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盲盒经济的发展,“盲盒+”逐步发展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盲盒+直播”便是其中较为火热的一种,不法商家以出售盲盒为噱头,设置高额奖金吸引买家,而买家明知内幕却依旧购买盲盒、参与抽奖,这种看似诱人的销售方式,实则暗藏赌博风险。
“家人们冲啊,开盲盒‘爆’钻石,手气好的一天赚半年工资!”深夜的语音直播间里,主播奋力呐喊。这看似新潮的盲盒游戏,实为精心设计的网络赌局。
近年来,随着盲盒经济的发展,“盲盒+”逐步发展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盲盒+直播”便是其中较为火热的一种,不法商家以出售盲盒为噱头,设置高额奖金吸引买家,而买家明知内幕却依旧购买盲盒、参与抽奖,这种看似诱人的销售方式,实则暗藏赌博风险。
漫画/刘晨阳
宣称“再试一次就回本”
今年2月,都昌县公安局接到群众举报,某直播间存在可疑抽奖活动。都昌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民警侦查发现,群众举报的名为“西域风情”“机甲擎天柱”的盲盒游戏,实际上是一张精心编织的赌博网。
玩家以1:10比例充值金币参与抽奖,主播宣称开出钻石可1:1提现。实际运营中,平台通过算法控制中奖概率,多数玩家血本无归。“每当有人说亏本的时候,主播就不停怂恿,宣称再试一次肯定回本。”受骗人王先生告诉记者,玩家情绪被主播带得很高涨,抱着“再试一次说不定就回本了”的侥幸心理参与抽奖,结果越亏越多。就算是赚了,到后期也无法提现。
经查,涉案平台自2024年9月运营以来,采用三级分销模式,通过话术诱导、虚假中奖展示等手段吸纳赌资超1000万元,参赌人员近2000名。
“这类新型网络赌博具有极强的迷惑性。”都昌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民警李梦林介绍,不法分子以“开盒暴富”为诱饵,通过不同平台引流,结合实时互动直播构建虚拟赌场。而平台设置提现门槛,通过层级抽成、拉新奖励等机制,形成严密犯罪网络。
3月18日,专案组远赴贵州、安徽等地,将主要运营人员王某、罗某等4人抓获,现场扣押电子设备23台,冻结涉案资金200余万元。
只提暗语不说赌博
上述案件并非个案,甘肃、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也出现过类似案件。
2024年3月,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民警在巡查时发现,某网购平台一商家直播销售盲盒的方式很“独特”,每次均按组销售,每组16个,每个盲盒定价至少300元,而盲盒内装的物品均为低廉的普通玩偶,但买家趋之若鹜。为规避监管,主播使用“上车、下单、上墙”等暗语代指赌博流程。经过严密侦查,民警打掉涉赌犯罪团伙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44名,查实涉赌资金1.1亿余元。
记者梳理发现,这类案件涉及的资金链条庞大、人员众多、各层级分工明确。同时,涉案直播只说积分不谈钱、只提暗语不说赌博,违法犯罪表象相对隐秘。
针对语音盲盒涉赌案件相关法律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颜三忠。
“盲盒游戏本质上属于射幸行为,其商业模式的正当性建立在商品价值不确定性的基础上。”颜三忠说,当这种不确定性被刻意操控并与现金兑付结合时,便可能突破商业伦理滑向赌博深渊。玩家充值并购买虚拟盲盒后,可将开出的礼物以较高比例兑换成现金,形成“投入资金—随机获益—现金回赎”的完整链条。这种设计完全符合赌博活动“押注—博彩—兑付”的核心特征,与商场销售盲盒存在本质区别。后者虽具有射幸性质,但消费者获取的是实体商品或虚拟权益,不涉及现金赎回,这正是区分娱乐行为与赌博活动的关键。
“不法分子通过语音盲盒构建公开下注、概率玩法、筹码兑换的赌博闭环,参与者支付费用随机获取语音内容,形成‘以小博大’的射幸机制,此类行为涉嫌开设赌场罪。同时,相关人员涉嫌赌博罪。赌博罪的适用需聚焦参与者主观意图,虽然普通用户可能被包装成‘娱乐消费’,但高频次投注等设计实际上将参与者转化为‘以营利为目的’的赌博群体。当用户形成固定投注模式,甚至发展下线抽佣,便可能触及聚众赌博或职业赌博的红线。”颜三忠说。
专家:网络平台需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颜三忠指出,这类通过虚拟产品创设射幸机制的新型赌博模式,在现有法律框架中呈现多重适用困境。
“法律文本的语义危机率先显现。‘语音盲盒’这种新型赌博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目前,法律对于此类具体的新型赌博行为缺乏明确的认定标准,‘语音盲盒’涉及的虚拟物品与实际货币兑换、赌博规则界定等方面没有清晰的法律条文予以规范,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清晰适用法律条款。”颜三忠提到,“网络的跨地域性使得‘语音盲盒’赌博案件的管辖权界定变得复杂。犯罪嫌疑人可能通过网络在多个地区实施犯罪行为,涉及不同的服务器所在地等。不同地区的法律执行和监管力度也有所差别,这给案件管辖和法律适用带来了挑战,易出现管辖权争议,影响案件办理效率和法律有效实施。”
“网络赌博案件的证据多为电子数据,容易被篡改、删除或隐藏。在“语音盲盒”赌博案件中,相关的语音记录、文字记录、资金流转信息等电子证据需要用专业的技术手段进行收集和固定。这些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在认定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颜三忠表示,由于缺乏相关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司法人员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判断,影响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公正性。
对于“语音盲盒”等新型网络犯罪衍生的司法适配困境,颜三忠指出,此类犯罪的技术迭代性与模式隐蔽性倒逼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在法律适用精准性层面,新型网络赌博的“科技外衣”对传统罪名构成要件形成挑战。例如,“语音盲盒”通过概率算法操控中奖率,其抽头渔利模式虽不同于传统赌场,但本质上符合“以偶然性事件决定财物得失”的赌博特征,“当法律适用标准逐步明晰后,证据规则的革新就会成为突破侦查瓶颈的关键。”
此外,颜三忠表示,网络平台需进一步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监管,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违规行为,保护用户人身财产安全。
民警提醒,面对直播销售盲盒需恪守“三查两不”原则:查平台资质、查资金流向、查概率公示,不轻信“稳赚”话术、不跨平台提现,“对于网络上一些诱人的‘新型娱乐’方式,要时刻保持警惕,应仔细甄别其真实性和合法性,不轻易参与。”
来源:新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