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由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及其同事在1967年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得出。
你是否曾经有过一段人生低谷时期,经历过多个负面,甚至是严重打击你的事情,从此一蹶不振?然而,你是否想过,这不是你的问题,而且是可以避免的。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 习得性无助
1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由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及其同事在1967年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得出。
这个概念描述的是当个体经历了一系列无法控制的不利事件后,即使后来出现了可以控制的情况,也会放弃尝试改变现状,表现出一种被动接受的态度,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结果。
2 “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机制和阶段
不可控事件的体验:个体首次面对一些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如持续的挫折、失败或惩罚等。学习到的无能力感:随着时间推移,个体会逐渐学会对这些负面事件感到无力,即使有机会采取行动来改善情况,他们也可能会选择不作为。消极后果:最终,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会导致个体在面对新挑战时表现得更加消极,减少尝试解决问题的行为,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甚至出现抑郁情绪。3 “习得性无助”的详细案例
让我们通过一个详细的案例来深入了解习得性无助的运作过程。
李华是一名高中生,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因为突发的家庭变故导致发挥失常,成绩大幅下滑。
之后,尽管家庭情况有所好转,但李华发现自己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总是提不起劲来,即便努力也感觉不到进步。
随着时间推移,李华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产生了“我就是不行”的想法,不再尝试去提高成绩,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初始挫折:李华在一次关键考试中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失败,这是习得性无助的触发点。消极归因:李华将这次失败归咎于自己,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或者不够努力,而非外部原因造成的。放弃努力:随着后续几次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李华开始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意义,逐渐放弃了努力。行为改变:原本勤奋好学的李华变得消极,不再主动学习,也不再参加课外活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减少了。情绪反应:李华感到沮丧、失望,甚至出现了轻微的抑郁症状,如失眠、食欲下降等。4 如何科学的从“习得性无助”中走出来
认知重构:这是指改变个人对自己能力和环境的看法。通过与心理咨询师合作或自我反思,识别并挑战那些消极的思维模式,比如过度概括化、“非黑即白”思考等。学会从更乐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挑战。设定小目标:开始时设定一些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并庆祝达成这些目标的每一个小胜利。这有助于重建自信,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通过不断实践和积累成功的经验,可以有效提高自我效能感。积极的社会支持:寻找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的支持非常重要。他们不仅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慰藉,还能给予实际的帮助和建议。技能训练:学习新的技能或提高现有技能水平,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例如,参加沟通技巧培训、时间管理课程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基石。确保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以及避免过度的压力,对于改善心理健康状况至关重要。正念冥想:练习正念冥想可以帮助人们专注于当下,而不是担忧过去或未来。这种方法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整体幸福感。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感到难以独自克服“习得性无助”,不妨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专业指导。他们可以提供更个性化、专业的干预措施。来源:Tom不带猫c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