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仙诗魂:李白十首千古绝唱的永恒回响(最新典藏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7-25 15:58 2

摘要:前言: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气象最璀璨的诗魂。他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思、“举杯邀明月”的孤绝,在中华诗史上独树一帜,被后世尊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兼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磅礴气势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

前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气象最璀璨的诗魂。他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思、“举杯邀明月”的孤绝,在中华诗史上独树一帜,被后世尊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兼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磅礴气势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

评选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词,需兼顾流传广度、艺术独创性与精神穿透力——它们或在千百年间融入民族记忆,或于文字间凝结着盛唐的风骨,或用极致的想象突破时空界限。这十首诗,是李白灵魂的切片,亦是盛唐精神的缩影:既有对山河的热恋,对自由的痴狂,也有怀才不遇的孤愤与生命觉醒的通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此诗约作于天宝四年(745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三年,正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元丹丘在河南登封一带漫游。仕途失意的他,并未沉湎于消沉,反而以酒为媒,喷薄出对生命的炽烈热爱。

全诗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奇开篇,将时间的奔涌与人生的短暂并置,却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狂傲打破悲戚——这里的“酒”不是消沉的麻醉,而是对抗现实压抑的利刃。“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既是对权贵的嘲讽,也是对自我价值的绝对肯定。结尾“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个人的愁绪升华为人类共有的生命焦虑,在酣畅淋漓的豪饮中,完成了对精神自由的礼赞。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关于《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历来有三说:或为规劝友人入蜀而作,或暗讽安史之乱前蜀地军阀割据,或纯为咏叹蜀道之险。无论何种,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反复咏叹,构建了一个雄奇诡谲的世界。

李白用夸张到极致的想象:“六龙回日”写山之高,“冲波逆折”写水之险,“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衬路之绝。更融入神话(蚕丛、鱼凫)与传说(五丁开山),让自然之险与历史之厚重交织。后半段从“剑阁峥嵘”转入对人事的忧虑,暗含对乱世的隐忧。全诗句式长短交错,韵脚随情感起伏变换,如狂涛奔涌,将乐府诗的自由奔放推向巅峰。读此诗,如亲历蜀道,在惊心动魄中感受李白对天地伟力的敬畏与对生命勇气的礼赞。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五言绝句,却藏着最普世的乡愁。关于创作时间,一说为李白年轻时漫游吴越所作,一说为晚年流放夜郎前后。无论何时,“明月”与“故乡”的联结,穿透了时空。

全诗无一字生僻,无一句雕琢,却如清水芙蓉,自然天成。“疑是地上霜”的错觉,写出月光的清冷,也暗衬思乡的孤寂;“举头”与“低头”的动作转换,将瞬间的凝视化为绵长的思念。李白的豪放与孤绝在此收敛为最朴素的温情——他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却在明月下变回那个眷恋故土的普通人。正是这种“大巧若拙”的表达,让这首小诗成为全球华人共有的精神暗号,每当明月升起,便会自然念起。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漫游,途经庐山时作此诗。庐山瀑布本是实景,却在他笔下化作仙境奇观。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以“香炉”喻山,“紫烟”绘晨光中的雾气,为瀑布铺就奇幻底色;“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字,将动态的水流写得如静止的珠帘,藏蓄势之妙。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三千尺”的夸张写落差,用“银河落九天”的想象破现实,让自然之景突破物理限制,升华为宇宙级的壮丽。李白的“仙”气在此显现——他总能在平凡景物中发现超凡之美,用诗人的眼睛,为世人打开通往仙境的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行至白帝城时忽遇大赦,当即乘舟东下,作此诗。压抑后的狂喜,化作笔下的轻快与飞扬。

“朝辞白帝彩云间”,开篇即点出时间与地点,“彩云间”既写白帝城地势之高,又暗喻心境之明朗;“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千里”与“一日”的对比,写顺流而下的迅疾,暗藏归心似箭的急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声本是三峡常景,却在此成为背景音,“轻舟”的“轻”既是船速之快,更是心境之畅——此前的冤屈、困顿,都随“万重山”被抛在身后。全诗28字,无一字写“喜”,却字字是喜,如脱缰之马,一气呵成,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酣畅的“释放之歌”。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天宝四年(745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离开长安,漫游吴越,临行前作此诗赠别友人。诗以“梦游天姥”为题,实则借梦境抒怀,是他对权贵的决绝宣言。

