几乎都在外打工。隔壁王叔的儿子在县城买了房,一年只回来两次;村小学因为学生太少,去年被合并到镇里,孩子们每天要步行8公里上学……
这不是个案。数据显示,全国撂荒耕地已超1亿亩1,而像我们这样的“空心村”遍布各地。年轻人为何不愿回来?答案很现实:种地不赚钱,村里没机会,生活太单调。
二、百姓心声:年轻人回乡需要什么?
通过走访上百个村庄和网络平台的热议,我发现年轻人的诉求集中在三方面:
产业留人:“家门口能赚钱,谁愿意背井离乡?”
陕西榆林韩家硷村的例子令人振奋: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电商直播,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年均收入达1.85万元2。年轻人韩亮亮放弃城市工作回乡创业,如今已是村支书,他说:“村里有产业,回来就有奔头。”
百姓期待:发展特色农业(如有机种植、中药材)、乡村旅游(民宿、非遗体验)、农村电商(直播带货),让土地“活”起来。
政策稳人:“创业贷款难,土地流转卡脖子”
一位在抖音分享返乡经历的博主提到:“想承包果园,但土地权属不清,银行不敢放贷。”类似问题在多地存在。浙江“千村示范”工程的经验值得借鉴: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合作社模式,盘活闲置耕地,政府提供创业补贴和技术培训7。
呼声最高政策:简化土地流转程序、设立返乡创业基金、完善农村社保体系。
情感暖人:“村里连WiFi都不稳,怎么待得住?”
一位网友在今日头条留言:“不是不爱家乡,但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成问题。”调查显示,医疗、教育、网络是年轻人最关心的基础设施8。湖南某村通过引入远程医疗和5G基站,两年内吸引30多名青年返乡。
三、可行路径:如何让乡村“逆袭”?
(1)产业振兴:打造“一村一品”经济圈
案例:贵州某村依托苗绣非遗技艺,成立合作社,年销售额超千万;山东寿光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电商”模式,将蔬菜卖向全国2 7。
关键点:挖掘本地特色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引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如农产品深加工)。
(2)政策创新:给年轻人“定心丸”
土地改革:推广“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允许宅基地入股7;
金融支持: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贷款”,对返乡创业项目贴息3年;
人才激励:对扎根乡村5年以上的青年,给予子女教育加分、购房补贴等优惠5。
(3)情感连接:重塑乡村吸引力
文化唤醒: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乡村美景(如抖音#乡村烟火话题播放量超80亿次),组织“乡愁摄影展”“丰收节”等活动;
社群营造:建立青年创业联盟,定期举办交流会;推广“周末农人”模式,吸引城市白领短期驻村8。
(4)基础设施:补齐“最后一公里”
优先建设:村级卫生室、寄宿制学校、物流网点;
科技赋能:推广智慧农业(无人机播种、物联网监测),降低劳动强度7。
结语:乡村不是退路,而是出路
空心村的复苏,不是让年轻人“回去受苦”,而是为他们开辟一条“既能赚钱,又有尊严”的新路。当村里有了灯火通明的加工厂、书声琅琅的校园、车来车往的物流站,当我们的孩子不再需要隔着手机屏幕叫“爸妈”时,乡村才能真正重生。
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步都算数。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愿做一颗种子,在故乡的土地上扎根。”
来源:农人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