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可谓 “火” 出了圈。走在国外的街头,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国消费者开着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在汽车新车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40.9%,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
今年,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可谓 “火” 出了圈。走在国外的街头,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国消费者开着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在汽车新车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40.9%,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
这仅仅是个开始,十年前,中国推出了制造强国战略的十年纲领 ——“中国制造2025”,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摆脱 “世界工厂” 的单一角色,从劳动密集型迈向技术密集型,打造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强国。如今,这一战略的成效正逐步显现,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推动着产业链发生深刻变革。
从产业升级与重构来看,传统产业正在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就拿汽车制造业来说,曾经,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以中低端形象示人,但新能源汽车接连的崛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同样,在电子信息产业,过去我们依赖进口芯片、高端软件,但现在,我们在通信、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突破,让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从 “跟随者” 向 “引领者” 转变。这种转型,促使产业链向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过去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组装、加工环节占比逐渐降低。
区域协同与集群效应也日益增强。在国内,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通过产业链分工协作,形成了明显的互补优势。以长三角为例,上海侧重于研发和金融服务,江苏、浙江则在零部件制造、工业设计等方面发力,安徽在基础材料、智能家电制造领域取得突破。各地区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产业链的紧密合作,提升了整个区域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而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如长沙的工程机械集群、深圳的电子信息集群,通过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实现了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高效配置,推动全产业链竞争力提升。这种集群效应,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加速了技术创新的传播与应用。
先进制造给产业链
提出了哪些更高要求?
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面对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中国的先进制造对产业链带来了哪些改变?又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来听专家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经济学专家 万喆: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正推动产业链发生深刻变革。首先是产业升级和重构,推动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变。这种转型也是加速的,比方说汽车制造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拓展,也促使产业链向更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
另外就是区域协同与集群效应是在增强的。像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通过产业链分工协作形成了互补的优势。国家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也是在通过上下游集聚,推动全产业链的竞争力提升。产业链延伸和拓展,不仅支撑了我们的供应链优化和自主可控,而且对于全球的价值链重构也有很好支撑。
那么,加速供应链本土化和区域化布局,是减少了我们对国外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的依赖。实际上在帮助全球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当然,我们看到,对产业链的各环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技术创新能力上,未来也要求进一步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应对国际技术竞争和产业升级的压力。
在人才上,先进制造业未来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对整个产业链升级发展要提供人才保障。上下游之间企业要实现更紧密协作和配合,共同来攻克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提高整体效率和竞争力,也增强抗风险能力。
发展先进制造业
我们还需要什么?
5月13日还有一条新闻值得注意: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联合印发意见,提出30条重点举措,加大金融支持广州南沙建设力度,而支持高端制造产业发展正是其中的一项重点任务。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发展先进制造业,我们还需要什么?继续来听专家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经济学专家 万喆:首先就是技术攻坚与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关键核心技术像是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的问题,还是要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助等政策激励,将企业研发项目纳入国家重大科研计划。要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一起突破核心技术壁垒,集中资源攻克高端数控机床、工业传感器等卡脖子技术。
要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协同升级,现在的人才缺口非常巨大。一方面培养高端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吸引高端复合型人才参与关键技术攻关。要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引导东部等发达地区向中西部等来转移技术和一些产业。推动产业链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形成需求供应生态,来提升产业链的效率。
另外要金融赋能与绿色数字化转型,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也要深化国际合作与规则的对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技术转化为全球标准。
最后我们也要继续深化政策优化和制度保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与政策协同,也要强化风险应对机制。
应该说中国先进制造业的突围之路,还是要以技术自主化来筑牢根基,中国在先进制造业全链条突破是有决心的,只有在多维度协同发力下,才能在复杂国际形势中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跃升。
来源:新财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