全诗可分三部分:先写天姥山的雄奇,引动游兴;再绘梦游仙境的瑰丽——从镜湖月夜到洞天仙境,虎鼓瑟、鸾回车,仙人如麻,极尽奇幻之能事;最后以“忽魂悸以魄动”惊醒,发出“世间行乐亦如此”的感叹,落脚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

梦境的绚烂与现实的失意形成对照,而最终的觉醒,让这首诗超越了游仙诗的范畴,成为李白精神的宣言:他宁愿放弃仕途,也要守住人格的独立与心灵的自由。这种对精神尊严的坚守,让千百年后的读者依然为之动容。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此诗约作于天宝年间,李白在长安不得志,常以饮酒自遣。孤独本是苦涩,却在他笔下化作浪漫的狂欢。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开篇点出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却以奇思破孤寂——月、影、我,本是无情物,被诗人拉成“酒友”。“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的清醒,与“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的豁达,展现了诗人与孤独共处的智慧。“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沉醉,“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的通透,最终归于“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超脱。李白的伟大,在于他能将生命的困境转化为艺术的奇境,在孤独中活出狂欢的姿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唐玄宗疏远,离开长安,内心满是怀才不遇的愤懑,作此诗抒怀。

前四句“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的盛宴,与“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失意形成强烈反差,写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自然险阻喻人生困厄,道尽“行路难”的沉重。但李白并未沉沦,“闲来垂钓碧溪上(姜太公遇文王),忽复乘舟梦日边(伊尹遇商汤)”,借典故重拾希望;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是冲破迷茫的豪言,将失意化为前行的动力。这首诗如一场情绪的过山车,从低谷到高峰,尽显李白“身处逆境而心向光明”的强者姿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开元十六年(728年),李白在武昌黄鹤楼送别友人孟浩然赴扬州,作此诗。送别本是伤感,却被他写得开阔疏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明送别地点、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四字,将暮春的绚烂与扬州的繁华浓缩其中,无半分悲戚;“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孤帆”渐远、最终消失在“碧空”与“长江天际流”的画面,藏尽不舍之情。诗人不言“不舍”,却以久久伫立的凝望,让江水载着情谊流向远方。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与李白的豪放形成有趣的对照——原来诗仙的柔情,藏在山水的静默里。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天宝年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漫游至金陵(今南京),登凤凰台所作。此诗被誉为可与崔颢《黄鹤楼》比肩的登临佳作。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以“凤去台空”起兴,写繁华易逝的怅惘;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借六朝兴衰,叹历史无常;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转写金陵实景,境界开阔;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将怀古之思拉回现实——“浮云蔽日”喻奸佞当道,“长安不见”写对朝廷的牵挂与失望。全诗熔写景、怀古、抒情于一炉,沉郁顿挫中见豪放,展现了李白除“诗仙”外,亦有“忧国忧民”的“诗人”担当。

结语:

这十首诗,是李白的“十面棱镜”:《将进酒》见其狂,《蜀道难》见其奇,《静夜思》见其真,《望庐山瀑布》见其仙,《早发白帝城》见其畅,《梦游天姥吟留别》见其傲,《月下独酌》见其孤,《行路难》见其韧,《黄鹤楼送孟浩然》见其情,《登金陵凤凰台》见其忧。

李白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创造了无数千古名句,更在于他用诗歌构建了一个精神家园——在这里,失意者能找到“长风破浪”的勇气,孤独者能发现“举杯邀月”的浪漫,迷茫者能感受“天生我材”的自信。千百年过去,当我们重读这些诗,依然能听见那个白衣飘飘的诗人,在历史的风中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便是李白留给世界的永恒回响。

[微风][微风][微风]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一说山东人,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讨论”。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后,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微风]end[微风]

你最喜欢李白的哪首诗?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欢迎品鉴交流,欢迎关注分享,欢迎点赞收藏!

[作揖]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