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布!武汉的他入选全国名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1:20 1

摘要:在50年教学科研生涯中,姜德生带领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创光栅阵列传感网络技术,构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传感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他将成果转化所得用于支持团队和平台建设,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他带领学生下煤矿、进隧道,言传身教“把论文写在祖国

今天(9月10日)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联合发布2025年“最美教师”

共有24名同志和1个群体代表光荣入选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德生在列

据此前报道内容,姜德生194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50年教学科研生涯中,姜德生带领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创光栅阵列传感网络技术,构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传感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他将成果转化所得用于支持团队和平台建设,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他带领学生下煤矿、进隧道,言传身教“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他开展科普宣讲,激励大中小学生树立投身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早在2023年,姜德生院士就凭借卓越的育人贡献和深厚的教育情怀,荣获“荆楚好老师”特别奖,此次获评全国“最美教师”,再度彰显其数十年来在科研育人一线作出的杰出贡献和教育家精神的深远影响。

姜德生(左)指导学生做实验

攻克30余种传感器

装备港珠澳大桥

姜德生院士是我国光纤传感技术的领军者。五十年来,他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带领团队开创光栅阵列传感网络技术,研制出七大类30余种光纤传感器,构建了我国自主可控的光纤传感成套技术体系与装备。

早在1978年,面对国内高层建筑风荷载设计缺乏关键数据的瓶颈,他敏锐地意识到光纤抗电磁干扰的特性可用于安全监测,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光纤传感器——光纤风压计,并于1981年在广州白云宾馆完成实测,为我国建筑结构风工程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在光纤传感发展初期,光栅核心器件长期被国外垄断,单价高达2万美元且拒绝议价。姜德生毅然带队攻坚,历时三年,最终自主研制出性能更优、成本更低的核心光器件,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他研发的“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装备了我国全部战备油库和90%以上大型商储油库、3万公里隧道以及港珠澳大桥等世界级工程。2006年,在陕西秦岭终南山隧道火灾报警工程国际招标中,他团队的装置以技术第一中标,使国外同类产品逐步退出中国市场。

近年来,姜德生团队攻克新一代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技术,首创单纤集成数十万光栅的传感系统,应用于机场智能跑道、智慧高速、智慧地铁等国家重大工程,为全球智能交通监测提供“中国方案”。2024年6月,在深中通道建设中,团队成功将光栅阵列传感光纤植入大桥主缆内部,全球首次实现3000米主缆内部温湿度场的实时监测,标志着我国在缆索智能监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姜德生(右一)深入煤矿现场

亲临井下200米掘进面

深耕智能前沿

姜德生院士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培养的10位博士后、50多名博士和百余名硕士,已成为推动各行业智能化转型的中坚力量。其中,3人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十余人入选国家杰青或长江学者。

他慷慨地将科研成果转化所得投入团队与平台建设,持续反哺教学。由于缺乏现成教材,他亲自将前沿技术理念、产业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融合成讲义,带入课堂。他编写的《智能材料器件结构与应用》被列入“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是该领域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之作。

更难得的是,他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经常带领学生深入隧道、桥梁、矿井等工程一线。在一次煤矿安全监测项目中,他乘罐笼深入200米井下,又蹲骑“猴车”沿缆索下行,最终徒步近两公里抵达工作面。

姜德生以真实工程现场为课堂,为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治学标杆。范典博士回忆,姜老师授课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光纤传感理论转化为生动案例,不仅让学生听得入神,更在潜移默化中筑牢了科技报国、扎根一线的信念根基。

姜德生开展学术交流

5元钱学费感恩一辈子

大爱回报学生

姜德生院士曾回忆了一段温暖的往事:初中毕业时,因家境困难,无力缴纳学杂费,班主任张老师悄悄替他垫付了5元钱,使他顺利拿到毕业证。后来下放农村期间,他靠劳动攒钱,第一时间归还了张老师5元钱,还带了些土特产表达谢意。“这件事让我铭记一生,一直都心怀感恩。”姜院士说,“所以现在我的学生有困难,我也会义不容辞地帮他们。”

这种感恩之心已经转化为对学生的无私关爱和帮助。国家杰青杨明红教授回忆道:“我刚回国时一筹莫展,是在姜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才走上正轨,取得现在的成绩。”

童杏林教授在迷茫时得到姜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最终研制出性能超越国外的微型光电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博士李盛在科研多次失败后收到姜老师的短信:“失败不要紧,回来一起总结改进”,最终实现了核心技术突破。

在荣誉面前,姜德生主动退居幕后,扶持青年学者成长。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红说:“内部的技术研讨及外部的技术交流、方案评审、项目验收,他事必躬亲;但是在成果和荣誉面前,他退居幕后,让年轻一代的学者做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

姜德生在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上科普课堂

七旬院士开讲科学公开课

培育新生力量

如今,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先生”仍奔波在科普一线。他倡议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成立“少年科学院”课外实践活动基地,并担任科技校外辅导员,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小学生们走进院士办公室,听他深入浅出讲解光纤科技背后的故事。

姜院士的身影还频频出现在中学课堂、青少年科学营等,鼓励年轻一代夯实基础、勇于质疑、学会独立思考。73岁高龄时,他更远赴学校对口支援的西藏大学,向师生分享自己科研人生的点滴感悟。他还通过线上思政大课分享“追光逐芯”经历,鼓励青年勇担科技强国使命,全网播放量超380万次。

在面对大学生时,姜院士始终强调,既要注重科学精神也要培育人文素养,以人文滋养科技,以科技护佑人文,在掌握通用技术的前提下增强学科交叉意识,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在建党百年之际,姜德生院士曾以一首七言诗抒发胸臆:“历百年峥嵘沧桑,谱华夏雄浑乐章。铸国强民富永盛,成中华复兴梦想。”这二十八字,凝聚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从“荆楚好老师”到全国“最美教师”,姜德生院士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与热爱,深刻诠释了“教师”二字的崇高内涵。他所塑造并身体力行的“成于创新、立于应用、胜在交叉、贵在坚持、不懈追求”的理工光纤精神,正持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和科研工作者接力奋进,将科技报国的梦想薪火相传。

据新华社报道,此次共有丁美珍、马琼、水柏年、邓宗全、古桑曲珍、任明杰、刘玉忠、刘益春、杨洋、肖惠文、邵瑜、欧阳陵江、郑万众、孟庆阳、胡嵘苹、钟义信、侯纯广、姜德生、秦春娟、秦宣、黄俊琼、廖红、翟婉明、薄宜勇等24名同志和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代表光荣入选2025年“最美教师”。

获评教师涵盖高教、职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他们的先进事迹,生动体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强烈责任担当。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