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人,60岁前还跟肾病较劲;60岁后,开始懂得顺着身体,心态上“服了软”,生活上“收了手”。肾病没好转,但也没恶化,稳着稳着,就熬过了好几年、十几年。
在肾病门诊坐久了,我越来越能分得出,那些能慢慢熬着、稳稳活到85岁的患者,和那些早早走下坡路的,差别到底在哪儿。
不是运气,也不是家底,而是在60岁这个坎上,有没有及时“醒过来”,停掉那几件对肾脏来说像“慢性谋杀”一样的事。
有些人,60岁前还跟肾病较劲;60岁后,开始懂得顺着身体,心态上“服了软”,生活上“收了手”。肾病没好转,但也没恶化,稳着稳着,就熬过了好几年、十几年。
今天不讲空话,就讲医生眼里,那些能活到85岁的肾病患者,在60岁之后,不再做的五件事。每一件,背后都有血的教训和救回来的经验。
第一件:不再硬扛“泡脚时心慌、走路时喘不上气”
很多老年肾病患者都有个毛病,身体出毛病了先忍,越忍越严重。有位老王,60岁那年开始泡脚时胸口发紧、坐着都喘不过气,还以为是“上火”。三个月后查出来,心功能已经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心衰,就是肾病患者最怕的并发症之一。
肾病不是只管肾,它会牵连整个身体。当肾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体内水钠潴留,心脏负担变重,心衰、肺水肿就会找上门。尤其是慢性肾病3期以后,心肺系统开始“受累”。
很多人误以为喘不过气只是老了,其实是肾功能在悄悄恶化。研究显示,慢性肾病合并心衰的患者,5年内死亡率高达45%。这不是“吓唬你”,是真实数据。
那些能撑到85岁的老病号,早就学会了——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喘、浮肿、心慌,不等、不忍,第一时间上医院查心肌酶、BNP、心电图,该上药就上药,该限制水盐就限制,不再拿命“扛过去”。
第二件:不再乱吃补药、偏方、保健品
你可能想不到,肾病患者被“补”出来的问题比“虚”出来的还多。特别是那些口口相传的“补肾药酒”“黑色膏方”“野山参”,对肾脏简直是慢性毒药。
肾脏是人体的“排毒工厂”,很多药物成分代谢后都要通过肾脏排出。当肾功能受损时,原本安全剂量的药物也可能引起中毒反应。尤其是含有马兜铃酸、重金属、中草药浸泡液的偏方,临床上见太多病人,吃完几次肌酐就飙升。
2022年《中国药物警戒周报告》指出,超过40%的肾功能恶化病例与不当用药相关。老张60岁前也信偏方,头发黑得油亮,腿却越来越肿,后来查出急性肾小管坏死,差点靠上透析。
那些活得久的老病号,后来都明白了:不乱吃,不迷信,所有补药都要问过医生,连维生素都得看肾功能能不能代谢。他们嘴上不说,心里早就把“保健骗局”列入禁区。
第三件:不再逞能喝水、吃水果、控“高蛋白”
“医生不是说多喝水好?”“水果不是天然的?”“蛋白质不是增强体力的吗?”——这些话在肾病门诊听得太多。但对60岁以上的慢性肾病患者来说,这三样东西,一旦过量,就是隐形炸弹。
先说水。慢性肾病中晚期,肾脏对水的排出能力下降,喝太多会引起水中毒、高血压、心衰。不是越喝越通透,而是越喝越水肿。
再说水果。很多水果含高钾,比如香蕉、橙子、哈密瓜。肾功能不好时,钾排不出去,会导致高钾血症,直接威胁心跳和神经系统。严重时会出现心律失常、意识模糊,甚至猝死。
蛋白质的问题更复杂。很多人觉得身体虚了就要吃肉补回来,但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小球压力,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动物蛋白,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需要肾脏清除。
真正聪明的老病人怎么做?他们每天的饮水量是根据“前一天尿量+500毫升”来调整的;水果吃低钾的,比如苹果、葡萄,吃前还把水果泡水30分钟;蛋白质不乱吃,只吃“优质低量蛋白”,比如鸡蛋清+豆腐,不碰红肉。
第四件:不再熬夜、憋尿、久坐、憋着“累”
很多人以为肾病只跟吃药、吃饭有关,生活习惯才是影响肾功能的“隐形操控者”。
肾脏是24小时工作的“过滤器”,需要充足的血流和规律的代谢支持。熬夜会让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肾小球持续高压过滤,慢性损伤就此开始。久坐憋尿,会导致尿路感染、膀胱压力升高,反过来伤到肾脏。
而那种“明明累了还撑着”的人,最容易忽视身体的小报警。慢性疲劳会诱发炎症反应,增加氧化应激,加速肾脏纤维化。
有个老太太,70岁那年开始每天午睡一小时、晚上固定10点睡,饭后散步20分钟。她的肌酐10年没往上跳过。不是她的肾特别好,而是她特别听话。
那些能稳过85的人,从不和身体较劲。他们累了就休息,急了就说话,困了就睡觉,不再“硬撑”,也不再“强忍”。
第五件:不再“怕透析”,也不“拖透析”
最难说的,是透析。
太多人对透析有误解,以为一透就是“等死”。科学透析是晚期肾病最可靠的生命支持方式。问题不是透不透,而是——什么时候开始透析,怎么透,能不能配合好。
有些人肌酐飙到800,还硬说“我还能吃能喝呢”,结果在家里晕倒、急诊插管、被动上透析。这样的透析效果最差,死亡率最高。
而那些懂得“主动进入透析”的人,反而活得久。研究显示,在肾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eGFR低于10)时提前规划透析,能显著降低透析初期的并发症发生率。
老林是个典型例子,65岁时查出肌酐650,医生建议准备透析。他没拖,也不怕,提前做了腹膜透析导管,学会自己换液,生活几乎没被打扰。现在76了,还能去跳广场舞。
真正活得久的肾病患者,不是没透析,而是透得早、透得稳、透得不折腾。
这五件事,看起来各不相干,但背后有个共同点:60岁以后,那些能活到85岁的肾病患者,早就不再跟身体“赌气”了。
他们懂得听身体的声音,也愿意放下“我还能行”的执念。不是服老,是服理——医学的理、身体的理、病的理。
我们常说“慢性病就是慢慢管理出来的命”,这话一点不假。肾病不是绝症,但它考验人的耐心、顺从和自律。
活得久,不靠运气,靠的是60岁之后,能不能及时停下那几件错事。你停得越早,命就稳得越久。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建业.慢性肾脏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机制[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0,36(6):409-412.
[2]张晓静.中药中毒性肾病的临床特点及预防[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3):215-219.
[3]李强.透析时机对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17):1283-1287.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