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居民收入,到底卡在了哪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11:58 2

摘要:过去我们总说“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但现在看来,分配的问题可能比发展更棘手。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只有5%,而十年前这个数字是现在的三倍多。不是大家不想花钱,而是钱就那么多,教育、医疗、养老三座大山压着,谁敢不留点后路?数据显示,中国人会把四成

中国经济的成绩单上有个数字越来越显眼: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43.4%,比全球平均水平低了将近17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我们创造出来的财富,真正落到老百姓口袋里的比例,相比其他国家要少一截。

这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它直接关系到普通人能不能放心消费、敢不敢生孩子、会不会一直焦虑明天。

过去我们总说“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但现在看来,分配的问题可能比发展更棘手。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只有5%,而十年前这个数字是现在的三倍多。不是大家不想花钱,而是钱就那么多,教育、医疗、养老三座大山压着,谁敢不留点后路?数据显示,中国人会把四成以上的收入存进银行,哪怕存款利率一降再降。

这背后是一个扭曲的循环:收入不高导致不敢消费,消费不足让企业利润变薄,企业利润薄就更难给员工涨薪,于是收入更跟不上……这个死结该怎么打开?

我们先看看钱到底去了哪里。

一方面,劳动和资本的回报差距越来越明显。四十年前,劳动者能分到国民收入中的55%,现在只剩下40%。资本拿走的越来越多,劳动力换来的份额不断缩水。哪怕在同一行业内部,分化也极其严重。比如光伏产业,虽然全行业超过三成企业在亏损,但头部10%的企业依然拿走了80%的利润。普通人很难分享到技术升级或者产业发展的红利。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更是触目惊心。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的人均年薪超过20万,是制造业的三倍、农业的六倍。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个人选择,也扭曲了整个社会的资源流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愿意进工厂,反而扎堆奔向平台经济、金融服务,甚至干脆“躺平”等待机会。数据显示,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正在持续下降,“脱实向虚”已不是一句空话,而成了一种趋势。

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同样没有缓解。北京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八万,而甘肃贵州还不到两万五。差距不仅没缩小,还在扩大。人才、资金、技术持续从西往东、从北往南流动,很多中西部县市面临“空心化”——年轻人走了,消费起不来,本地经济更加低迷。

收入不足直接压制了消费。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变成“哑铃型”:一头是奢侈品卖得火爆,2023年市场规模超过八千亿,增速18%;另一头是拼多多、折扣店生意火爆,便宜货永远有市场。但中间地带的汽车、家电、品牌服装等“品质消费”却明显乏力。

老百姓不是没有消费欲望,而是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房贷是最明显的一笔支出——在一线城市,不吃不喝三十年可能才买得起一套普通住房。即便是在所谓“新一线”城市,房贷也常常占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再加上看病自付比例高、养老准备得自己攒、孩子教育投入无底洞……哪怕工资稍微涨一点,也很快被这些刚性支出吞没。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收入增长缓慢的背景下,消费信贷飞速扩张。很多年轻人依靠信用卡、网贷、“先享后付”来维持消费水平,但负债终归要还。逾期率持续攀升,不少人陷入“借钱—还债—再借钱”的循环。

企业也不好过。由于终端消费需求不足,很多行业陷入价格战。光伏组件价格从三块钱一瓦跌到八毛,全行业亏损,但企业仍不敢停产——怕丢了市场、怕机器闲置、怕工人流失。结果就是利润率越来越低,2023年制造业平均利润率只有2.59%,不到美国同期的三分之一。

企业不赚钱,就更难给员工加薪。2024年制造业人均工资甚至出现了下降。创新投入同样受到影响,不少企业削减研发预算、推迟新品上市,而这又导致它们在竞争中落后、利润进一步下滑。

就业市场出现诡异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工厂招不到熟练技工,另一方面大学生失业率居高不下。很多人高不成低不就,最终选择跑外卖、开网约车、做直播——这些行业门槛低、上手快,但收入不稳定、保障也欠缺。据统计,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超过两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社保、没有劳动合同、更没有职业上升通道。

打破这个循环,显然需要系统性的改革。

初次分配是关键。光靠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是不够的,得让劳动者真正有议价能力。一些企业开始试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把员工收入和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产品质量绑定——这做法值得推广。只有当企业和员工成为利益共同体,涨工资才不会被看作成本负担,而是可持续的投资。

税收制度也应当更有利于中低收入群体。目前的个税改革减轻了部分工薪阶层压力,但对于真正的高收入群体,边际税率仍有上调空间。年收入超过五十万的人,是否可以承担更高一点的税负?这些税款若能用于提高基础养老金、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增加学前教育投入,或许能缓解普通人的储蓄焦虑,让大家更敢花钱。

此外,慈善和教育捐赠如果能获得更优的税收减免,也会激励高收入群体回馈社会。比如有的互联网企业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西部教师培训,这虽然不是直接发钱,但通过提升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最终会帮助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社会保障的托底作用不可或缺。新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就是一个好例子,它帮助失能老人家庭节省了大量医疗开支,这些省下来的钱转而流向了日常消费。如果全国的基础养老金标准能稳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持续扩大,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少了,才可能更愿意把存款拿出来花。

我们常说中国经济韧性很强,但韧性不代表能自动解决所有问题。德国曾用“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让工资增长跟上劳动生产率,日本曾在十年内通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显著提升民众收入。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不能只盯着GDP数字,而是要让人切实感受到分配的公平和生活的改善。

眼下我们正站在十字路口。如果能以收入分配改革为杠杆,推动消费、投资与出口再平衡,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更可持续、也更温暖的路。说到底,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数字的光鲜,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踏实生活、放心花钱、从容面对明天。

而这,或许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金融见闻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