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舆 | “弱传播”法则下的“最快女护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1:14 2

摘要:作为全职护士,张水华利用业余时间锻炼并夺冠,本是一件值得钦佩的事。但其“喊话”领导希望支持调休的发言,让她从“生理期全马夺冠”的励志典型,滑向被口诛笔伐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网友纷纷质疑,“凭啥要求同事为你的爱好买单?”“你跑马拿奖金,同事加班拿什么?”

“最快女护士”张水华,在马拉松赛道上一往无前,登上2025哈尔滨马拉松女子国内组冠军宝座,却因赛后的一段发言引发争议,在舆论场中重重摔倒。

作为全职护士,张水华利用业余时间锻炼并夺冠,本是一件值得钦佩的事。但其“喊话”领导希望支持调休的发言,让她从“生理期全马夺冠”的励志典型,滑向被口诛笔伐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网友纷纷质疑,“凭啥要求同事为你的爱好买单?”“你跑马拿奖金,同事加班拿什么?”

纵观事件始末,张水华的初始叙事正契合了舆论世界的“弱传播”理论。学者邹振东提出,舆论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逆世界”,弱者在这里更具传播优势。“只希望领导能够支持我周末调休”“这次来参加比赛特别不容易”“因为大家都知道医护工作者特别忙特别累”……张水华的泪水和发言,主观上为自己塑造了“弱者”的形象:一个在繁重工作任务和个人精神追求之间努力寻求平衡的普通劳动者。

在多数文化传统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中,关心和同情弱者通常被视为美德,质疑甚至苛责弱者则意味着冷漠刻薄,这是“弱传播”的底层逻辑。因而在舆论世界,表达者争当“弱者”,试图占据舆论高地,以此实现诉求。

在个体和机构、制度之间,个体显然是“弱者”;但在张水华和她的同事之间,签约MCN机构、拥有商务合作、频繁参赛的张水华显然就成了强者。不少人眼里,张水华的身份从“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变成了“既要还要”的既得利益者,她争取调休的表述也被解读为公开喊话道德绑架领导、利用流量特权倾轧同事利益。于是,公众的同情迅速流向那些想象中被“剥夺”了周末休息权利、更为沉默弱势的同事。

尽管其丈夫后续澄清,张水华多数时候都是利用正常休息时间参加比赛,“十五场比赛,只有两三次需要和同事换班”“签约MCN机构是为了赛事名额”等,舆论也并不买账。这也反过来印证了“弱传播”理论中的“情感律”,即舆论世界是情胜于理的世界,情绪判断先于甚至大于理性判断。一旦情感上无法接受,事实本身反而退居次要。

在网友的穷追猛打之下,361度宣布与张水华的合作已暂告一段落,更有一些呼吁医院对其解聘或调岗的声音传出,最终医院工作人员出面辟谣。值得关注的是,要求“惩罚”张水华的声音逐渐越界,演变成人身攻击和网络暴力时,她再次成为了现实中的“弱者”,一个被巨大流量反噬而无力反抗的普通人。因此,舆论场陆续出现了基于理性和人道主义的辩护声音,呼吁对个体有更多的包容。

从前段时间“免费续面”风波中餐馆老板的选择性叙事,到更多反转新闻中炮制的弱者形象,可以看出,“弱者”身份已成为一种高效煽动情绪的工具。谁的故事讲得动人,谁就能争取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为了争夺舆论中的强势地位,越来越多人把“弱势”当作武器,模糊是非界限、干扰公众认知。

但事实一再证明,这种武器是一把回旋镖。因为强弱是相对的,同情也就是流动的,当被舆论视为强者时,这把回旋镖就会打到“弱势”讲述者的身上,且反作用力巨大。

张水华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这对我们有两点启示:一是作为表达者,要守住边界,克制出演弱者、博取同情的冲动;二是作为旁观者,要对“弱传播”法则有更加清晰的认知,避免情绪和判断随着舆情中强弱对比的变化而起伏摇摆,更多维度、更加客观地评判舆情事件。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